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藥材 - 中國[傳統中醫]]物質基礎的地道藥材 ,中藥材的種植、採集和飼養過程,即是中藥材的生產過程。一方面,中藥材屬於藥品,從原則上說,對中藥材的生產也應當依照本法規定進行監督管理;但另一方面,中藥材的生產,即中藥材的種植、採集和飼養活動,又明顯不同於一般藥品的生產活動。一般藥品的生產活動屬於工業化生產,質量可控性強;而中藥材的生產一般屬於農業生產活動,質量可控性與工業化生產相比,影響因素更多,更為困難。本法對一般藥品生產活動監督管理的規定,難以完全適用於中藥材的種植、採集和飼養。同時又應當看到,要保證中藥材、中藥飲片和中成藥的質量,也需要從中藥材生產入手。是指在漢族傳統醫術指導下應用的原生藥材。

一般傳統中藥材講究道地藥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的地域內所產的藥材,因生產較為集中,栽培技術、採收 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講究,以致較同種藥材在其他地區所產者品質佳、療效好。當前世界醫藥20強都已經成立了專門的中草藥研究中心,有些企業也開始在國內網羅中藥開發人才,甚至竊取中藥專利;同時,受中藥板塊高利潤、高增長等利好因素的吸引,社會上大量資本流入中藥行業,使中藥行業競爭格局發生很大變化。

中藥行業由於迎合了近年來國際上綠色消費的熱潮,而且在產業化和規模化上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實現了超過其他行業的發展速度和效益水平,但也存在着知識產權流失嚴重,國際市場份額下降,科技研發力量薄弱,相關國家政策法規不完善等問題,不斷變化的產業環境促成了中藥行業與機遇並存局面。新醫改也許會給這個略顯老態的行業注入新的生機,即將出台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將收錄約263 個中藥品種,占總藥物數目的45%左右,相應的消費拉動效應將利好中成藥企業。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中藥材生產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對一些重要中藥材的生產栽培技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就藥植所而言,從六十年代開始,科研人員深入到全國各地開展中藥材引種栽培研究,幫助當地發展中藥材生產並建立中藥材的研究機構,解決了諸多中藥材生產中的問題,先後開展了黃連當歸貝母天麻金銀花丹參元胡番紅花人參西洋參黃芩甘草北沙參枸杞、[[桔梗]、紅花芍藥牡丹山茱萸地黃金蓮花杜仲、薏苡、山藥銀杏五倍子豬苓黃芪金蕎麥、肉蓯蓉等中藥材的栽培技術研究,並取得成果。其中天麻、黃連、西洋參、金銀花、豬苓等品種栽培技術大面積推廣和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和脫貧途徑。從八十年代開始,我所致力於中藥材病蟲害的生物防治和綠色中藥材栽培技術的研究,對中藥材的病蟲害採取生物防治措施,這項技術已經成功地應用到人參、西洋參、山楂、金銀花、枸杞等中藥材病蟲害防治等。

目前,全國中藥材家種品種達300多種,種植面積500萬畝以上,年產量5億多公斤,全國已建立中藥材生產基地600多個,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推動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由於歷史文化、地理環境和社會發展水平不同等多種原因,各地區的中藥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和應用範圍存在着很大的差異,形成了具有不同內涵、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繫的三個部分,即中藥材、民間藥和民族藥。對於這些寶貴資源的開發與有效利用,己有悠久的歷史,也是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物質基礎。幾千年來,以之作為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對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些藥物中,植物性藥材占大多數,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來相沿藥學叫做「本草學」。全國最大的中藥材市場在安徽省亳州市。

藥材認識,旨在收集全國中藥材品種。各藥均按名稱、來源、形態、生境、栽培、採制、化學、藥理、性味功能、主治用法、附方製劑等編寫,並附以彩色圖。內容豐富,資料較準確可靠,可在一定程度上結合現代醫學科學知識進行研究,可供科研和臨床的參考。

目錄

藥材成分

  • 中藥材種類繁多,來源廣泛,各種藥材又具有多種化學成分,按照其藥理作用和組成性質,概括起來中藥材的成分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 摺疊有效成分
  • 即具有生物活性,發揮主要藥效的物質,如生物鹼、甙類、揮髮油。
  • 摺疊輔助成分
  • 本身沒有特殊療效,但能增強或緩和有效成分藥效作用的物質。如洋地黃中的皂甙可幫助洋地黃甙溶解或促進其吸收。
  • 摺疊無效成分
  • 指本身無效甚至有害的物質,往往會影響浸出效果、製劑穩定性、藥效等。
  • 摺疊組織物質
  • 構成細胞的不溶物,如纖維質、栓皮等。

大多數中藥製劑是複方,中藥複方的臨床療效通常體現在複方配伍的綜合作用上,其處方的組成幾味至幾十味藥不等,成分複雜。浸取就是要儘量提出發揮藥效的成分,並儘量避免浸出過多的無效甚至有害的物質,但隨着中藥科學的發展,「無效」和「有效」的界限並非一成不變,在不同的方劑中可能會發生變化。某些過去認為是無效的成分,現在卻發現它有生物活性,應根據不同組方的成分變化,確定浸取過程中的最佳提取工藝。


採收原則

(一)植物藥

1.根及根莖類一般在秋、冬季節植物地上部分將枯萎時及春初發芽前或剛露苗時採收,此時根或根莖中貯藏的營養物質最為豐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較高。

2.莖木類一般在秋、冬兩季採收。

3.皮類一般在春末夏初採收,此時樹皮養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層細胞分裂較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剝離,傷口較易癒合。

4.葉類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開花前或果實未成熟前採收。

5.花類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開後採收。花類中藥,在含苞待放時採收的如金銀花、辛夷、丁香、槐米等;在花初開時採收的如紅花、洋金花等;在花盛開時採收的如菊花、番紅花等。

6.果實種子類一般果實多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時採收。有的採收幼果。種子類藥材在果實成熟時採收。

7.全草類多在植株充分生長,莖葉茂盛時采割;有的在開花時採收,如益母草、荊芥、香薷等。

(二)動物類因原動物種類和藥用部位不同,採收時間也不相同。以成蟲入藥的,應在活動期捕捉,如土鱉蟲等。

(三)礦物藥類全年均可採收。

常見藥材

  • 人參 馬辛 丹皮 龍葵 西瓜 豆豉 辛夷 昆布 胡椒 食鹽 射干 常山 紫萍 酸模
  • 人發 馬菜 丹參 龍腦 西羌 麥冬 良姜 岩陀 南星 炮姜 豹骨 野薑 紫芝 鹼花
  • 卜芥 馬蓮 烏茜 龍眼 列當 麥芽 谷芽 知母 南藤 薑黃 狼毒 野艾 紫草 磁石
  • 兒茶 馬寶 烏韭 歸尾 百合 赤芍 羌活 側柏 枯礬 薑汁 拳參 野菊 紫苑 豆姜
  • 八角 馬勃 烏藥 田螺 百部 赤藥 遠志 乳香 枯草 姜皮 益智 野菱 紫株 蟬衣
  • 丁香 馬藺 烏頭 申姜 當歸 赤箭 連翹 灸草 枯芩 前胡 海馬 蛇肉 紫紺 熊膽
  • 刀豆 衛茅 烏桕 生地 當藥 芫花 沙參 佩蘭 柳葉 首烏 海龍 蛇蛻 紫葳 蟬蛻
  • 三七 子苓 烏梅 生薑 中草 芫荽 沙棘 狗寶 柳芽 洪連 海芋 蛇莓 蛤殼 辣蓼
  • 三棱 天冬 方海 生軍 曲蓮 蓯蓉 沉香 狗脊 柳枝 扁豆 海藻 蚯蚓 蛤蚧 赭石
  • 乾薑 天蟲 六曲 仙茅 肉桂 砂仁 沒藥 迭達 枳殼 扁蓄 海蟄 銀杏 黑丑 蕤仁
  • 乾漆 天龍 文元 及巳 肉果 花椒 訶子 夜合 枳實 扁蕾 浮石 銀耳 黑錫 蘄蛇
  • 廣白 天雄 文蛤 片苓 硃砂 芥子 沒石 京墨 梔子 神曲 浮萍 銀花 黑鑽 樟腦
  • 廣角 天麻 仁杞 白及 向前 蒼朮 陸英 官桂 枸杞 蚤休 通天 銀翹 黑菜 稻芽
  • 廣丹 元胡 雙花 白芨 竹葉 蕪荑 靈芝 空青 柿蒂 貫眾 通草 豬苓 鎖陽 僵蠶
  • 大黃 元參 雙皮 白求 竹苓 芹菜 雞頭 卷柏 柿霜 貫仲 桑葉 兜鈴 象貝 螻蛄
  • 大戟 木瓜 水花 白朮 竹瀝 芡實 阿膠 卷丹 厚朴 秦艽 桑枝 麻油 奧尕 鯉魚
  • 大棗 木耳 水萍 白芍 竹菇 蘆薈 阿魏 油蔥 砂仁 秦皮 桑皮 麻黃 猴頭 熟地
  • 大蒜 木蓮 水韭 白芷 竹黃 蘆根 陳皮 法夏 砂糖 蓮子 桑椹 麻仁 滑石 漏蘆
  • 大薊 木香 水莽 白英 血餘 蘆丁 附子 澤蘭 砒石 蓮肉 黃芩 鹿角 寒水 鶴虱
  • 小薊 木通 水蛭 白礬 血蠍 蘇子 青皮 澤瀉 砒霜 蓮房 黃芪 鹿茸 童便 薤白
  • 小麥 木賊 巴豆 白果 全蠍 蘇木 青果 泡參 輕粉 蓮芯 黃連 商陸 犀角 薯莨
  • 小櫱 木豆 玉桂 白前 全參 蘇葉 青蒿 降香 虻蟲 蓮須 黃櫨 商枝 蒺藜 薄荷
  • 山丹 木筆 玉竹 白丑 全草 杏仁 青黛 飴糖 胎盤 莪朮 黃柏 續斷 蒲黃 橘白
  • 山茶 木藍 玉金 白參 合歡 槓板 苦木 細辛 將軍 荷葉 黃精 綏草 蒲芹 橘皮
  • 山奈 牙皂 甘松 白蘇 合萌 杜仲 苦參 玳瑁 鈎藤 荷蒂 黃藤 緣豆 椿皮 橘紅
  • 山香 瓦松 甘草 白降 守宮 杜衡 苦菜 珍珠 鈎吻 荷梗 黃丹 琥珀 槐米 橘核
  • 山棗 瓦韋 甘遂 白蜜 冰片 杜松 苦酒 荊芥 香附 桂心 黃獨 斑蟄 槐實 燕窩
  • 山梔 貝子 艾葉 白蔻 決明 辰砂 茄根 茜草 香櫞 桂枝 黃杞 斑蟊 槐花 靛藍
  • 山姜 貝母 艾片 白蘞 米仁 園參 苡仁 蓽拔 香嵩 荸薺 黃宣 葫蘆 槐角 糙蘇
  • 山藥 貝齒 艾蒿 白微 羊角 旱芹 茅莓 草烏 香茹 莎草 黃蠟 蔥白 硼砂 鯪鯉
  • 山楂 牛至 石韋 玄參 羊乳 旱蓮 茅根 草果 香薷 惡實 黃櫱 葛根 雷丸 壁虎
  • 川軍 牛膝 石灰 地龍 燈草 崗梅 松節 茵陳 膽木 桃仁 菖蒲 扁蓄 蜈蚣 蒿本
  • 川連 牛蒡 石斛 地黃 防己 牡蠣 松音 茯苓 膽礬 桃汁 菊苣 落葵 蜂房 爵床
  • 川朴 見愁 石膏 地椒 防風 杜桂 松脂 茯神 膽星 鹽蛇 菊花 栗殼 蜂蠟 藕節
  • 川烏 手參 石榴 地榆 紅花 皂角 松塔 薺菜 脈通 柴胡 營實 硫磺 蜂蜜 礞石
  • 川柏 毛雞 石燕 地筍 紅根 佛手 松醇 薺草 獨活 崖香 蘿蔔 雄黃 腰黃 瞿麥
  • 川谷 毛茛 石竹 地錦 紅粉 佛片 鬱金 莎草 信石 黨參 菘藍 喜樹 錦紋 藿香
  • 川斷 毛薑 石蜜 杞子 紅參 條苓 虎仗 莽草 鬼珠 蚌花 梅花 椒目 腹皮 蘑菇
  • 川椒 升麻 龍膽 朴硝 紅糖 龜甲 虎刺 藥芹 鬼白 鐵屑 梅仁 棕板 榧子 鱉甲
  • 川貝 升登 龍齒 芒硝 紅藤 龜板 虎骨 茴香 鬼刺 鋁丹 梅片 掌參 檳榔 蟾酥
  • 川芎 丹砂 龍骨 朴硝 紅升 忘憂 果導 胡桃 鬼針 蠶砂 雪膽 紫蘇 酸漿 麝香

常見藥材

  • 一見喜 大飛揚 廣藿香 木腰子 烏梢蛇 北豆根 白雷丸 地鱉蟲 龜板膠 蓮子心
  • 一見消 大馬勃 女貞子 木槿花 烏蘞莓 北玄參 白河車 地耳草 辛夷花 核桃仁
  • 一點紅 大黃炭 女兒香 木蝴蝶 六和曲 北沙參 白馬骨 地龍炭 連錢草 夏天無
  • 一枝香 大洞果 飛刀劍 木芙蓉 六月雪 北柴胡 白平子 地楓皮 沙苑子 夏枯草
  • 一葉萩 大茶藥 飛揚草 木藤蓼 文旦皮 北野菊 白胡椒 地膽草 補骨脂 鴨跖草
  • 一條鞭 大茴香 飛滑石 木鱉子 文冠木 葉上珠 白茄根 地栗粉 灶心土 倒扣草
  • 二葉律 大豆卷 小飛揚 木防己 火炭母 葉底珠 白木耳 扦扦活 忍冬藤 徐長卿
  • 丁子香 大麻仁 小薊炭 木筆花 火麻仁 四方藤 白豆蔻 托盤根 雞內金 凌霄花
  • 丁公藤 大薊炭 小百科 木賊花 雙蝴蝶 四葉參 白蒺藜 西瓜皮 雞血藤 寬筋藤
  • 七星草 大腹皮 小石韋 木菠蘿 水安息 四季青 白鮮皮 西洋參 雞冠花 高良姜
  • 七葉蓮 大紫草 小紅蓮 木靈芝 水花生 四方草 白僵蠶 西河柳 雞骨草 益智仁
  • 人中白 山梔皮 小紅參 木姜子 水車前 田三七 鳥不宿 百兩金 青箱子 益母草
  • 八月札 山梔茶 小胡麻 木患子 水龍骨 田基黃 瓜萎仁 百里霜 苦瓜干 海風藤
  • 八角楓 山茱萸 小蘭花 太子參 水牛角 田字草 瓜萎子 百芯草 苦楝皮 海金沙
  • 八角蓮 山羊角 小駁骨 太陽花 水半夏 甲魚骨 瓜萎根 百藥煎 枇杷葉 海螵蛸
  • 八厘麻 山豆根 小葉朴 五加皮 水揚梅 生薑皮 瓜子金 百草霜 板栗殼 菟絲子
  • 九里明 山梗菜 小青皮 五靈脂 水蜈蚣 生曬參 瓜菜仁 光慈姑 板蘭根 羚羊角
  • 九里香 山龍眼 小茴香 五味子 水蔓菁 生石膏 瓜姜皮 當門子 松節油 救必應
  • 九龍根 山芝麻 小通草 五指柑 巴豆霜 生地黃 冬葵子 當歸尾 刺五加 野菊花
  • 九節茶 山萸肉 小黃藥 五倍子 巴戟天 生卷柏 冬蟲草 當歸身 郁李仁 蛇床子
  • 九香蟲 山沉香 萬年青 五眼果 玉米須 生谷芽 冬瓜皮 蟲百臘 羅漢果 蛇膽汁
  • 了哥王 山崩子 馬蹄金 五斂子 功勞木 代代花 冬瓜仁 呂宋果 敗醬草 貓爪草
  • 刀傷木 山指甲 馬齒莧 扎蓬果 甘草節 代赭石 冬凌草 回回來 垂盆草 鹿角膠
  • 三七草 山慈姑 馬前子 支柱蓼 甘草稍 仙人掌 冬葵果 肉豆末 使君子 鹿角霜
  • 三叉苦 山道年 馬尾蓮 無漏子 甘露子 仙靈脾 玄明粉 旱蓮草 金沙藤 鹿銜草
  • 三分三 山雞椒 馬利筋 無名子 甘松香 仙遺糧 玄胡索 肉豆蔻 金錢草 旋復花
  • 三白草 山蒼子 馬蘭頭 無名異 古山龍 仙半夏 半夏曲 肉蓯蓉 金銀花 淮山藥
  • 三枝槍 山海螺 馬蘭草 無患子 石灰華 仙桃草 半枝蓮 丟了棒 金櫻子 淫羊藿
  • 三角草 千日紅 馬牙硝 車前子 石見穿 仙鶴草 半邊旗 自然銅 長春花 淡豆豉
  • 三顆針 千斤撥 馬尿泡 車前草 石吊蘭 過路黃 半楓荷 血餘炭 魚腥草 密蒙花
  • 干石斛 千年健 馬兜鈴 瓦楞子 石決明 白頭須 半邊蓮 合歡皮 狗肝菜 款冬花
  • 土木香 千里光 馬纓花 瓦壟子 石龍芮 白頭翁 半天雷 決明子 鬧羊花 葫蘆茶
  • 土貝母 千里明 馬檳榔 瓦挖草 石鑽子 白芥子 漢肌松 燈芯草 爐甘石 葶藶子
  • 土三七 千金正 馬鞭草 貝母花 石菖蒲 白附子 漢宮秋 安息香 茯苓皮 紫河車
  • 土荊皮 千里及 天冬草 丹皮酚 石楠葉 白茅根 對座草 陽起石 荔枝核 寒水石
  • 土茯苓 千張紙 天花粉 公丁香 石榴子 白屈菜 母丁香 延胡索 柏子仁 臘梅花
  • 土黨參 千層塔 天竹子 牛大力 石榴皮 白茯苓 台烏藥 麥門冬 威靈仙 蓖麻子
  • 土大黃 川木香 天竺黃 牛西西 石硫磺 白藥子 絲瓜絡 赤小豆 牽牛子 蒲公英
  • 土牛膝 川木通 天竹根 牛蒡子 石鐘乳 白首烏 絲瓜藤 赤石脂 鴉膽子 路路通
  • 土人參 川貝母 天南星 書帶草 石荷葉 白扁豆 老少年 芸香草 骨碎補 鼠麴草
  • 土木鱉 川白芷 天門冬 毛冬青 石蓮子 白鮮皮 老勿大 苣英菜 鐘乳石 蔓荊子
  • 土槿皮 川牛膝 天南星 毛訶子 石胡莩 白蔻仁 老鸛草 花蕊石 復盆子 酸棗仁
  • 土鱉蟲 川桐皮 天漿殼 月季花 石花菜 白貝齒 老鸛嘴 蒼耳子 禹餘糧 罌粟殼
  • 大頭陳 川楝子 天葵子 月月花 布渣葉 白背葉 老鴉瓣 蘇合香 急性子 薏苡仁
  • 大血藤 川山甲 元明粉 風茄花 龍膽草 白花蛇 吉祥草 兩面針 穿山甲 薄荷油
  • 大紅袍 川槿皮 元寶草 風化硝 龍眼肉 白茅花 亞麻子 吳茱萸 穿心蓮 顛茄草
  • 青葉 川鬱金 開金鎖 風仙花 龍利葉 白膠木 亞乎奴 牡丹皮 穿破石 蟛蜞菊
  • 大青鹽 廣鬱金 雲母石 鳳凰衣 龍牙草 白膠香 亞吉瑪 何首烏 孩兒參 糯稻根
  • 大力參 廣地龍 雲木香 鳳尾草 龍腦香 白商陸 地錦草 皂角刺 絡石藤 鷹不泊
  • 大力子 廣木香 雲實皮 烏頭鹼 平貝母 白菊花 地膚子 余甘子 素馨花 灰兜巴
  • 大風子 廣地丁 木棉花 烏賊骨 平地木 白石英 地骨皮 谷精草 萊菔子 西紅花
  • 大貝母 廣防己

四字以上

十大功勞 王不留行 冬蟲夏草 五指毛桃 羅布麻葉 臭梧桐葉 紫花杜鵑 紫背天葵 鵝不食草

摺疊五字以上

白花蛇舌草 打破碗花花 雪上一枝蒿

段藥材分布

  • 【北京】: 黃芩、知母、蒼朮、酸棗、益母草、玉竹、瞿麥、柴胡、遠志等。
  • 【天津】:酸棗、菘藍、茵陳、牛膝、北沙參等。
  • 【上海】: 番紅花、延胡索、栝樓、菘藍、丹參等。
  • 【重慶】:黃連、杜仲、厚朴、半夏、天冬、金蕎麥、仙茅等。
  • 【河北】: 知母、黃芩、防風、菘藍、柴胡、遠志、薏苡、菊、北蒼朮、白芷、桔梗、藁本、紫菀、金蓮花、肉蓯蓉、酸棗等。
  • 【山西】:黃芪、黨參、遠志、杏、小茴香、連翹、麻黃、秦艽、防風、豬苓、知母、蒼朮、甘遂等。
  • 【遼寧】: 人參、細辛、五味子、藁本、黃檗、黨參、升麻、柴胡、蒼朮、薏苡、遠志、酸棗等。
  • 【吉林】:人參、五味子、桔梗、黨參、黃芩、地榆、紫花地丁、知母、黃精、玉竹、白薇、穿山龍等。
  • 【江蘇】:桔梗、薄荷、菊、太子參、蘆葦、荊芥、紫蘇、栝樓、百合、菘藍、芡實、半夏、丹參、夏枯草 牛蒡等。
  • 【浙江】:浙貝母、延胡索、芍藥、白朮、玄參、麥冬、菊、白芷、厚朴、百合、山茱萸、夏枯草、烏藥、益母草等。
  • 【安徽】:芍藥、牡丹、菊、菘藍、太子參、 南沙參、女貞、白前、獨活、側柏、木瓜、前胡、土茯苓、蒼朮、半夏、杜仲、金錢草、黃精、山楂、金銀花、白蘞、白薇、萆解、地榆、 防己、 蒿本、葛根、葛根、茜草、青木香、三棱、商陸、射干、天麻、烏藥、香附、玉竹、紫菀、蓽澄茄、金櫻子、蔓荊、山茱萸、桑椹、葶藶子、紫蘇子、合歡皮、淡竹葉、枸骨葉、蓮須、夏枯草(球)、野菊花、半邊蓮、大薊、翻白草、鹿銜草、華細辛、淫羊藿、魚腥草、龜甲、紅娘子、蜈蚣等。
  • 【福建】: 穿心蓮、澤瀉、烏梅、太子參、酸橙、龍眼、栝樓、金毛狗脊、虎杖、貫眾、金櫻子、厚朴、巴戟天等。
  • 【江西】:酸橙、梔子、荊芥、香薷、薄荷、鈎藤、防己、蔓荊子、青葙、車前、澤瀉、夏天無、蓬蘽等。
  • 【山東】:忍冬、北沙參、栝樓、酸棗、遠志、黃芩、山楂、茵陳、香附、牡丹、徐長卿、靈芝、天南星。
  • 【河南】: 地黃、牛膝、菊、薯蕷、山茱萸、辛夷、忍冬、望春花、柴胡、白芷、白附子、牛蒡子、桔梗、款冬花、連翹、半夏、豬苓、獨角蓮、栝樓、天南星、酸棗等。
  • 【湖北】:茯苓、黃連、獨活、厚朴、續斷、射干、杜仲、白朮、蒼朮、半夏、湖北貝母等。
  • 【湖南】: 厚朴、木瓜、黃精、玉竹、牡丹、烏藥、前胡、芍藥、望春花、白及(白芨)、吳茱萸、蓮、夏枯草、百合等。
  • 【廣東】:陽春砂、益智、巴戟天、草豆蔻、肉桂、訶子、化州柚、仙茅、何首烏、佛手、橘、烏藥、廣防己、紅豆蔻、廣藿香、穿心蓮等。
  • 【廣西】: 羅漢果、廣金錢草、雞骨草、石斛、吳茱萸、大戟、肉桂、千年健、莪朮、天冬、鬱金、土茯苓、何首烏、八角茴香、栝樓、茯苓、葛等。
  • 【海南】:檳榔、陽春砂、益智、肉豆蔻、丁香、巴戟天、廣藿香、蘆薈、高良姜、胡椒、金線蓮等。
  • 【四川】:川芎、烏頭、川貝母、川木香、麥冬、白芷、川牛膝、澤瀉、半夏、魚腥草、川木通、芍藥、紅花、大黃、使君子、川楝、黃皮樹、羌活、黃連、天麻、杜仲、桔梗、花椒、佛手、枇杷葉、金錢草、黨參、龍膽、辛夷、烏梅、銀耳、川明參、柴胡、川續斷、冬蟲夏草、乾薑、金銀花、丹參、補骨脂、鬱金、薑黃、莪朮、天門冬、白芍、川黃柏、厚朴等。
  • 【貴州】:天麻、杜仲、天冬、黃精、茯苓、半夏、吳茱萸、川牛膝、何首烏、白及、淫羊藿、黃檗、厚朴、白朮、麥冬、百合、鈎藤、續斷、菊花、山藥、瓜蔞、黃柏、桔梗、龍膽、前胡、通草、射干、烏梅、木瓜、三七、石斛、薑黃、桃仁、百部、仙茅、黃芩、草烏、玉竹、赤芍、秦艽、防風、澤瀉、獨活、茯苓、白芍、白芷、黃連、玄參、大黃、梔子、葛根、雷丸、天花粉、夏枯草、西洋參、魚腥草、石菖蒲、蒼耳子、金銀花、南沙參、木蝴蝶、天南星、雲木香、薏苡、火麻仁、黔黨參、五倍子 等。
  • 【雲南】:三七、雲木香、黃連、天麻、當歸、貝母、千年健、豬苓、兒茶、草果、石斛、訶子、肉桂、防風、蘇木、龍膽、木蝴蝶、陽春砂、半夏等。
  • 【西藏】: 羌活、胡黃連、大黃、莨菪、川木香、貝母、秦艽、麻黃等。
  • 【陝西】:天麻、杜仲、山茱萸、烏頭、丹參、地黃、黃芩、麻黃、柴胡、防已、連翹、遠志、絞股藍、薯蕷、秦艽等。
  • 【甘肅】:冬蟲夏草、當歸、大黃、甘草、羌活、秦艽、黨參、黃芪、鎖陽、麻黃、遠志、豬苓、知母、九節菖蒲、枸杞、黃芩等。
  • 【青海】: 大黃、貝母、甘草、羌活、豬苓、鎖陽、秦艽、肉蓯蓉等。
  • 【寧夏】:寧夏枸杞、甘草、麻黃、銀柴胡、鎖陽、秦艽、黨參、柴胡、白鮮、大黃、升麻、遠志等。
  • 【新疆】:甘草、伊貝母、紅花、肉蓯蓉、牛蒡、紫草、款冬花、枸杞、秦艽、麻黃、赤芍、阿魏、鎖陽、雪蓮等。
  • 【黑龍江】:人參、龍膽、防風、蒼朮、赤芍、黃檗、牛蒡、刺五加、槲寄生、黃芪、知母、五味子等。
  • 【內蒙古】: 甘草、麻黃、赤芍、黃芩、銀柴胡、防風、鎖陽、苦參、肉蓯蓉、地榆、升麻、木賊、郁李等。
  • 摺疊編輯本段規格分類
  • 根據藥材的加工等級、加工方法、產地、顏色、包裝、質量,可以分為以下規格

加工等級

  • 初加工分級方面有統貨、選貨、大選、小選、特選、一級、二級、三級、四五混級、級外投料,其中統貨就是大小貨混在一起的一種規格。分級常見的品種有白芍、生地、天麻,另外像三七、人參、川芎、西洋參也有類似分級。如如三七分60頭、40頭、20頭、120頭、80頭、無數頭、等等級;紅參有64支、30支、20支、參須之分;生曬參有25支、40支、60支之分;西洋參有長支、短支之別等等。還有按加工淨度和方法劃分。如山藥帶有表皮者稱"毛山藥",除去表皮並搓圓加工成商品的稱"光山藥"。其它的如毛香附與光香附;個茯苓與茯苓塊;生曬參與紅參;毛殼麝香與麝香仁等。
  • 摺疊按加工方法
  • 有清水、鹽水、生統、熟統、淨貨、水洗等,如全蠍有清水和鹽水之分,地黃有生地熟地之別(其實生地和熟地為兩種藥,但出自一種藥材原料),王不留行、草決明、蘆巴子有淨貨、含雜之分,菟絲子、車前子等小籽粒藥材有水洗和淨貨之分。
  • 摺疊按產地
  • 就是以產地名來區別同一種藥材,如白朮有亳統和浙統,甘草有新統和內蒙統,防風有關統、西統和祁統等。
  • 摺疊按生長採收期
  • 三七因採收季節不同常分為"春七"和"冬七"二種規格。前者選生三年以下,在開花前打挖的,質地飽滿、品質優;後者為秋冬季結籽後採收,體大質松品質次。連翹根據採摘早、晚不同時間的果實,將色黃老者稱"老翹",色青嫩者稱"青翹"
  • 摺疊按顏色
  • 連翹有青黃、丹皮分黑丹(沒去外皮)和白丹(也稱刮丹,就是刮去外皮),常見顏色規格有黃統、青統、黑統、白統、紅統等
  • 摺疊按包裝
  • 以外在包裝有機包、編織袋、散把、柳條把等。如袋裝半枝蓮和機器捆半枝蓮,散把黨參、柳條把當歸等。
  • 摺疊按質量
  • 質量上的規格大致分為家種和野生、國產和進口、柴質和粉質,如野生丹參和家種丹參,進口西洋參和國產西洋參,粉乾薑和柴乾薑等等。
  • 摺疊編輯本段鑑定標準
  • 目前我國藥材的鑑定標準分為三級,即一級國家藥典標準;二級部頒標準;三級地方標準。

國家藥典

藥典是國家對藥品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所作的技術規定,是藥品生產、供應、使用、檢驗、管理部門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是我們國家控制藥品質量的標準,收載使用較廣、療效較好的藥品。中國藥典自1953年版起至2000年版止,共出版7次。2000年版藥典一部每種藥材項下內容為:漢語拼音、拉丁名、來源、性狀、鑑別、檢查、含量測定、炮製、性味與歸經、功能與主治、用法與用量、貯藏等。

摺疊部頒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頒發的藥品標準簡稱部頒標準。對藥典未收載的常用而有一定療效的藥品,由藥典委員會編寫,衛生部批准執行,作為藥典的補充。值的提出的是,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新機構的成立,省、市相應機構也將會在歸屬方面有所變動。有關部頒標準、地方標準制定、發布、修改也將會有新的條文出台。

摺疊地方標準

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衛生廳(局)審批的藥品標準簡稱地方標準。此標準系收載中國藥典及部頒標準中未收載的藥品,或雖有收載但規格有所不同的本省、市、自治區生產的藥品,它具有本地區性的約束力。

上述三個標準,以藥典為準,部頌標準為補充。凡是在全國經銷的藥材或生產中成藥所用的藥材,必須符合藥典和部頒標準。凡不符合以上兩個標準或使用其它地方標準的藥材可鑑定為偽品。地方標準只能在本地區使用。市場上經銷的藥材必須經各省、市、縣藥檢所鑑定方有效。

摺疊編輯本段藥材市場

列出經國家批准保留的17家中藥材專業市場。其中前4位為中國四大藥都。

1.安徽亳州中藥材市場;2、河北安國中藥材市場;3、河南禹州中藥材市場;4、江西樟樹中藥材市場;5、重慶解放路中藥材市場;6、山東鄄城縣舜王城藥材市場;7、廣州清平中藥材市場;8、甘肅隴西中藥材市場;9、廣西玉林中藥材市場10、湖北省蘄州中藥材專業市場;11、湖南嶽陽花板橋中藥材市場;12、湖南省邵東縣藥材專業市場;13、廣東省普寧中藥材專業市場;14、昆明菊花園中藥材專業市場;15、成都市荷花池藥材專業市場;16、西安萬壽路中藥材專業市場;17、蘭州市黃河中藥材專業市場。

鑑定方法

摺疊水試鑑別法

水試鑑別法,是一種簡單的、傳統的經驗鑑別方法。有部分藥商在利益的驅使下,不擇手段對中藥摻假,甚至造假,而且手段高明,僅憑肉眼根本無法辨認其真假,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買到假劣藥品。在沒有高科技設備和技術的情況下,採用水試法,可使部分摻假或造假的中藥原形畢露。

水試法是藥材客根據某些中藥材在水中或遇水後產生的特殊理化現象(如沉浮、膨脹、溶解、透甲、顏色等),以鑑別其品種真偽和質量優劣的一種快速、簡便、有效的方法。

摺疊口試鑑別法

根據口嘗中藥材來體會其特殊味道和口感,從而衡量和鑑別藥材真偽優劣的方法,稱口試法。該法簡便易行,對鑑別根皮類、果實種子類等中藥材有較大適用價值。如:黃連、苦參等藥材具有鮮明純正而恆久的苦、酸、甜、鹹、辣等味,且一般味道越濃,質量越好。但口試鑑別法需注意:取樣要有代表性;對強烈刺激性和劇毒藥材,要小心取樣,以防中毒。

段術語全解

很多中藥材術語不為大家所了解,現概述如下:

皮刺皮類藥材表面的一種硬而少的突出物,稱皮刺,如海桐皮。

空泡 藥材加工時用火烘烤過快而形成的中心空隙,稱空泡。

油頭 藥材根頭部偶有黑色發粘的油狀物稱油頭,如川木香。

亮星 指藥材橫切後在陽光下透視,見到的粘液質小點,因能發亮稱亮星,如土茯苓。

菊花心 指藥材橫切面上維管束與較窄的射線排列形成細密放射狀紋理,狀似開放的菊花,稱菊花心,如黃芪、甘草。

棗皮 指藥材果皮皺縮成棗皮狀,如山萸肉。

珍珠盤 指藥材根頭部膨大,具有多數隆起的莖基及芽痕,因狀似珍珠散於盤中而稱珍珠盤,如銀柴胡。

亮銀星 指皮類藥材由於表面有結晶析出,置光下顯亮銀光,如牡丹根皮、厚朴。

花白點 指藥材斷面中心數個散生的放射狀木質部黃白相間,與周圍形成色彩對比,如胡黃連。

通天眼 指羚羊角的神經孔通過角塞頂端的角殼中心,向上呈一扁三角形的小孔直達角尖,習稱通天眼。

開口子 指青貝藥材外層兩枚鱗片大小相近,頂端不抱合,俗稱開口子。

月石墜 指硼砂加工時結在繩子上的乾燥結晶,似石墜下,稱月石墜。

蜘株網紋 措在藥材橫切面上,木質部大型導管呈針孔狀多層整齊排列,與類白色的射線相間而呈蜘蛛網狀紋理,如木通等。

膠口鏡面 指僵蠶藥材的斷面平坦,外層白色粉性似膠,中間棕黑色發亮似鏡。

金井玉欄 指根類藥材的斷面外圍白,內心黃,中間有一棕色的形成層環,俗稱金井玉欄,如桔梗等。

網上市場

中藥材藥通網:中藥材藥通網以中藥材經營為依託,以服務於中藥行業為宗旨的信息商務平台。本站致力於建設一個能讓藥農、藥商及用藥單位進行信息交流的平台;一個能進行中藥材交易信息互通的平台;一個提供迅速、準確、全面、方便、實用、專業的中藥材信息平台。[1]

中藥材典籍

《詩經》中暗藏的中藥材[2]

「采采苤苜,簿言采之。采采苤苜。簿言有之。」

這是一首婦女們採集車前子時唱的山歌。車前子是一味常用中藥,有清熱利尿、清肝明目等功效,可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目赤腫痛等症。

「果裸之實.亦施於宇。伊威在室.蟎蛸在戶。」

早在3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有種植瓜蔞的習俗。瓜蔞為葫蘆科植物,能清熱化痰、利氣寬胸、消腫止痛、潤腸通便。其根莖果實皆可入藥,可謂集觀賞、藥用於一身。

「於以采萍.南澗之濱。」

萍即浮萍草,古人祭祖時,常用其作為祭祀菜餚。浮萍有紫萍和青萍之分,能發汗祛風,利水消腫,對風寒感冒、小便不利等症有效。

「桃之夭天.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這是一首賀婚小曲,詩人借桃花的艷麗嬌媚來讚美少女的美好年華。桃樹屬薔薇科植物,且全身皆是寶。未成熟的乾果名曰碧桃干,有斂陰止汗之功,多用於治療盜汗、自汗等症;桃仁活血化痰,潤腸止咳;桃花導瀉逐水;桃葉驅蟲殺蟲。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小巧玲瓏的木瓜作為愛情的信使,傳遞於情人之間。木瓜含皂甙、蘋果酸、維生素C、鞣質、檸檬酸等;木瓜酒能祛風除濕;木瓜丸和胃止吐,療效顯著。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詩人想像他的情人正在采艾,熾烈的相思之情,躍然紙上。艾草性溫味苦,溫經止血,能宣理氣血、除濕開郁、祛風散寒。至今,艾灸仍是中醫常用的理療方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