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南方學院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是2006年經教育部批准,由中山大學與廣東珠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創辦的獨立學院,是一所多學科全日制應用型本科高等學校,2016年被遴選為廣東省普通本科轉型試點高校。
學校位於素有「北回歸線上的明珠」和「廣州後花園」之譽的廣州市從化區[1],校園占地面積1092畝。經過十餘年的建設和發展,基本實現了千畝校園、萬人規模、學科齊全、名師齊聚、人才輩出的辦學目標。校園布局有致,秀麗寧靜,是陶冶情操、讀書治學的勝境。
學校圖書館面積2.91萬平方米,紙本藏書155餘萬冊,電子圖書100餘萬冊,擁有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超星學習通、博看暢銷期刊數據庫和聯圖隨書光盤檢索平台。共享中山大學圖書館中文電子期刊68375種;外文電子期刊52123種;中文電子圖書154.37萬冊;外文電子圖書55.98萬冊,已初步建設成為數字化圖書館,更開創廣東省高校圖書館24小時開放的管理模式,全方位滿足讀者需求。
目錄
辦學情況
教學模式
南方學院傳承和發揚中山大學「名師、名課、名專業、名管理」特色的本科教學格局,依託中山大學的學科力量,面向應用,增強專業的適應能力。構建以理論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和素質拓展體系組成的人才培養主體框架,加強基礎理論教學和專業技能訓練,減少必修課,擴大選修課,增強案例課,加強實踐課。學院設有教育顧問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督導組等機構,建立起嚴謹的教學管理、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學院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適應地方或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學院將積極開展與大型企業的緊密合作,並充分發揮廣東珠江投資有限公司及其合作夥伴公司的優勢,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平台。精英教育和企業文化的交融使南方學院的畢業生能較快地適應社會並受社會所歡迎。
師資建設
截至2018年6月,學院大力實施「人才強院」戰略,師資主要來自中山大學教師,國內「985」、「211」高校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以及美國、英國、法國、瑞典、日本、韓國、台灣、香港等地的優秀教師人才,同時面向全國招聘具有海外留學經驗和有關行業、企業富有實踐經驗的高層管理人士、專業技術骨幹任教師,建立了一支具有國際視野、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教師848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人,廣東省特支計劃教學名師1人,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人、南粵優秀教師3人,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培養對象1人、中青年教師國內訪問學者23人、「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校級培養對象5人,廣東省省級教學團隊1個,廣東省民辦教育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廣東省民辦教育優秀教師1人。
學院特聘知名學者夏書章、黃天驥、陳平原等3名教授擔任學術顧問,聘請巴曙松、任劍濤、張軍、鍾玫、譚勁松、王哲民和陳樹衡等9名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者(教授)擔任講座教授。同時,學院不斷完善並創新人才引進機制,2016-2017年引進台灣博士46人,建立了一流的、有特色的本科教學團隊及科學研究團隊[2]。
學科建設
截至2018年6月,學院現有2個廣東省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特色專業,5個省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3個教學團隊、5個精品資源共享課、1個省級戰略新興產業特色專業項目,7個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項目,6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應用型人才培養示範專業、1個重點專業、2個重點學科、1個卓越人才培養計劃、5個校級重點專業建設項目和3個校級特色專業建設項目。並先後成立了金融市場與動能策略研究中心等14個研究中心和1個數據分析研究校級科研團隊。
科研成果
學院承擔國家級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108項,橫向項目32項,項目經費總額達2063.9萬元。自2013年起,學院教職員工共發表學術論文623篇,被SCI、SSCI、EI、TSSCI等國際權威期刊論文索引收錄的應用性研究論文79篇,其中教師72篇、學生7篇,位居全國獨立學院前列。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專業相關比賽,榮獲省部級及以上獎項近千項。
培養模式
學院採取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有計劃地實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學生可靈活選擇工讀結合或中途留學,在4-7年內完成本科學業。學生入學第一、二學年接受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課學習,學院開設通識課程,建立內容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身心修養與審美體驗四大模塊26門課程的選修課程體系,彌補現有窄口徑專業教育的不足,開設學術報告型公選課,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授課,搭建學生與知名教授零距離接觸與交流的平台,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第三學年,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志向和社會需求科學、合理地選擇專業方向,進行深入的學習。
視頻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郵編 附地址和介紹,高考升學網,2019-10-17
- ↑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 師資建設,中國高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