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份仑顶福山宫
外景
此庙位在九份往三貂岭古道途中,为双溪与金瓜石、九份间的三岔路口,今址为仑顶路2号,属永庆里,庙地为台阳公司所有。
庙前一座小公园,其山樱花树是日治时期就栽种。立委李儒聪等人曾于1972年时捐资修缮一堵防风墙,借此保护庙的樱花。1996年报导,说庙方最近为种植樱花,夷平广场的几座坟墓,发现其中有清代千总的玉印。
庙埕东有一块可以审视出几粒金点的矿石,为1969年兴建钦贤国中,滚落溪涧中被捡到。庙前还有日治时代的石灯笼,在2001年2月24日时发现有遭破坏的迹象。门联有“公临福地千秋享,庙镇金山万户崇”、“福泽恩深凭正德,金生土旺便灵山”对联。
沿革
据福山宫管理人林登发表示,此庙建于1798年,可能是农人所建;庙祝赖弘隆则认为,此庙建于光绪年间;1972年的纪念碑中则记述,是1848年,山区发现山金,此庙因此诞生。
光绪年间,金瓜石发现金矿,人潮蜂拥而至。1934年至1939年间,因采矿技术进步,金瓜石黄金产量大增,福山宫日夜香火缭绕、车水马龙,信徒们特地开辟了大门前的广场,称之为“土地公坪”。1935年各大矿主发起整修大殿及增建两侧厢房,1936年由矿工蓝有明等修缮福山宫,为陈应彬等人扩建,扩建成为三川殿与有天井的大庙。庙方表示,当时金明利矿业公司一直采不到金矿,老板入庙参拜得到土地公入梦指示重用两名蓝姓雇员后,果真采得金矿致富,因而扩建,成为金瓜石、九份规模最大土地公庙。
1996年大修,由在九份市场作芋圆生意的赖罔捐赠龙柱。
土地祠
土地庙,又称土地公庙、福德庙或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庙宇),多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的建筑,乡村各地均有分布。在1949年以前,凡有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庙。
土地庙在中国大陆曾由于“文革”作为“四旧”大部分被捣毁。随著“改革开放”和开始信仰自由[1] 以后,自1980年前后有蒸蒸日上的恢复民间信仰和社会的逐渐发展,便有一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这些土地庙多由农民自发组织建设的信仰中心,属于微型建筑,高度从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积大小小则几平方米,大则十几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陆官方和媒体一直密切关注这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就以当时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落后为借口和理由,来呼吁乡民多关注乡村基础教育,集中精力投资建学校,不要热衷于“迷信”,但仍旧无法破坏民间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区官方就以破除迷信为借口而进行强行拆除,这股土地庙信仰复兴的热潮最终还是被大陆官方镇压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后,几乎每乡至少有一处或多处,其数量分布因地而异。台湾因为拥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当多的土地庙;据官方的调查,其数量超过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爷”,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般称为“大伯公”。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神之一,流行于汉族地区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属于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现代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也是与人民较亲近的神祇。
土地庙的造型
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也有简单以水泥或砖块砌成祠,现今台湾甚至有工厂开模以水泥灌制大量生产,也有土地庙因香火鼎盛,逐渐中大型化者。
中国大陆土地庙
潮汕土地庙
土地神在潮汕俗称为伯公。土地庙亦称伯公庙或写作福德老爷庙、福德古庙。每家每户家中都会有伯公神位,商铺也不例外。伯公庙规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为普遍,田野、山岭、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爷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爷夫人,是和蔼可亲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