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古台寺遗址

古台寺遗址位于中国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么庄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古台寺遗址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宿县文管所调查发现,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对这该遗址和附近的小山口遗址进行了试掘。遗址左为京沪铁路,右为306国道,面积至少有6万平方米。考古发掘发现了汉代堆积、大汶口文化堆积和早期新石器文化堆积。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与小山口遗址相似。

目录

历史沿革

20世纪80年代初期,古台寺遗址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原宿县文物部门发现,并被确定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1990年春,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对古台寺遗址再次进行调查。

1991年春,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对古台寺遗址再次进行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在遗址的东北部开5米×5米探方三个(T1—T3),在西南部开3米×7米探沟一个(T4),在探沟最下层发现了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并在T1大汶口文化地层中发现两座儿童瓮棺葬。

遗址特点

古台寺遗址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遗址南部有一长方形高台,高出地面近10米,台体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5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北部和东部边缘有自然沟,有一自然河流沿遗址西侧向南流过。古台寺遗址范围内均为农田,南部土台上也被农民耕种,遗址西侧有树林分布。遗址地表散落大量陶片,器型多为、盆等,也采集到少量石器骨角器

古台寺遗址发掘部分文化层厚2.5—3米,地层堆积共分四层,除耕土层外,包括汉代、大汶口文化和新石器早期文化三个时期的文化层[2]

文物遗存

古台寺新石器早期文化堆积中,遗物均见陶器碎片,陶器均为手制,火候低,陶质软,色不纯,外表多为红褐色或灰褐色,内表多为灰黑色。其中夹砂陶占91%,泥质红陶占8%,泥质灰陶占1%。夹砂陶中夹蚌片陶约占4%。陶器表面粗糙,泥质红陶中有一片施陶衣,手触即掉,应是陶器烧成后涂上的。陶器多素面,有少量的纹饰,以戳印纹为特点,线点比较密集。陶器基本器型以、罐类为主,器物的口沿外普遍有一周凸棱。该遗址早期文化遗存的文化面貌与小山口遗址早期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如二者的陶器均为手制,火候低,陶质软,制作粗糙,以夹砂红陶为主,其中夹蚌片、夹草木灰的陶片占较高的比例。陶色不纯,有的呈橘黄色,有的呈灰褐色,但多以外红内黑为特点。发掘报告认为小山口遗址和古台寺遗址的早期遗存应属同一文化类型,距今约8000年。

古台寺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存发现两座瓮棺葬,均开口于三层下,圆形墓坑,直壁,平底,葬具为鼎和罐各一件,陶器内葬有幼儿骨骼,M2还出土一件骨镞。大汶口地层出土遗物以陶鼎的数量最多,又以凿形足、侧三角形足罐形鼎为特征,另外还出土有罐、钵等。陶器仍以手制为主,个别器型已出现慢轮修整,器型比较规整。陶器基本上分为夹砂红褐陶和夹砂灰褐陶两种,也有少量的灰陶和泥质红陶。纹饰以篮纹为主,另有附加堆纹和绳纹。另发现彩陶片,泥质红陶,褐色彩绘,上下为平行条纹,中间为方格纹。其他遗物有陶网坠、石斧石锛、石刀等。骨角器较少,有骨簪、骨笄、骨镞、角锥。古台寺遗址的大汶口文化遗存与蒙城县尉迟寺遗址的大汶口文化遗存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两遗址均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较少,鼎均是两遗址中典型器物之一,并以凿形足为特征,但在对足部的装饰上略有不同,尉迟寺的足两侧多饰划纹或窝纹,古台寺除个别有按窝纹外,多数无附加装饰,而且端较宽。

视频

古台寺遗址 相关视频

宿州闵贤集、海螺水泥厂、古台寺遗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