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三河馬
圖片來自農村致富網

三河馬是馬的一個品種,與伊犁馬和河曲馬並稱為中國「三大名馬」[1] ,產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該馬種由當地的蒙古馬其它各國優良馬種綜合雜交改良而來,至今有100多年的馴養歷史,血統及為複雜,據說最多時有十四種之多,三河馬是民國時期中國騎兵的主要戰馬。三河馬與河曲馬、伊犁馬並稱為中國三大名馬的內蒙古三河馬,是俄羅斯後貝加爾馬、蒙古馬及英國純種馬等雜交改良而成的,已有上百年的馴養歷史,主產於內蒙古呼倫貝爾三河地區,因此得名。三河馬以外貌俊秀、體質結實、結構勻稱、具有良好的持久力而著稱,外形比蒙古馬高大,毛色主要為騮毛和栗毛,力速兼備,持久力好,腳步輕快,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的首選品種,同時也是騎乘型品種,屬挽乘兼用型,部分馬匹偏乘或偏挽,遺傳性穩定,用於改良蒙古馬效果良好。

目錄

起源

遼闊、富饒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是天下聞名的優良牧場。在它的北部,美麗的額爾古納河自北向南不息地奔流,在它流過的三河地區盛產良馬,而「三河馬」是這裡所產良馬中的佼佼者。

二十世紀初葉,在呼倫貝爾草原上生長了千萬年的蒙古馬接納了外國良馬的血統,一個新的馬種——三河馬逐漸培育了出來。

起初,俄國人攜帶後貝加爾馬在額爾古納河畔放牧或定居。1917年至1918年,一些俄國貴族為了躲避蘇俄的十月革命而越過國境,進入中國東北地區。他們帶來了一些品質優良的馬匹——如奧爾洛夫馬、皮丘克馬等。1934年以後,偽滿時期日本人在海拉爾設種馬場,引進了英純血馬、美建米馬、盎格爾阿拉伯馬、盎格爾諾爾曼馬以及貝爾修倫等馬種——這些馬通過與本地蒙古馬雜交,使得它的品質得以改良。後來,又通過有計劃地改良馬種,從而培育出了今天的三河馬。

1955年,中國國家農業部明確了「三河馬向乘挽兼用型發展」的育種方向和「本品種選育」的育種方針。1966年,內蒙古科委發布了內蒙古自治區三河馬企業標準。1986年,國家標準局發布了三河馬國家標準。同年,三河馬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驗收命名為「內蒙古三河馬」,確定為地方優良品種。

外表特徵

外形

體質結實幹燥,結構勻稱,外貌俊美,肌肉結實豐滿,氣質屬平衡穩定型,有悍威,性情溫馴。頭乾燥,直頭,部分呈微半兔頭,眼大有神,鼻孔開張,顎凹寬。頸略長,直頸。髫甲明顯。胸寬而深,肋拱腹圓,背腰平直寬廣,尻較寬略斜。四肢乾燥結實有力,肢勢端正,關節明顯,肌腱、韌帶發達,管骨較長,系長短適中,關節發育良好,部分馬匹後肢呈外向,蹄質堅實。鬃、尾毛疏而細,距毛不發達。毛色整齊一致,主要為騮、栗兩色,雜色極少。

感官特徵

三河馬,頭大小適中,直頭。眼大明亮。耳大小適中,直立。鼻孔開張良好。頜凹寬。頸長短適中,呈直頸和斜頸,高低適中。頸肩結合良好。鬐甲明顯,肩傾斜適度。背腰平直而寬廣,尻部豐滿,略斜。胸部深寬,肋骨拱園。腹部大小適中。四肢乾燥,骨量充實。關節明顯,飛節發育良好,腱和韌帶堅實,管部較長,系長中等,蹄大小適中,蹄質堅實,多為正肢勢,部分個體後肢稍外向。鬃、鬣、尾毛稀少,距毛不發達。三河馬毛色主要為騮毛和栗毛,黑毛和青毛少。

體質

三河馬是在大陸性氣候寒溫帶採取群牧管理辦法育成的,嚴酷的氣候條件形成了三河馬一些可貴的品種特徵。繁殖性能高,代謝機能旺盛,血液氧化能力較強。在低海拔地區紅血球715萬,白血球9630,血紅素含量71.1%。體質結實緊湊、骨骼堅實、結構勻稱、外貌駿美、性情溫馴、有悍威、耐寒、耐粗飼、戀膘性強、增膘快、掉膘慢、抗病力強、適應性良好的特徵特性。

產地

三河馬產地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處於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區的交匯處,是大興安嶺蒙古高原過度帶,多變的氣候條件、複雜的地形條件、兼以額爾古納河水系對地形縱橫切割,形成多樣的景觀生態類型,生長着豐富的植物區系,具有較高的生態服務價值和生產資源價值,是中國重要的農牧業生產基地、寶貴的自然生態遺產。 呼倫貝爾草原是歐亞大陸草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著名的溫帶半濕潤典型草原,作為世界草地資源研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生態保持最完好,緯度最高、位置最北,未受污染的大草原之一。 呼倫貝爾草原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是牧業四旗——新右旗、新左旗、陳旗、鄂溫克旗和海區、滿市及額爾古納市南部、牙克石市西部草原的總稱。由東向西呈規律性分布,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乾旱草原三個地帶。呼倫貝爾素有「牧草王國」之稱,天然草場總面積1.49億畝。除東部地區約占本區面積的10.5%為森林草原過渡地帶外,其餘多為天然草場。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組成呼倫貝爾草原植物群落的基本生態性特徵,草原植物資源約1000餘種。羊草草原是呼倫貝爾地區分布最廣的草原類型,質量好,易保存,分布集中連片、地勢平坦(適宜機械化),是牲畜的主要飼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