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涎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龙涎香(其中“涎”读作xián,英语:Ambergris),鲸鱼的粪石,古称阿末香、俺八儿香,在西方又称灰琥珀,是一种外貌阴灰或黑色的固态腊状可燃物质,从抹香鲸消化系统所产生。龙涎香有其独特的甘甜土质香味(类似异丙醇的气味)。现在它已经大部分为化学合成物取代,龙涎香历史上主要用来当做香水的定香剂[1]。
据说在汉代,渔民在海里捞到一些成品龙香,干燥后能发出持久的香气,点燃时更是香味四溢,于是被当着宝物贡献给皇帝,在宫庭里用作香料,或作为药物,并叫做“龙涎香”。而欧洲人把龙涎香叫做“琥珀香”,其中罗马人叫做“撒克”,法国人叫做“黄色的香料”,英国人叫做“琥珀”。
形成原因
事实上,深海中的巨乌贼正是抹香鲸的主要食物。乌贼的肉比较软,但鸟喙状的颚片和内骨骼却难以消化,通常会残留在胃中。曾经有人在一头抹香鲸的胃中发现两万多个颚片。这些颚片并不会对抹香鲸造成伤害——抹香鲸每隔六七天就会把胃中累积的难以消化的食物残渣吐出来,通常这些颚片并没有机会进入抹香鲸的肠道。
事情总有例外,偶尔会有些难以消化的固体物质进入抹香鲸的肠道并随着肠道的蠕动进入直肠,与粪便混合并使粪便结成半固体状。因为抹香鲸的正常粪便是液态的,它的肛门也不能排出固态的粪便,这些半固体状会堵塞直肠,导致排便困难。为了使排便恢复畅通,它只好加强了肠壁对粪便中水分的重吸收,使阻塞物体积缩小,并通过肠道蠕动使其表面变得光滑,形成粪石。这样一来,液态的粪便就能通过阻塞物和直肠壁的空隙排出了。但阻塞物就像一个小水坝,截留了粪液带来的新的固体物,于是粪石越裹越大,并在抹香鲸的肠道中经过细菌和各种酶的复杂加工,最终形成龙涎香。大约100头抹香鲸中,只有一头体内有龙涎香。虽然粪石本身对抹香鲸没有太大的危害,但如果长得太大,就可能使肠壁破裂,最终导致抹香鲸的死亡。1914年,就有一位捕鲸人在抹香鲸肠道中发现过一块重达455公斤的龙涎香。
目前人们发现的大部分龙涎香都是由抹香鲸产生的,但有些小抹香鲸(Kogia breviceps)的肠道中也会有龙涎香。还有记载,曾在北瓶鼻鲸(Hyperoodon ampullatus)和一些种类的须鲸体内也发现过类似龙涎香的物质[2]。
由于每一块龙涎香都经过不同的过程才排出鲸鱼体外,所以每一块皆有它的特别香气。龙涎香很轻像浮石,表面摸起来有种蜡般的质感。它们刚被排放出来时是黑色的,像粪便一样,软到可以揉成球。随着时间过去发生氧化之后,它就会变成最高级的银色。
相关记载
龙涎香在唐代称为阿末香,即来自阿拉伯语anbar。段成式《酉阳杂俎》“拨拔力国,在西南海中,不食五谷,食肉而已。常针牛畜脉,取血和乳生食。无衣服,唯腰下用羊皮掩之。其妇人洁白端正,国人自掠卖与外国商人,其价数倍。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
明朝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曾访问苏门答腊北的龙涎屿;此岛以出产龙涎而得名;随行通译费信在《星槎胜览》中有专章记述龙涎的采集和售价:“龙涎屿:此屿南立海中,浮艳海面,波击云腾。每至春间,群龙所集于上,交戏而遗涎沫,番人乃架独木舟登此屿,采取而归。设遇风波,则人俱下海,一手附舟傍,一手揖水而至岸也。其龙涎初若脂胶,黑黄色,颇有鱼腥之气,久则成就大泥。或大鱼腹中剖出,若斗大圆珠,亦觉鱼腥,间焚之,其发清香可爱。货于苏门之市,价亦非轻,官秤一两,用彼国金钱十二个,一斤该金钱一百九十二个,准中国铜钱四万九十文,尤其贵也。”
在阿拉伯中世纪文学名著天方夜谭里,第五百六十夜辛巴达第六次的航海历险中,描述了在一座不知名岛上有座龙涎泉,蜡般的龙涎馨香四溢地流向大海,为鲸鱼取食,随即喷出而在海面上凝结成龙涎香。显见作者虽然了解龙涎香和鲸鱼的关系;但可能不明白其构成机制,又或者单纯为故事增添神话色彩[3]。
视频
龙涎香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海边遛狗发现珍宝 奇臭无比的石头原来是龙涎香,中国网 ,2015-9-11
- ↑ 龙涎香是鲸鱼的呕吐物?,豆丁网 , 2019-4-30
- ↑ 龙涎香的历史,医学教育网 , 201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