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鳄冰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鳄冰鱼科(Channichthyidae,又称南极冰鱼、南极虾鱼、crocodile icefish、white-blooded fish)为辐鳍鱼纲鲈形目的一个科,是生长在深海零度以下无污染水域的鱼类,主要以南极虾为食。鳄冰鱼还有个名字叫做白血鱼,因为它的血液是透明的,鳄冰鱼生活在南极这种极寒地区,它根据环境进化出了,可以随着周围温度而改变自身温度的功能,和其他鱼不同的是,它靠皮肤呼吸而不是鳃。[1]

简介

南极冰鱼体内含有丰富的鱼脂肪DHA、EPA等成分,钙质含量丰富,不含血红素,营养价值高。南极冰鱼生活在南大洋表面下10米处,这里的温度大约是零下2°C,冰鱼看上去就像它们身下的冰。南极冰鱼很好的适应了寒冷水域,它们的血液和体液中甚至有抗冻糖蛋白以阻止冰晶的形成。冰鱼的皮肤发白,很多冰鱼的皮肤甚至半透明。

形态特征

南极冰鱼外型细长,头比较大,外皮呈黑白相间,大大的眼睛和长着长牙的嘴,纤细的鱼鳍骨上覆盖着透明的膜。它没有鳞片,而且是白色,某些部位洁白如雪,其他部位则是半透明的,体内几乎不含血红蛋白。

生活环境

冷血动物

鱼类根据生物学研究认为,它是一种体温随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所谓冷血动物。寒冷的冬天到来了,在北极和南极附近广阔的海面上已经是千里冰封了,几米厚的冰层把海面变成了一个冰的大陆,但是原来在那里生活的鱼类,却丝毫不避严寒,仍然在那里自由自在地生活。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在冰海中生活的鱼类,为什么不会被冻死呢?”

为什么不被冻死

在与罗斯海相对的南极大陆麦克默多海峡,长年水温从海面直到水下的几百米,都在零下1.9℃左右,而栖居在这种环境中的某些鱼类,血液的冰点却在零下2.0℃到零下2.1℃之间,由于血液的冰点比海水的冰点要低一些,所以它们在低温下生活,才不致被冻死。

强大的适应能力

与栖息在冰海中的鱼类不同的是,栖息在温带的鱼类,它们血液的冰点却只有-0.8℃左右,这些鱼类,就无论如何都不能在酷寒的海水环境中生存了。温度鱼类的血液冰点下降,主要由存在于血液中的低分子物质,尤其是氯化钠(NaCI)在起作用。于是自然会让人联想到,是否生活在冰海里的鱼类的血液中,含有更多的盐类。就目前人类所知,氯化钠等盐类对生活在南极海域鱼类血液冰点下降所起的作用,还不到70%,这就使人想到,那一定是有另外的物质在起着神秘的作用。

适应性

冰鱼可能通过鳃和极薄的皮肤吸收了许多溶解在海水中的氧,因此它们可以不需要大而柔软的红细胞。而且,生物学家们还推测,较稀薄的血液在身体中循环流动的时候阻力比较小,而节约能量消耗也有利于生存,尤其是在极端环境里。同许多极地的鱼类一样,冰鱼体内也可以产生抗冻蛋白质,使其在接近冰点的低温海水中仍能保持血液流动。海水由于盐度较高,其冰点比淡水低,南极半岛附近的海水温度在夏天大约是1.5℃,冬天是-1.8℃。

基因突变

南极冰鱼血红蛋白的缺失不是一种有用的适应行为,而是一个基因突变导致的不幸结果。冰鱼的血液携带氧气的量只有普通鱼类血液的10%,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大幅调整自己的身体。进化铸成的这个大错也许对于大多数鱼类来说是致命的,但冰鱼的鳃,加上一点点幸运的环境优势,拯救了它们,没让它们因血液的缺陷而灭亡。

血液研究

在1953年,美国沃兹堡海洋研究所的斯科兰德等人发现,生活在南极海域的鱼类血液中,都存在着一种高分子物质,正是这种物质使得这里的鱼类血液冰点降低。随后,他们为阐明这种物质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70年前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德佛里斯等人又指出:上述那种具有抗冻作用的高分子物质,实际上是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糖蛋白质。他们从生活在南极海的,两种特殊鱼类的血液中分离出一种糖蛋白质,称为“冰点下降糖蛋白质”(缩写为FPD糖蛋白质,FPD是英文freezing point de-pression的缩写)。它们主要有三种,用超速离心法和渗透压法测定它们的分子量时表明,三种FPD糖蛋白质的分子量分别为:11.000、17.000、21.500。三者之间除分子量不同外,在化学组成上没有任何差别。[2]

视频

深海里的鳄冰鱼, 体温可适应环境, 还拥有的透明的血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