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分險》出自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六韜》卷五《豹韜》。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1]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英語、法語等多種文字。

目錄

提示

本篇論述了山水隘險地帶的作戰方法。敵我雙方在山、水交錯的險隘地形上形成相持狀況的情況下,在作戰指導上,首先要加強戒備,「處山之左,急備山之右」,以防被敵人包圍,使敵無隙可乘。接着分別論述了由水路、山路向敵發起進攻的方法。從水路發起進攻時,當先頭部隊渡河之後,應立即「廣吾道,以便戰所」,將式沖戰車配置在前後,以材士強弩布列正面,阻絕其他道路,建立起穩固的灘頭陣地,以掩護主力部隊渡河。從山路發起進攻,兵力配置以武沖戰車為前導,大盾戰車為後衛,材士強弩配在左右兩翼,以步兵為主力從正面進攻。戰鬥時,左、中、右三軍齊頭並進,「合攻而前」,即可取勝。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敵人相遇於險厄之中。吾左山而右水,敵右山而左水,與我分險相拒,吾欲與以守則固,以戰則勝,為之奈何?」

太公曰;「處山之左,急備山之右;處山右,急備山左。險有大水,無舟楫者,以天潢濟吾三軍;已濟者,亟廣吾道,以便戰所。以武沖為前後,列其強弩,令行陣皆固。衢道谷口,以武沖絕之。高置旌旗,是謂軍城。

「凡險戰之法,以武沖為前,大櫓為衛;材士強駑,翼吾左右。三千人為屯,必置沖陳,便兵所處。左軍以左,右軍以右,中軍以中,並攻而前。已戰者,還歸屯所,更戰更息,必勝乃已。」武王曰;「善哉!」

影響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韜》的基本理論和範疇,主張柔弱勝剛強、韜晦不露和安靜玄默等,同時又引用「黃帝」之書,通過周文王、武王與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

《六韜》據傳在7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此外,在日本由於源義經盜得《六韜》因而作戰得以出奇制勝的傳說,使得《六韜》中的《虎韜》(日本作:「虎之卷」),在日本成為「成功之路必讀之書」的同義詞[2]

視頻

分險 相關視頻

六韜
六韜兵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