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黑川纪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黑川纪章(くろかわ きしょう,KISHO KUROKAWA 1934年4月8日-2007年10月12日),第二代日本建筑师。1934年出生于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1957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建筑学专业,1962年成立黑川纪章建筑城市设计研究所,1964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他曾多次获奖并获得多项国际荣誉。

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是战后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建筑师之一,他与矶崎新安藤忠雄并称“日本建筑界三杰”;黑川纪章不仅在日本建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且也是国际建筑领域的一颗璀璨之星。黑川纪章的一生无论在建筑设计实践领域还是在建筑理论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1]

他凭著出色的建筑成绩,一生获奖无数,主要包括:1965 年获得Takamura Kotaro 设计奖的秘鲁低价实验住宅国际竞图首奖;1972年获得 TANU总部国际竞图首奖;1977 年获得日本象征标志设计冠亚军;1978年获得 Mainichi艺术奖;1979获得Bayer AG中心竞图奖;1980年获得德国建筑展览国际竞图奖等。芝加哥还专门设立了名为“黑川纪章”的艺术馆,黑川纪章在多个国家拥有建筑协会会员身份:英国皇家艺术协会终身会员(1976年)、美国建筑家协会名誉会员(1981年)、保加利亚建筑家协会名誉会员(1982年)、英国建筑家协会名誉会员(1986年)。 他还在中国多所知名大学受聘:清华大学客座教授(1986年)、同济大学客座教授(1995年)、中南大学名誉教授(1999年)。同时,他还曾担任了日本景观协会会长(2000年)、日本文化设计学会最高顾问(2001年)等。他所获得的这些成就,都离不开他走出的“别样”的道路和卓越的设计能力。

黑川纪章重视日本民族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认为建筑的地方性多种多样,不同的地方性相互渗透,成为现代建筑不可缺少的内容。他提出了“灰空间”的建筑概念,这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对于前者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建筑;对于后者他大量采用庭院、过廊等过渡空间,并放在重要位置上。[2]

此后,黑川纪章开始思考将技术的方法与富有哲理的思想联系起来。他觉得将日本文明和现代文明相结合是一条颇有前途的路子。他认为日本文化的特性是“对非恒久的”及“改变的需要”之接受力,将不同文化及意念整合为一种共生的关系,在相反的元素之间提供一种中介性空间。黑川纪章后来的大多数作品都包含了这些特征

2007年10月12日,黑川纪章因心脏衰竭而长辞人世,享年73岁。这位不可多得的建筑天才的离去是建筑界的一大损失,我国著名设计史论家王受之先生曾惋惜道:“黑川走了,他那一个伟大的时代也就渐渐接近尾声了”。


成长经历

黑川纪章是一位在青年时期就进行独立创作的设计师,这种不可多得的设计能力与他的生活背景和教育经历息息相关。1934年,黑川纪章出生在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父亲是当地知名的建筑师。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耳濡目染,表现出了建筑设计的超人天赋。从1946年起,黑川纪章便开始筹备自己的工作室。这一年他才12岁,其建筑能力就已经被外界认可。

虽然,黑川纪章在家庭熏陶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是,他之后取得的成功更多要归功于他孜孜不倦的努力和毫无懈怠的钻研精神。他先后在京都大学和京东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以及博士学位。1957年,黑川纪章大学本科毕业于京都大学工学部建筑专业;毕业后,黑川纪章师从丹下健三,并在其工作室工作学习。1959年,东京大学授予黑川纪章建筑学硕士学位;毕业两年后,他凭借多年的知识积累,独立开办了黑川纪章事务所(KKAA)。1964年,东京大学授予黑川纪章建筑学博士学位。

在丹下健三工作室工作期间,黑川纪章深受丹下健三建筑理念的影响。综合丹下健三、父亲的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三重影响,黑川纪章于20世纪60年代与另外两位日本知名建筑师提出了“新陈代谢”论。1973年,在日本东京建成的大阪索尼公司大楼便很好地表达了他的新陈代谢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

20世纪80年代,黑川纪章提出著名的共生建筑主义思想。其实,早在1958年黑川纪章就写了 《从机器原理时代到生命原理时代》一文。在此后的40多年中,黑川纪章的主要工作始终围绕著该主题进行。他认为,新陈代谢是一项重要的生命原理,共生是生命原理的一个重要想法。日本爱媛县综合科学博物馆、梵谷美术馆、歌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吉隆坡国际机场(KLIA)航站楼综合体、名古屋美术馆等都是反映这一理念的代表作品。1987年,他的建筑理论著作《共生思想》出版,这本书获得了日本文艺大奖、美国AIA最优建筑图书奖(1992年),除此之外,还被英国评选为RIBA10册优秀图书之一。这本书在改版之后,被译成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德国、义大利、中国等国家发行出售。与此同时,“共生思想”被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认可、推崇,黑川纪章也因此确立了他在国际建筑界的地位。


设计哲学理念

建筑同生命过程一样新陈代谢

“代谢派”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etamorphese”,意为交替、更新、变化、循环,后又引入进化(Evolution)、变形(Metamorphese)、演化(Transformation)等词义。新陈代谢论的第一原则是历时性,即不同时期的共生与生命所经历的过程和变化;新陈代谢的第二原则是共时性,是由国际主义及欧洲文化中心论向多元文化论的范型转换。换句话说,新陈代谢有两层含义:其一,生物的生命周期中细胞因新陈代谢在不断分裂变化,这就使得生物的生理机能日益更新,这种连续变化使得生物的肉体持续更新,即使是个体生物的生老病死也会通过生物遗传的途径存在于生物种群之间;其二,新陈代谢论主要是对现代建筑尤其是功能主义建筑自身缺陷的有力回击,以求得丰富现代建筑理念的多元价值观,而不是一直以西欧文化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建筑观,即推动建筑设计由“机器原理时代”到“生命原理时代”的革新。建筑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而应该考虑到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脉络过程。

20世纪60年代,现代建筑盛行,建筑界普遍推行机器美学,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趋于教条化。随著时间推移,现代建筑设计的弊端也慢慢凸显出来,其中,最重要的缺陷之一就是建筑没有特定的区域性“普遍样式”,认为建筑具有永恒性;也就是在彼时,国际主义建筑运动(CIAM)的解体为以往模式化的建筑设计敲响警钟,此后,建筑师们吸取教训,思维转向开阔,不再拘泥于形式教条,而开始去探索新的建筑设计思想;二战后,日本经济得到复苏甚至开始腾飞,全国境内的建筑活动也活跃起来。新陈代谢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新陈代谢运动最初的出发点,是从所谓的现代建筑,特别是对以CLAM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功能主义建筑的反省开始的,就是想在以西欧文化为唯一价值标准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建筑中引进多元的价值观。

1960年,东京召开新一届国际设计会议,会上,黑川纪章向机器时代提出挑战。他与同仁菊竹、清训、川添登等提出了“新陈代谢论”,参与这一理论运动的还有大高正人、桢文彦等。这个理论是基于生物学中的生物进化论与生物再生理论而作出的延伸,然后运用到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中。1970年,黑川纪章设计的东京中银密封舱型大楼是他的新陈代谢派代表作。中银舱体楼由140个相同的立方体构成,这些舱体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可以来回搬动改变位置的。建筑本身的可移动代表建筑的新陈代谢,正如生物的不断代谢。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中,新陈代谢论讲求将技术和人作为重点,理论中对技术问题进行深入介绍,这种对理论阐述的方式使建筑界将其误认为是一种技术上的运动。新陈代谢理论的提出轰动了当时的日本建筑界,对日本建筑设计发展有著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建筑的共生思想

20世纪中后期,世界建筑设计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黑川纪章开始反思,不再认为技术存在于永恒性与普遍性之中。他开始深度探索日本本土文化,回归优秀文化传统,将日本本土文化带入现代文明的浪潮之中,并找到适应当今文化发展的结合点。他在新陈代谢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出中间理论——变生与模糊性思想,这就是今天被建筑界所熟知的“共生思想”理论。新陈代谢运动的首要目的是将再生过程引入建筑和城市规划中去,它传达了这样的理念:建筑作品不一定是一旦建成就固定不再变动的,而应将它理解为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逐步发展的某件事物或某个过程。

共生思想是黑川纪章建筑哲学的核心思想,它包括“整体和部分共生”、“异类和对立共生”、“过渡空间与整体共生”、“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共生”、“感性与理性共生”、“人与自然共生”、“特性与共性共生”等。共生思想从起步到成熟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20世纪60年代,始于前期的新陈代谢论和开放结构概念,表现为以技术为核心的“建筑生长与代谢”理论;二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建筑和城市中新的设计概念——“灰空间”、“变生”、“中间领域”和“模糊”理论等引申概念;三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成熟阶段的新共生思想运用到大型项目中。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主要运用在城市设计中,如中国郑州的郑东新城、新加坡共和广场、深圳市新市中心规划等,他认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共生”思想更能得到全面的体现。

黑川纪章在探索中求生存,其设计方向逐渐清晰并最终确立。在确立“共生思想”的建筑设计核心思想后,黑川纪章一直沿著这一路线进行建筑创作实践。他力求通过在设计上的时空化、物质化来传达其思想内涵,他倡导的“共生”包含时间(历史和现在)、地点(环境)、材料、形式、意识等一切他认为可能存在的物质或非物质,通过消解各事物之间的对峙状态来探寻相互共存的平衡。可以看出,黑川纪章所追求的平衡是动态的平衡,是随时间、地点变化的平衡,具有历史性和同步性的特点。这种变化是通过“新陈代谢”来实现的,同生命进程的原理相同。

在“生命时代”的大前提下,黑川纪章发展了“共生哲学”,强调时间、空间、人和技术的相互关系,历史和未来,人和自然,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相互关系。 在建筑设计中,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通过个体消解——整体关联表现出来,这种思想深受东方哲学的影响,包括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唯物意识论、三浦梅园的“反观合一”辩证思维以及佛学与禅宗思想等。除此之外,黑川纪章还吸收了西方哲学的“子整体结构”、生命结构以及多价哲学等,这使得使他的建筑设计理论上升到哲学理论高度。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被广泛地运用到城市规划设计中,然而最先将“个体消解——整体关联”思想运用到设计中去的,是建筑设计,其中居住单元个体与城市整体之间存在的“共生”准则,始于他在1965年的研究“蜕变65(Metamorphsis)”。不论是在建筑设计中还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黑川纪章在宏观的整体代谢、微观的个体设计与全局设计的协调、个体设计中的代谢共生等方面的研究均体现著动态的发展观。


代表建筑作品

广岛现代美术馆(Hiroshima Cit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 地点:日本广岛县广岛市南区比治山艺术公园
  • 设计时间:1984年~1986年
  • 施工时间:1986年~1988年
  • 基地面积:29公顷
  • 建筑面积:9290平方米

广岛现代美术馆是黑川纪章20世纪80年代建筑设计“共生思想”的代表作品,是日本第一个公立现代美术馆。美术馆建筑占地面积达到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9290平方米。该美术馆于1989年8月竣工,第二年向公众开放。凭借著黑川纪章深刻的建筑思想和卓越的设计能力,广岛现代美术馆曾两次荣获建筑奖项,分别为1989年度索菲亚第五届世界建筑双年展金奖、1990年度日本建筑学奖,广岛现代美术馆也为黑川纪章在日本赢得首个建筑学会奖。

广岛现代美术馆坐落于比治山脊上,从山上向远处眺望可以看到广岛市的城市风光,与周围的自然风光相映成趣。美术馆为半地下式建筑,一共4层,地上2层,地下2层。从高空俯视美术馆,呈现马蹄形状,它是由一座图书馆、一座博物馆、一座自然博物馆、一座露天剧场、雕塑广场和雕塑森林组成的。

在建筑整体空间分布上,广岛现代美术馆和当时的青空图书馆在一条轴线上,从图片可以看出,美术馆的末端不同于其他部分,而是稍微倾斜了出去。其实,这是黑川纪章有意为之。黑川纪章在规划设计时,为了尽可能减少建筑对森林自然环境的破坏,把尾部方向与轴线偏移了一些 。

在建筑细部处理上,黑川纪章有意识地选用一些带有传统特征与历史印记的部件,例如,原子弹的回忆、西方文明与日本文明的冲撞等。整体的建筑设计又使用现代技术手法呈现,这又使得科技时代与传统时代、自然和历史达到共生。在中部的圆形公共空间犹如原子弹的蘑菇云,它象征著原子弹在下落的过程中烙下的开口,圆形空间基座上的石块挑选自爆炸污染后的区域,以烘托整个爆炸氛围。


爱媛县综合科学博物馆

爱媛县综合科学博物馆是黑川纪章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大型建筑。博物馆是一座布局紧凑、严格的几何性建筑群。结构复杂,倾斜、轻佻、横断、碰撞等造势充斥这整座建筑,使其有一种不可预知的未来主义风格。巨大的圆锥形入口门大厅完全由玻璃构成,充满了科技与未来的色彩。倾斜的立方体是主要的展览厅,半球体建筑则是天文馆。不对称与倾斜贯穿了整座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不稳定的基调。金属钛板在阳光下,光芒闪耀。


和歌山县立近代美术馆/博物馆

这块场地曾是古代和歌山城堡所在地的一部分,被一条马路分成两部分。建造和歌山现代艺术馆和和歌山博物馆的计划是在这所大学重新安置之后才提出的。按照规划,这块场地的另一半用于建一个公园,最终会通过马路上的一条较宽的人行道与博物馆相连。紧邻建筑东面的是奥城公园,和歌山城公园位于建筑北面,建筑主要入口位于东北侧,并且与街道成直角,方便行人的出入。


名古屋城市艺术博物馆

名古屋城市艺术博物馆位于Shirakawa内,结构优美,是由日本著名的建筑师黑川纪章设计的。名古屋城市艺术博物馆展现了日本文化的魅力: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日本和西方的艺术品,永久的展品轮回展出。另外博物馆也展出世界其它博物馆的展品。这个著名的博物馆拥有日本古代无数的艺术品,象剑、盔甲、戏服、茶会用具等等。很多收藏品是12世纪的物品。


南京艺兰斋美术馆

南京艺兰斋美术馆堪称中国最大的私立美术馆,将是现在江苏省美术馆的三倍,是目前国内收藏明清字画首屈一指的美术馆。在这座美术馆的设计中,黑川纪章借用中国文化传统、包括中国民间建筑元素,充分体现了他的“共生”理念。他说,南京艺兰斋美术馆的设计体现了两个“共生”:一是自然和建筑的共生,一是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共生。他把美术馆建在水中间,倒映在水面上的有建筑与体现江南特色的紫竹林。在处理与传统关系时,黑川纪章联系了南京的明代城墙、江南民居的屋顶等等。黑川纪章说,“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怀著很深的敬意。中国自古就有老庄的哲学体系,‘天人合一’是其中重要的思想。可以说,我的‘共生’理念从中得益”。


中银胶囊塔

“中银胶囊塔”于1972年(昭和47年)完工,位在日本东京最繁荣拥挤的区块之一──银座,外观就像是许多立方体堆叠而成,由140个 “胶囊住宅”所组成,每个胶囊里都配有居家的基本配备,包括床铺、卫浴、电视、电话及书桌等,满足人类基本住居需求,由胶囊住宅形成一栋小型建筑物,被认 为是日本代谢派建筑的代表作之一。[3]

代谢派建筑的特点之一是“采取预铸方式建造”,将建筑分成许多“单元”在工厂制造完成后,再运到工地组 装,可达到大量制造、标准化与快速组装建造的目的,另一特点是“巨型建筑”,在本体上持续增生,如同电影骇客任务里的母体那样,以庞大量体容纳诸多生活、 工作等空间;“中银胶囊塔”的居住胶囊就是在工厂预铸的单元体,概念上是可以随著时间演变与需求而增加或更换其单元体。

早在2005年时就已经传出要拆除“中银胶囊塔”,经过多次讨论与争议,仍未真正拆除,48岁的上班族前田达之决定在网路发起保留活动,3周已经募集了75万日圆(约新台币25万),目标金额是 1,500,000日圆,出书做为宣扬建物保留的重生计画。

中银胶囊塔由2栋建物组成,分别有11层与13层楼,由140间胶囊组成,每个胶囊长4.1公尺、宽2.6公尺、高2.5公尺,以最小空间方式容纳人类的居 住行为,因此建筑师黑川纪章甚至被戏称为“㓥房之父”(㓥房是香港出租房的一种,业主或二房东将一个普通住宅单位分间成不少于两个较细小的独立单位,作出 售或出租之用),中银胶囊塔甚至让电影“教父”的导演法兰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慕名而来,他拜访日本时,曾指定要参观中银胶囊塔;许多人在网路上为中银胶囊塔请命,希望活化重新使用而不要拆除。

其他代表品作

  • 郑东新区
  • 福冈银行本店
  • 日本红十字会
  • 北陆电力会馆 本多之森音乐厅
  • 吉隆坡国际机场
  • 国立新美术馆
  • 大阪府立国际会议场
  • 丰田体育场
  • 大分体育公园综合竞技场
  • 阿斯塔纳国际机场
  • 圣彼得堡体育场
  • 板桥大远百Mega City

视频

【信义学堂】东京最有意思的建筑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