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城记
《二十四城记》是中国电影制片人贾樟柯2008年编剧和执导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因开发新楼盘而搬迁的成都国有企业的三代(1950年代、1970年代、以及现在2008)人的生活经历。这制片过程中该片曾名为《二十四城故事》。
目录
故事梗概
该片的叙事风格被评论家们描述为虚构和纪实的混合,它包括五个真实访谈和四个由演员表现的虚构的访谈场景。[1]
访谈的顺序为:
- 何锡昆:二十年前是钳工,讲述他的师傅王芝仁为厂节约工具材料的故事,并探访了他的师傅。
- 关凤久:原保卫科长,后任厂党委副书记。简述这个厂从辽宁搬迁三线来的原因。
- 侯丽君:原工人,后来下岗。讲述第一批从辽宁到成都的工人其母亲1972年第一次回辽宁探亲的故事,以及自己下岗之后生活的艰苦。
- 郝大丽(吕丽萍饰):原工人。讲述在1960年代、1970年代工厂工人的生活比中国普通人好,但今天衰败了。还讲述了她作为最后一批从辽宁到成都的工人在奉节丢失了3岁的孩子的故事。故事结尾她在电视中看老朝鲜战争电影《长空雄鹰》。
- 宋卫东(陈建斌饰):1966年在工厂出生的子弟,现任总经理办公室副主任。讲述厂的巨大的规模,以及小时候和成都当地孩子打架的故事,和在1976年周恩来逝世时的情况。还讲述了他的初恋情人因为该厂情形不好和他分手的故事。该情人的发型和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中山口百惠扮演的幸子一样。采访结束时响起《血疑》主题歌《谢谢你》。
- 顾敏华(陈冲饰),因为长得像电影《小花》中陈冲饰演的小花而绰号“小花”。1978年从上海到厂里工作,作质检员。讲述了1970年代上海住房紧张,于是来到成都工作的情况。刚来的时候被人称为“标准件”,即厂花。还回忆了工厂使用一个牺牲的试飞员的照片提醒工人注重产品质量。还讲述了自己离开工厂之后的不成功的经商经历,和至今单身的原因。最后的场景是顾敏华看电视中的电影《小花》,听其中的李谷一演唱的主题歌《妹妹找哥泪花流》。
- 赵刚:1974年出生的工厂子弟,成都电视台的主持人,讲述了自己在吉林的技校中思想转变下定决心不做工人的故事。故事中提及台湾歌手齐秦的《外面的世界》。
- 苏娜(赵涛饰),1982年出生的工厂子弟,现在以为富人去港澳购物为生。讲述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对父母辛勤工作的感伤。
片名
电影《二十四城记》片名中“二十四城”,是来自于一个真实的同样叫“二十四城”的华润置地商品房开发项目,该项目是在一家飞机发动机制造厂原址上所建。[2]至于该楼盘为何如此命名,一种解析是来自于电影中售楼小姐的解释,是因为一句古诗“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华。”该诗曾出现于现代翻译家罗念生所著的《芙蓉城》,但具体来历未提。除了拍摄电影之外,贾樟柯还声称将出品一部关于这个地方的纪录片。[3]
影片评价
无疑是一部洗净另类,彰显主流的片子,无愧为一部大师级的作品,虽然比较“主流”地起用了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大牌明星,不过吕丽萍、陈建斌、陈冲、赵涛等演员在贾樟柯的镜头中确实无瑕,一个带着刺鼻水泥味的工厂的故事被呈现出来,无限接近纪录片,但却带着故事片的淡淡伤感、煽情,呈现出在电影院里很难购买到的抽象的回忆,但是等你走出电影院,在不经意中闭上双眼,影片中呈现的世界却无比具体,清晰而坚硬,比起剧情生动的商业电影在落幕之后的船过水无痕都更加真切(东南快报评)
影片最震撼人的是,它深刻指出了体制对个人的伤害,是一部反体制的电影,而且拍的如此直接与大胆,说明了旧体制的残酷与不 合理。而这部电影的独创性在于,电影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它的电影方法也在反体制,不过反的是电影的体制。所谓的故事片或纪录片的框框,即是电影这个媒介给予导演的体制束缚,贾樟柯非常聪明地用到了双关--在电影结构上打破了其制约,在影片内容上又是深刻地反映了体制变革的个人伤痛,我们在《二十四城记》中看到一个导演的双重的反体制行为(腾讯娱乐评)
参考文献
- ↑ Dan Fainaru. 二十四城记. Screen International. 2008-05-17 [2008-07-13].
- ↑ Jia, Zhangke; Phil Tinari (translator). 搬迁照片. GOOD Magazine. [2008-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30).
- ↑ Lee, Min. Films focus on factory upheaval. Associated Press. 2007-04-04 [2008-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