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念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沒有或很少條目連入本條目。 (2019年12月27日) |
羅念生 | |
---|---|
來源網頁 |
人物簡介
羅念生(1904.7.12—1990.4.10),學名羅懋德。羅念生是我國著名的學者、教授,在古希臘文學的翻譯和研究領域中,有傑出的貢獻。生於四川威遠。192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開始對古希臘文學發生興趣。1927年在北京主編《朝報》文藝副刊時,在清華校刊上發表散文《芙蓉城》,這是他最早發表的作品。1929年至1933年先後進美國俄亥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和康奈爾大學研究院。1931年在紐約與羅皚嵐、柳無忌等合辦《文藝雜誌》。
1933年開始翻譯希臘古典文學。此後幾十年間,譯出許多希臘重要名著。1933年到1934年在雅典美國古典學院研究古希臘悲劇和藝術。
1934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等校外語系教授。1935年與梁宗岱合編天律《大公報》詩刊。1936年在成都與朱光潛、何其芳、卞之琳等創辦文藝半月刊《工作》。
1952年調到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任研究員,研究古希臘文學。1964年之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1987年12月,希臘最高文化機關雅典科學院授予其"最高文學藝術獎"(國際上僅4人獲此獎)。1988年11月,希臘帕恩特奧斯政治和科技大學授予其"榮譽博士"稱號(國際上僅5人獲此殊榮),以表彰他近60年來為研究和傳播古希臘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1990年4月10日,羅念生因患癌症醫治無效在京逝世,享年86歲。逝世後,《人民日報》發了訃告。19日,中國科學院在京郊"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了隆重的遺體告別儀式。
羅念生一生譯著和論文有1000多萬字,50餘種。翻譯作品有:古希臘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完整傳世的全部悲劇7種;悲劇詩人索福克勒斯全部傳世悲劇7種;悲劇詩人歐里庇德斯的悲劇5種;喜劇詩人阿里斯多芬喜劇5種;古希臘哲學家、文藝理論家亞里士多德《詩學》、《修辭學》、古希臘《銘體詩選》、短篇小說《兒子的抗議》(英),中篇小說《傀壘師保爾》(德),拉丁文中世紀學生歌曲《醇酒、婦人、詩歌》、《狄摩西尼傳》、《西塞羅傳》;合譯《伊索寓言》、《琉善哲學文選》、《古希臘羅馬散文作品選》、《意大利簡史》。主編《古希臘語-漢語辭典》、編輯《古希臘羅馬戲劇理論》、《古希臘羅馬文學作品選》;制定《古希臘專用名詞譯音表》、詩集《龍誕》,論文集《論古希臘戲劇》,散文集《希臘漫話》、《芙蓉城》等。
生平
- 求學
從舊時私塾到公立中學,從舊制清華到海外留學,羅念生的求學之路坎坷重重——
羅念生原名羅懋德,1904年出生於威遠縣連界場廟壩。其父羅九成以教書為業,曾開館辦私塾,羅念生幼年便讀私塾。當時大家評價他:「熟讀古書,才思敏捷,記憶超群。」
因為縣裡的公立中學停辦等原因,1920年,羅念生便邀集一批知交,結伴赴成都求學,就讀於成都華西中學。羅念生品學兼優,尤以數學才能出眾,深得老師們喜愛,並望他將來專攻自然科學。
羅念生沒有辜負老師期望。1922年,他考入舊制清華學校,開始到北京專攻自然科學,成績名列前茅。然而,羅念生並沒有順利走上「科學路」——
當時,為了讓羅念生繼續求學深造,其父已經棄教經商,但生意破產,難以支付他每年近200元的學習費用。於是,羅念生只得改學文學,以習作和譯稿掙得稿費維持生活和學業。
那時,他與同窗盧木野合譯了英國作家哈代的短篇小說,又與陳麟瑞合作翻譯了德國作家施托姆的著作,經常刊登在天津的《國聞周報》上,從此開始了他的翻譯生涯。
1929年,羅念生經過公費考試赴美留學。可惜,困難並沒有因此結束——
當時,正逢美國發生經濟危機,市場大蕭條。為了堅持學習,羅念生不得不一邊上課,一邊到餐館洗盤子。在這樣的環境下,羅念生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先後在俄亥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乃爾大學攻讀英美文學和希臘文學。
1933年,他登船橫渡大西洋,來到希臘,進入雅典美國古典學院,修讀了雅典城志、古希臘建築、古希臘雕刻、古希臘戲劇四門課程,成了第一位到希臘留學的中國人。
在希臘留學的一年多的時間裡,羅念生如饑似渴地吸收古希臘文化,完成課程之餘,他到希臘各地去訪古尋跡,觀看戲劇演出,了解希臘民間的風土人情,豐富了理論知識和人生閱歷,為後來翻譯、治學奠定了基礎。
- 治學
羅念生對古希臘文化產生興趣,可以追溯到他在美國留學時期——
「那時,父親很擔心回國難找工作,去美國留學的中國人太多了,他不得不重新思索人生方向。」羅錦鱗回憶說,在他父親看來,古希臘文學領域是「冷門」,學成歸來一方面可以解決工作問題,另一方面還可填補中國的希臘文學研究之空白。
恰好在一堂歐洲文學史課堂上,教授詹姆森先生提及 「冷門」文學,對古希臘文學評價極高,加深了羅念生對古希臘哲學、文學的濃厚興趣。
之後,在朋友的鼓勵下,他利用課餘時間,翻譯了歐里庇得斯的古希臘原文《伊菲格涅亞在陶羅人里》,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成為他的第一部古希臘戲劇譯著。
古希臘語是世界上難度僅次於印度梵文的一種語言。在古希臘語中,一個正規動詞的變化就有四五百種。因此,學習古希臘語,只能靠死記硬背,沒有語法,有時還要通過語句的頭尾來判斷是什麼意思。
羅錦鱗說:「現在的希臘人與古希臘語的關係不像中國人與文言文的關係,他們根本聽不懂古希臘語,古希臘語大都是歷史學家們在學。可以說,古希臘語比中國的甲骨文還難,直到現在,國內會古希臘語的人也屈指可數。」
然而,古希臘很多文學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以古希臘最偉大的作品《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統稱)為例,它使用的語言就是古希臘語。
內容深奧、典故繁多……這都是翻譯和研究古希臘文學的困難之處。也因此,很多人都在困難面前退縮了。從事古希臘翻譯,羅念生卻默默堅持了六十多個年頭。
抗戰時期,在四川鄉下昏暗的油燈下,隨時有飛機轟炸、到處躲警報、生活沒有保障的日子裡,甚至有時連一張必需的書桌都沒有,羅念生卻從未放棄對古希臘文學的研究,翻譯了大批古希臘戲劇作品,出版了《希臘漫話》、《芙蓉城》等散文集,以及古希臘悲劇《特洛亞婦人》等翻譯作品,向中國人民介紹古希臘文化,填補了我國古希臘文學研究的許多空白。
「父親去世前,心裡想的還是翻譯《荷馬史詩》,」羅錦鱗說,「按說這部史詩他早應該翻譯,但是他認為自己的知識還不夠,還沒有資格,因此他等了幾十年,晚年才開始翻譯。很遺憾的是,命運不給他時間了,在醫院裡他曾經跟醫生講,能不能讓他再活一年?他別的要求沒有,只要把這本書翻譯完就可以了。」
羅念生先生逝世後,世紀出版集團出版了他的《全集》十一卷。在他百年誕辰紀念時,他生前致力編纂的《古希臘漢語詞典》終於面世。
- 處世
在羅錦鱗記憶里,父親在大學執教時,雖然工資很低,可他總是盡力幫助別人:學生來信,他必回,每月花銷不少郵費;學生有困難,他還要擠出錢接濟他們,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過得更加拮据;學生有病,他拄着拐杖都要去探望……
「老實、隨和、有責任心、淡泊名利」,這就是羅念生留給後輩的印象。
羅錦鱗說,父親羅念生工作的時候,聽不見別人敲門,就在窗戶上貼張紙條:『來訪者請敲窗戶』。有時,一些小孩在屋外吵得厲害,他就出門溫柔地提醒,「小朋友不要吵,爺爺要工作。」小孩子邊跑邊叫着羅念生「書呆子,書呆子」,可他從不生氣。
生活上,羅念生很隨和,不愛打牌,最愛到中山公園看花。對待工作他卻嚴謹認真——
「只要交給我父親的事,那絕對可以放心。」羅錦鱗還記得,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決定出版各個國家的詞典,其中就有古希臘語。後來,這項任務輾轉落到羅念生頭上。
「父親當時沒有任何資料,白手起家,建立的卡片有幾十萬張,卡片還是自己出的錢……」羅錦鱗說,「這種詞典需求量不大,也沒有幾個人用,但這個語種,中國必須要有人懂,也必須要傳下去。因為不賣錢,出版很困難,沒有出版社願意做……」
有一天,胡喬木代表黨中央來家裡看望羅念生,問他有什麼困難和要求。「父親只說了一件事,『周恩來總理要求編的古希臘漢語詞典,到現在還沒有出版社肯接』……」 羅錦鱗說,事實上,當時,他們家裡很困難,可父親隻字不提,只關心他的古希臘漢語詞典。胡喬木回去後,寫了一封信,才基本解決出版問題。
羅念生對名利淡泊,也讓後人肅然起敬——
羅錦鱗記得,有一段時間,羅念生的一個學生翻譯了一本關於好萊塢黃金時代最著名的女演員——英格麗·褒曼的傳記,譯著特別暢銷,譯者賺了一大筆稿費,大大改善了家裡的條件。那時,羅念生一家生活還在向「溫飽水平」努力。
羅錦鱗講起了他與父親之間的一段對話:
「爸,您翻譯這種書不是小菜一碟嗎?為什麼不翻譯,多賺點錢,改善我們的生活呢?」
「鱗鱗(羅錦鱗小名),你不懂,翻譯英格麗·褒曼這樣的書,中國有的是人,可是翻譯我這些東西(古希臘文學作品),中國沒有幾個。你說,我翻譯哪個?」父親語重心長地說,「生活嘛,吃得飽,有衣服穿,就夠了。」
另一段對話,讓羅錦鱗懂得了父親研究古希臘文學的執着:
「爸,您的XX同學當官了,要不您也跟領導說說,也去噹噹官,讓我們沾沾光……」
「不要那個,那是虛的。」父親用四川話打斷他,嚴肅地說,「名利都是虛的,書是實實在在的,可以世代相傳的。」
羅念生一生過得十分清貧,直到去世前,他的存摺上只剩10塊錢。
- 念情
「我父親是從內江出來的,他能有這樣的成就,離不開小時候家鄉對他的培育。」羅錦鱗說,父親直到去世,都沒有忘記家鄉人民的恩情——
「1929年,父親要去海外求學,可爺爺的生意失敗了,家裡窮,當時連界凡是有點錢的鄉親都給他捐錢,給他開歡送會……」羅錦鱗說,「父親在世時常說『是家鄉的父老鄉親把我送出去的』,他時常感懷家鄉人的恩情。」
在羅念生臨終前寫《鄉思》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1929年,我在清華畢業,回家探親。蒙親資助,使我能赴海外留學。兩位同鄉人自南京接濟我,使我能治裝上船。對這些鄉情我感激不盡。」
羅錦鱗還談到羅念生與希臘人民的情誼,羅念生說:「我的身體裡流着希臘人的血!」
這句話是有故事的。
羅錦鱗回憶說,1987年12月,羅念生應邀到希臘接受「潘特奧斯大學榮譽博士」稱號。當時,羅念生身體不太好,一下飛機,住了一晚旅館,就突發腸梗阻住院了——
「父親的血型很稀有,當時動手術要輸血,可是血庫沒有。希臘方面登報說,有一位中國教授生病需要輸血,希望大家捐血,結果200多名希臘人報名獻血,終於找到了合適的血型,救了我父親,也因此,父親身體裡流着希臘人的血……」羅錦鱗向記者講述了這段不為人知的往事。
後來,受到羅念生的影響,他的後人也與希臘結下了奇妙的緣分——
羅念生長子羅錦鱗,除了是中央戲劇學院前副院長、著名教授、戲劇導演藝術家外,還有一個身份——希臘文化大使(2009年雅典州政府授予),曾29次穿梭於中國與希臘。如今,他正在為家鄉內江與希臘展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而「穿針引線」;
「爺爺把古希臘文化帶回中國,父親把爺爺的書變成舞台戲劇,我要把中國文化傳遞給希臘。」羅念生的孫女羅彤如今定居希臘,繼承了祖父輩的衣缽,成立了「INTERCHINA文化中心」,在希臘傳播中國文化,讓當地人知道除了「中國功夫」外,中國文化更是源遠流長。
因為羅念生在古希臘文學成就上所作的貢獻,1987年12月,希臘雅典科學院決定授予羅念生「最高文學藝術獎」。
「照我看來,沒有任何一個外國的古典文學研究者曾像羅教授(羅念生)那樣,把古希臘的文化介紹給如此廣大的公眾,並持續了如此長久的時間……」1988年2月12日,在希臘駐華使館舉行的最高文學藝術獎授獎儀式上,希臘大使邁戈洛科諾莫斯先生代表雅典科學院如此說道。
羅念生在儀式上的答謝詞中說:「我一生鑽研希臘經典著作。每天早上,我展開希臘文學書卷,別的事全部置諸腦後,我感到這是我生平的最大幸福。」
1990年4月10日,86歲的羅念因癌症病逝,留給後世大量古希臘文學譯作,向中國人傳遞了西方文明源頭的博大精深文化。 [1]
著作書目
《龍涎》(詩集)1936,上海時代圖書公司
《芙蓉城》(散文集)1943,西南圖書供應社
《希臘漫話》(散文集)1943,中國文化服務社重慶分社
《論古希臘戲劇》(論文)1985,戲劇
《二羅一柳憶朱湘》(回憶錄)與羅皚嵐、柳無忌合著,1985,三聯
翻譯書目
《兒子的抗議》(中篇小說)英國哈代著,與盧大野合譯,1929,遠東圖書公司
《醇酒.婦人.詩歌》1930,光華
《傀儡師保爾》希臘施篤謨著,與陳林等合譯,1931,光華
《伊菲格涅亞在陶洛人里》(悲劇)希臘歐里庇得斯著,1936,商務
《俄狄浦斯王》(悲劇)希臘索福克勒斯著,1936,商務
《特羅亞婦女》(悲劇)希臘歐里庇得斯著,1944,商務
《阿里斯托芬喜劇集》1954,人文
《歐里庇得斯悲劇集》1957,人文
《埃斯庫羅斯悲劇二種》1961,人文
《索福克羅斯悲劇二種》1961,人文
《蛙》(劇本)希臘阿里斯托芬著,1961,人文
《歐里庇得斯悲劇二種》1962,人文
《詩學詩藝》(理論)古希臘亞里斯多德著,與楊周翰合譯,1962,人文
《詩學》(理論)希臘亞里斯多德著,1962,人文
《意大利簡史》英國赫德、韋利合著,與朱海觀合譯,1975,商務
《阿里斯托芬喜劇二種》1980,湖南人民
《琉善哲學文選》(政論)古羅馬琉善著,1980,商務
《伊索寓言》1981,商務
《索福克勒斯悲劇兩種》1983,湖南人民
《希臘羅馬散文選》1985,湖南人民
《古希臘羅馬文學作品選》1988,北京
《伊索寓言選》1988,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