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修學游

修學游,是指由學校或者學生組織地、有計劃地出遊修學旅遊活動。此種旅遊活動不僅讓學生學玩兩不誤,而且讓教育和旅遊兩個產業和市場也相得益彰。時至今日,在發達國家,學生有組織、有計劃地出遊的修學旅遊十分盛行,並被認為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日本規定,小學到大學都必須完成在本國或國外的修學旅行。德國巴伐利亞州政府明確將修學旅行及其載體青年旅舍寫入了當地的教育法,對修學旅行的課程、方式、時間等都作了明確規定。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修學游
  • 類型:旅遊
  • 興起:英國
  • 特點:將學習與旅遊融為一體

目錄

  • 1簡介
  • 2產生由來
  • 3內容
  • 4意義
  • 5市場調查

簡介

國家之間文化教育交流的旅遊形式。元代在北京地區建都後,就有各國學者來此旅遊、訪問,其中最著名的為馬可·波羅。日本、琉球、俄羅斯、高麗、交趾等國都曾遣送其陪臣子弟入國子監學習。清雍正六年(1728)國子監中設俄羅斯專館。20世紀初,北京與日本的教育考察團進行了交流互訪。北京為中國學校最為密集、人才最為集中、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見教育游)。改革開放後,北京市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往日益增加,修學游成為北京一項有特色的旅遊資源,對外交流的學校包括大學、中學和各類職業技能學校等。在京的各類學校中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在留學或修學。在京修學游的外國學生除與北京學生在校園內進行文體交流外,還參與科普游、胡同游、環保游、修復世界文化遺產等體驗性旅遊活動。至2003年,北京有111所對外交流學校向外國修學旅遊團開放,學校類別包括普通高中、職業高中、中專等。

產生由來

100多年前,英國興起旅遊時尚風---修學旅遊:將學習與旅遊融為一體。而今,中國修學游的足跡已踏及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國。中國青年邁向國際的步伐,越來越早,很多孩子在初中就孤身一人遠赴異域。

自費留學,花費動輒數十萬元。可上哪所學校?學什麼專業好?學校教學設施好不好?10幾歲的孩子能不能適應國外的生活環境?茫茫然。很可能錢打水漂,還誤了孩子前程。

內容

修學游短則一周,長則大半月,以澳大利亞為例,修學游項目有四五種,行程10多天到20多天,旅行社報價從1萬多元到3萬元不等,修學游內容主要包括著名景點遊覽、當地高等學府參觀等。據不完全統計,寒暑假期間,上海參加每期出境修學游的學生都有數百人,一個暑假下來,總計出境修學遊學生近2000人。

這一數字相比於數百萬的中小學生,實在是滄海一粟。但越來越多的家長認為: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外語過硬、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人才機遇更多。有的家長甚至還認為,孩子即使在國外學不到什麼,只要英語過硬,也算"不虛此行"了。

意義

中國旅行總社開闢的"修學旅遊"業務,讓很多家長和學生在正式留學以前"眼見為實":花上一二萬元,親自到學校去考察、感受一番。這種境外修學旅遊活動主要是以一所國外院校為基地,除安排一定時間集中授課外,還將參觀當地的一些常規景點,邊游邊學。在出境修學游中,學習英文成為一大賣點:全程英文交流、入住當地家庭和學校宿舍、教授英語等,讓孩子在領略異國風情的同時感受異國文化,了解國外活躍而先進的教育模式。

作為出國留學的"預演",出境修學游的意義正不斷彰顯:它是素質教育的"助推器",能夠體驗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方法及內容,可以推進學校的素質教育和教學改革;它是前程的"孵化器",修學旅行的經歷可能改變孩子的人生設計,並將對未來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它又是外語學習的"興奮劑",國外全新的語言學習方法可激發孩子學習外語的興趣,迅速提高外語的應用能力;它還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催化劑",修學旅行擴展了孩子的視野,培養了國際意識,也提高了對不同文化的理解溝通能力。

因此,很多家長打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儲蓄出國教育費用。從長遠看,出境修學游的市場潛力很大。

市場調查

我國大力發展入境修學游已有天時地利人和之便。據不久以前國外一份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在世界各旅遊目的地,青少年旅遊者占全體旅遊者的比例為:美洲42.9%,歐洲49%,非洲34%,亞洲38.7%,大洋洲34%。青少年旅遊46.29%在於增長見識,35.16%在於尋求樂趣。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國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籠罩着悠遠、神秘的色彩。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專家認為,中國發展入境修學游市場,人文是最大賣點。可將歷史上的名勝古蹟、名山大川、科技文化成果等按專題分類,進行修學游產品設計,如孔子的儒家文化思想在海內外都有傳播,學漢語,沒有不知孔聖人的,山東曲阜就可以進行儒家文化修學游,這個項目在日本和韓國將會引起強烈共鳴。據悉,2001年7月到8月,山東曲阜僅接待的韓國修學團就多達4000人,其中教師修學系列團達1300人之多。

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美、日、德等發達國家紛紛把中國作為海外主[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