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根较粗,
中间或近末端常膨大成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小块根,茎很短,叶基生成丛,禾叶状,
苞片披针形,先端渐尖,种子球形,花期5-8月,果期8-9月。
中国南方等地均有栽培。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阴湿处、林下或溪旁。
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麦冬(沿阶草)的干燥块根。
采收加工
浙江于栽培后第3年立夏时采挖,称“杭麦冬”。麦冬挖起后,剪下块根,
洗净泥土,晒3~4天,堆通风处,使其反潮,蒸发水气,约3日,
摊开再晒,如此反复2~3次。晒干后,除净须根杂质即可。
药材性状
纺锤形或长圆形,两端略尖,中部充实或略收缩,长1.5~3厘米,
直径3~6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未干透时,
质较柔软,干后质硬脆,易折断;折断面黄白色,角质样,中央有细小中柱。气微香,味微甜。
性味归经
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
功能主治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阴药。
注意事项
植物文化
麦冬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上品药物,
同时,也是一直被人们称为生于阶沿,用为上品的养生佳品。
我们所熟悉的那枣核形的药材,则是来自于其的肉质块茎。
麦冬在河南禹州被人民称为“禹韭”。
禹韭之名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地里的庄稼丰收了,
老百姓产的粮食吃不完,大禹就命令把剩余的粮食倒进河中,
河中便长出了一种草,即麦冬。人们称此草“禹余粮”。
由于此草产于禹州,叶窄而细长,形似韭菜,故叫做“禹韭”、“禹霞”。
此草具有“滋阴生津、润肺止咳、清心除烦”的功效,
故又被称为“不死药”[1]。
绿化
麦冬还具有很高的绿化价值,它有常绿、耐荫、耐寒、耐旱、抗病虫害等多种优良性状,园林绿化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银边麦冬、金边阔叶麦冬、黑麦冬等具极佳的观赏价值,
既可以用来进行室外绿化,又是不可多得的室内盆栽观赏佳品,
其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
国外开发了很多观赏麦冬品种
药理研究
麦冬有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增强耐缺氧,延长常压缺氧的存活时间;
增强免疫功能;降血糖;延缓衰老;抑制胃肠推进作用;抗菌。
麦冬为良好的养阴润肺药,近年来发现其在降低血糖的作用较好;临床应用强心作用稳定而效果佳。
实验还证明,麦冬中的水溶性多糖有抗缺氧和免疫促进作用[2]。
现代研究结果表明,麦冬能改善心肌收缩力,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由它作为主要成分的生脉散药剂,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生脉”或“复脉”的效果。
药用价值
《神农本草经》将麦冬列为养阴润肺的上品,言其“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本草分经》称麦冬“甘、微苦,微寒。润肺清心、泻热生津、化痰止呕、治嗽行水”。
《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
”中医认为,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胃、肺、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
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症。
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麦冬主要含沿阶草苷、甾体皂苷、生物碱、谷甾醇、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
另外,麦冬有镇静、催眠、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肿瘤等作用,尤其对增进老年人健康具有多方面功效。
此外,麦冬还有促进胰岛细胞功能恢复、增加肝糖原、降低血糖的作用,是糖友处方中的常用品。
麦冬可代茶饮。取适量麦冬,开水浸泡,每天多服几次,能有效缓解口干渴的症状。
部分糖尿病患者气阴两虚,因此饮用麦冬水时,可搭配一点党参,更能起到补气的作用。
麦冬不宜长期服用,尤其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否则可能生痰生湿,
适得其反。另外,麦冬并非人人适合,脾胃虚寒、感冒的人,最好不要随便食用麦冬,否则会加重病情
化学成分
含多种甾体皂苷,其中麦冬皂苷A含量最高,麦冬皂苷B次之;
此外含多种高异黄酮类化合物。从浙麦冬中还分离鉴定出5种黄酮类化合物。
另还含麦冬黄酮A、鲁斯可皂昔元、薯蓣皂苷元、麦冬黄烷酮、α-广藿香烯、十六烷酸乙酯、齐墩果酸等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