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
剑(sword)是一种尖顶且双面开锋的兵器,是种可以用来刺击和砍杀的武器。但欧洲仅用于受封仪式的慈悲剑或用于斩首的斩首剑(没有戳刺的需要)则是无剑尖的剑。剑的长度差异很大,短剑长约40公分,用于近身搏斗;长剑则可以长达140公分,有些须要双手才能挥动顺畅。世界上许多文明都早从青铜时代开始就使用剑这种武器了。
目录
定义
剑是一种传统冷兵器,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里的括含范围不同。西方古代只有双刃和直型的剑,对西方人来说刀也被定义为剑的一种。虽然如英文在细分时会用Saber一字来指(单刃的)军刀,Falchion来指(单刃的)弯刀,但它们也被包括于西方文化的剑中。
而在中国文化里,剑与刀是两种不同的武器。
剑特指同时满足“单手握持”、“尖头”、“直型”、“双锋”、“锋刃无锯齿”等特征的刃具。
刀的定义则要广泛得多,首先刀的定义不需双手握持,也不指定直弯型态,因此“单锋尖头刃”和“单锋平头刃”都属刀类,而不常见的“双锋平头刃”(如农村使用的开山刀)也被定义为刀,近代步枪所使用各种异形枪刺也定义为刀(刺刀)。
在中国有分刀与剑,在日本则没有分刀与剑,因此在日本刀与剑是相通的。
结构
最基本的剑法延续了数千年从未改变,但剑术却因时代和地域而改变。神话、小说和现实中的许多名剑展现了剑在当时极高的地位。一把剑通常由剑身和剑柄两部分组成。剑身包括前段、中段、后段,前段为首。中段分为身、脊、纵。后段分为末、锋、尖。剑柄分为剑颚、护手、茎环、茎。剑首可分为环、后鼻。后鼻可以系剑穗。剑鞘分为鞘口、护环、剑鞘、剑镖四个部份,可以套在剑身上,有保护剑身和方便携带的作用。剑在收纳时通常有制作精美之剑衣来保护存放。[1]
剑身
剑可以做出三种攻击:砍、割和刺。细分有二十种使用法:错、挂、攅、劈、沉、弸、斩、拨、截、刺、削、砍、戳、摸、撩、缠、抛、托、剪、挑、栏。剑刃有单刃和双刃之分(西洋剑),还包括后来的剑尖双刃的单刃直型佩剑。
不同的剑有不同的剑术,简单来说,长剑或是剑的中后部可用来割或直击,而短剑或剑锋用来反手击。有的剑可通过手的位置进行长剑和短剑的转变。[1]
剑刃上的血槽可以减轻重量但不减强度和硬度,与I字型钢铁的原理相似。剑总是向剑锋渐细,锋利的尖端可用来刺。
剑柄
剑柄是与剑刃连在一起并可让人操纵剑的部分,包括了把手、剑尾圆头和护手(护手在中国称为格),护手可以是一字型、十字型(西洋剑)或是半圆型(佩剑)的。剑尾圆头只在西洋剑中出现,可以增强平衡性,中式剑中只有一个带环的钝头,可用来系剑穗。[1]
柄脚就是剑刃包裹在剑柄内的部分。
剑首
指剑柄的顶部装饰,故又叫剑头。其作用主要是平衡重心以利手感,二则装饰用。
古代剑首上一般无孔,而柄靠近首部有孔,可穿绳或者系剑穗。现代剑的穿绳孔一般在剑首末端,又称剑墩。剑首造型多样,常见的有单纯扁圆柱形、突起成冠状,或其上镂有花纹装饰。根据剑名、剑意,特殊造型有龙纹剑首、蝙蝠剑首、如意剑首、云纹剑首,牡丹剑首、太极八卦剑首等等。其材质以金属或玉石装饰为主。
据《晋书。舆服志》记载:汉制,皇帝百官皆佩剑。贵者剑首用玉头,其次用蚌、金银、玳瑁为雕饰。晋张敞《东宫旧事》:“太子仪饰有玉头剑。”《汉书。隽不疑传》又载:“晋灼日古长剑首以玉作井鹿庐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莲花初生。”[1]
剑把
指手握部分之主体。又称剑柄、剑夹。有单、双手之分。单手剑把长10至20厘米,双手剑把长20厘米以上。剑茎指剑身后面穿入或者两片胶合式固定剑茎。剑把的材质有木、玉石、象牙兽角等。木把上有雕刻图案,有的包裹有鲛鱼皮,还有的缠绕绳结,例如越王者旨于赐剑柄缠绕丝带,以利握持且固定把柄。剑把的前部靠近护手处一般有虎口套圈,主要作用是套牢木把、防止开裂、顶紧护手。剑把中部有的缀以宝石、玉石或金银等贵金属为饰。有在剑把上镂刻器主名号或其他铭文。
剑格
俗称护手,古称镡、格。指剑身与握柄之间作为护手的突出部分,防止两剑相格后刺伤握持之手而设,另一个重要功能是防止刺物时手滑到剑刃上受伤。
现代龙泉所产剑中少数剑借鉴了现代做法,剑格附近设有卡榫,以锁住剑鞘,防止剑身滑出剑鞘。护手为整剑的视觉中心,也是铸剑师匠心设计装饰的重点,以表现剑名、剑意的文化内涵。故护手之造型最为丰富多彩,其装饰之图案,举凡日月星辰、山川大海、祥兽吉物、花卉鱼鸟均可采用。材质多与剑首同,以求配套,或加饰其他宝石珠玉,以显华贵。[1]
剑身
指剑有锋刃之部位。其材质视不同品种和使用要求,分别采用中碳钢、不锈钢、花纹钢、合金钢或铝合金等。为增强剑身强度,有包钢(钢芯)或刃部嵌钢。剑身修长,两侧出刃,中间为脊。为使剑身轻薄而坚韧,其剖面形状常见的四边菱形(菖蒲形)、八边菱形、剑身中部凸起一个菱形脊等三种。剑身上还常镂刻、鎏铜、错金图案或铭文。
剑身又分剑颚、剑脊、剑刃和剑锋(尖)四个部位。[1]
剑颚
俗称吞口,剑上较少见。指剑身与护手间的铜片,作为防止剑鞘滑落,格挡来剑或美观之用,又称肩。剑颚附近区位,多在此镂刻剑名、剑主字号、工匠名,或造剑时间等铭文。唐诗人刘禹锡有“故人赠宝剑,镂以瑶华文”之句。
剑脊
指剑身中央突起部分,有增强剑身强度的作用。有单脊、双脊或三脊(成血槽状)。要求剑脊平直,两面刃对称,以保持剑的平衡。
剑刃
古称锷,指剑身两的锋利部分。常在刃部夹钢,以增加剑的锐利。
剑锋
指剑身末端、剑尖附近部分。其形状一般有尖锋和圆锋二种。
剑鞘
又名剑匣、剑室,俗称剑壳。骆宾王《咏怀古意上裴侍郎》:“剑匣胡霜影,弓开汉月轮。”剑鞘的装饰历来为人所重视,唐代卢照邻有诗云:“翠羽装剑鞘,黄金饰马鞍”。[1]
剑鞘主要是用来保护剑刃。在人类历史中,剑鞘曾用皮革、木材、以及铜铁等金属材料充当。现代剑多用普通花梨木,少数也有铁、铜、不锈钢等金属制作,上有刻花。”
剑刃进入鞘的地方叫做鞘口,这一部分比剑鞘本体要宽,方盒状,上面有个小环或是圆扣便于携带。皮革剑鞘在保护剑端部分通常使用金属或金属环包裹,以免剑鞘被穿通。
剑的铸造
剑的冶炼,从初期的青铜剑转化为铁剑演变到夹钢剑,再发展到纯钢剑。夹钢剑的锻造过程大体如下:
锤打
将铁块在炉中烧熔,经渗碳工艺制成剑坯,反复多次,其程度视所制剑质(硬剑、软剑或武术剑)而定。
刨锉
用钢刀削锉,使剑身厚度适中,剑脊与剑刃之间呈一定坡度,剑脊须居剑身正中,并成一直线。
淬火
运用传统淬火之法,“强锻”后,使用特殊淬火剂作“柔化”处理,使剑身刚柔并寓,能屈能伸。属高精工艺,非一般匠工所能得心应手。
磨光
将已锉之剑置于厝石上磨光。用金钢沙布裹铁尺均匀磨擦。先用粗沙布粗磨,后用细沙布细磨。磨光之工倍于锤打与刨锉。
钢磨
将已具弹性之剑,再用钢块磨砺;或用钢尺紧扎剑身,置于厝石上磨。龙泉北乡有座山,特产厝石,俗名“亮石”。剑经“亮石”磨后,不用镀镍,剑身青光照人。
镶嵌
磨光后,在剑身上用钢针镂刻图案、剑名、店号及定制者嘱题之字,嵌上赤铜,经化工处理,使青光剑身上呈现金色,产生色彩对比,具有灵光宝气感。工匠镂刻图案,不用描图,只凭一支钢针在宽仅寸余的剑身两面运针自如,镂刻黄龙金凤,栩栩如生,奔腾欲飞,龙凤呈祥,幸福萦绕;七星如北斗行天,光耀夺目,极具艺术构思。
剑质的优劣,除锻炼技术外,还与淬砺的水质、淬火剂、气候等都有很大关系。[2]
中国古代名剑
承影剑
上古名剑,承影是一把精致优雅之剑,十大名剑之一。铸造时间不明曾被商王帝所收藏,与含光剑、宵练剑并称殷(依燕颖)商王帝(天子君主)三剑。相传出炉时,"蛟分承影,雁落忘归",故名承影。后有由春秋时卫国藏剑名家孔周收藏。[3]
纯钧剑
铜锡合金,是一把尊贵无双的剑。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人欧冶子所铸
又名纯钩剑。在《越绝书.外传记宝剑》中,是这样述它的:“如芙蓉始出,观其(纹),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此所谓纯钩耶”。
纯钧剑,外观虽然精致华美,观之,令人赏心悦目,但锋芒决不因其华美而减之,它斩金截铁,依然如同摧枯拉朽。也就是它将亮丽优美与锋芒不减完美地融为一体,被喻为尊贵无双的千古绝唱之剑。[3]
鱼肠剑
意谓极小之匕首,可藏置于鱼腹中
古宝剑名。《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使专诸置鱼肠剑炙鱼中进之。”一说谓剑之文理屈襞蟠曲若鱼肠。见《淮南子·修务训》:“夫纯钩鱼肠之始下型,击之不能断,刺之不能入”汉高诱注。参阅宋沈括《梦溪笔谈·器用》。鱼肠剑,也称鱼藏剑,据传是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越王所制,他使用了赤堇山之锡;若耶溪之铜,经雨洒雷击,得天地精华,制成了五口剑,分别是湛卢剑、纯钧剑、胜邪剑、鱼肠剑和巨阙剑。[3]
干将剑
莫邪剑
汉高祖斩白蛇之剑
干将、莫邪是两把剑,但是没有人能分开它们。干将、莫邪是两个人,同样,也没有人能将他(她)们分开。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
七星龙渊剑
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五,诚信高洁之剑。传说是由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欧冶子和干将为铸此剑,凿开茨山 ,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铸剑炉旁成北斗七星环列的七个池中,是名“七星”。剑成之后,俯视剑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渊,飘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龙盘卧。是名“龙渊”。故名此剑曰“七星龙渊”,简称龙渊剑。唐朝时因避唐高祖李渊讳,便把“渊”字改成“泉”字,曰“七星龙泉”,简称龙泉剑。[3]
轩辕夏禹剑
轩辕夏禹剑,又名轩辕剑[4]
泰阿剑
楚国的都城已被晋国的兵马围困了三年。晋国出兵伐楚,是想得到楚国的镇国之宝:泰阿剑。世人都说,泰阿剑是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但是两位大师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说泰阿剑是一把诸侯威道之剑早已存在,只是无形、无迹,但是剑气早已存于天地之间,只等待时机凝聚起来,天时、地利、人和三道归一,此剑即成。
赤霄剑
赤霄剑,十大名剑之一。赤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宝剑。颇具历史价值。
汉高祖所得,铁,铭曰赤霄大篆书,三尺,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于南山及贵常服之斩蛇。 高祖刘邦佩剑,起义时有铸剑师打造的青铜剑。剑身仿秦剑。秀有花纹。"斩白蛇、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都指这把剑。
湛泸剑
湛卢(zhàn lú)剑或湛泸剑是春秋时期铸剑名匠欧冶子所铸名剑之一。五大盖世名剑之首。十大名剑排名第二。
据《越绝书》记载,公元前496年, 越王允常恳求天下第一铸剑大师欧冶子为己铸剑。欧冶子奉命之后,带著妻子朱氏和女儿莫邪,从闽侯出发,沿闽江溯流而上,来到了山高林密海拔1230米的湛卢山,这里发现了铸剑所需的神铁(铁母)和圣水(冰冷的泉水)。欧冶子在这里住下后,辟地设炉,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炼成。另一说为古地名,即指福建省北部的松谿县。[3]
轩辕夏禹剑
轩辕夏禹剑是一把圣道之剑。 众神采首山之铜为黄帝所铸,后传与夏禹。
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轩辕夏禹剑!对这样一把剑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黄帝、夏禹!对这样两个人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勇气、智慧、仁爱……一切归于两个字:圣道。
另有一说,夏禹剑和轩辕剑是不同的两把剑。 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是轩辕剑。而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的是夏禹剑.[3]
剑
中国历史现存最逆天的五把神剑,一把陨石打造,一把禁止出境!
锻刀大赛-马来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