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蛋龍
偷蛋龍科(Oviraptoridae)又名竊蛋龍科,是群類似鳥類的手盜龍類恐龍,具有類似鸚鵡的喙狀嘴,嘴部沒有牙齒,某些物種具有纖細的頭冠。偷蛋龍科的化石主要被發現於蒙古與中國的戈壁沙漠,但是單足龍亞科、更原始的小獵龍可能屬於偷蛋龍科,它們多生存於北美洲。偷蛋龍科的體型小,經測量後,大部分個體的身長介於1到2米;某些可能屬於偷蛋龍科的化石,體型更為大型。偷蛋龍科首次出現於晚白堊紀的森諾曼階,約8400萬年前,這是最可靠的資料;而可能是偷蛋龍科的小獵龍被發現於早白堊紀的阿普第階。偷蛋龍科在馬斯特里赫特階末期滅絕。
目錄
形體特徵
偷蛋龍科最明顯的特徵是頭顱骨的結構。偷蛋龍科恐龍擁有短口鼻部,與非常縱深的頜部。偷蛋龍、葬火龍、與瑞欽龍的頭頂中線有個冠飾,類似食火雞的頭頂冠飾。其他的明顯特徵包括:從下頜孔延伸出的骨質尖刺、鼻孔位於口鼻部後方的非常高位置、眼睛下方的非常細骨棒、以及有許多氣腔的頭顱骨。如同它們的近親近頜龍科,偷蛋龍科的頜部缺乏牙齒,而是用上頜的兩個小型骨質突起物取代。
古生物學
棲息地
目前大部分的偷蛋龍科化石,是發現於戈壁沙漠的沙漠沉積層[1]。在白堊紀晚期,這個地層已是沙漠環境、或是乾燥地區。在其中許多挖掘地點,偷蛋龍科化石是相當常見的化石,數量僅次於甲龍類、原角龍科。如果環境許可,草食性動物的數量通常會遠超過肉食性動物。乾燥地區較多小型動物,而偷蛋龍科比較繁盛,例如西戈約特組(Barun Goyot Formation)與德加多克塔組(Djadochta Formation);氣候濕潤地區的動物體型較大,而偷蛋龍科比較少見,例如耐梅蓋特組(Nemegt Formation)。原角龍科也有類似的地里分布,主要生存於乾燥、沙漠環境,可能以質地堅硬、低矮的植被為食。
食性
目前並不完全清楚偷蛋龍科的食性,它們被認為是草食性動物,某些物種可能偶爾會以其他動物為食。
偷蛋龍科恐龍起初被認為是以恐龍蛋為食,因為曾在蒙古發現一隻偷蛋龍正位於原角龍蛋巢之上。90年代的研究顯示,這隻偷蛋龍其實是位於自己的蛋巢之上,可能是在孵化自己的蛋。另外,曾發現一隻葬火龍正位於蛋巢之上,並使用前肢孵蛋。除此之外,還有發現少數偷蛋龍科標本正位於蛋巢之上,而在其中一個蛋巢中發現了一個葬火龍的胚胎。某些研究人員提出,偷蛋龍科會以蛋、具硬殼的軟體動物為食[2]。專門以堅硬外殼動物為食的現代動物,常具有寬廣、堅硬的喙狀嘴、牙齒,以敲碎動物的外殼。偷蛋龍科的頜部邊緣薄而銳利,顯示它們生前可能有銳利喙狀嘴,適合敲開堅硬外殼。偷蛋龍科的喙狀嘴,外形最類似合弓綱二齒獸類,二齒獸類是群草食性動物;偷蛋龍科的喙狀嘴,也類似草食性的鸚鵡、陸龜。
視頻
偷蛋龍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偷蛋龍的秘密!偷蛋龍真會偷蛋嗎?,新浪網,2019-05-09
- ↑ 小偷竊蛋龍不是偷蛋而是孵蛋,從此將背上偷蛋的黑鍋,世界之最網,2017-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