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雙色蠟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雙色蠟蘑
圖片來自First Nature

雙色蠟蘑學名Laccaria bicolor)是蠟蘑屬的一種真菌,為帶有淡紫色菌褶的棕褐色傘菌,可以食用但一般被認為味道不好。

生態習性

雙色蠟蘑在夏季秋季時廣泛出現在溫帶地區,包括北美北歐的溫帶地區和北方森林,並能與各式各樣的樹種(如赤松傑克松黑雲杉(Picea mariana))形成了外生菌根共生關係,尤其是樺木松木。常與植物形成外菌根 (Ectomycorrhiza),能應用在農業和園藝業中。

有研究結果顯示雙色蠟蘑與在松樹根建立共生關係的能力優於其他種外生菌根菌,能優先與赤松建立共生關係並增加後者的存活率。

挪威雲杉林中分離到鏈黴菌屬放線菌已被證明能在實驗室中刺激雙色蠟蘑的生長。

雙色蠟蘑是一種食肉真菌,能捕獲並殺死昆蟲,特別是跳蟲

基因研究

雙色蠟蘑是第一種被進行基因組定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的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真菌,基因組長達65兆鹼基,推測含有20,000個編碼蛋白質的基因。

分析後發現能分泌多種小蛋白,但功能未知,其中一些僅在共生組織中表現,被視為可能是啟動共生的重要因子。

雖然雙色蠟蘑缺乏能夠降解植物細胞壁,但具有可降解其他多醣的酶,因此能夠在土壤生長或是與植物共生。

分類和命名

雙色蠟蘑最早於1937年由法國真菌學家 勒內·梅爾 (René Maire)描述發表,當時被視為紅蠟蘑的一個亞種,不過P.D.奧頓 (P.D. Orton|)在1960年將其獨立為一個種。

本種與同屬其他物種因會逐漸退色並變得難以識別,而有「騙子」(deceiver)的英文俗名。

形態特徵

雙色蠟蘑的菌蓋呈凸面狀或扁平狀,並在中間略有凹陷,直徑約2至4.5厘米寬,因含水量不同而呈紅褐色或棕褐色,邊緣常向內彎曲。

菌柄和菌蓋顏色相同,底部有明顯的淡紫色;菌肉呈白色,沒有特別的氣味或味道。

菌褶初呈淡紫色,會隨著時間變得更蒼白;擔孢子為白色。年輕的菇體具有相當鮮明的色彩,更成熟的菇體通常外觀顏色較為暗淡。

參考書目

  • Intra- and interspecific relations within Laccaria bicolor sensu lato By Mueller GM, Gardes M. - journal=Mycological Research 1991
  • Production of fungal and bacterial growth modulating secondary metabolites is widespread among mycorrhiza-associated streptomycetes By Silvia D. - journal=BMC Microbiology 2012
  • Food-web dynamics. Animal nitrogen swap for plant carbon By J. N., Hart, M. M. - journal=Nature 2001
  • The Laccaria genome: a symbiont blueprint decoded By F. , M. Selosse - journal=New Phytologist 2008
  • Mushroom By Money NP.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978-0-19-973256-2
  • Mushrooms By Roger Phillips - Pan MacMillan 2006 isbn=978-0-330-44237-4
  • New check list of British Agarics and Boleti, part III (keys to Crepidotus, Deconica, Flocculina, Hygrophorus, Naucoria, Pluteus and Volvaria) By Orton PD. - journal=Transactions of the British Mycological Society 1960
  • Laccaria bicolor (Maire) P.D. Orton, Transactions of the British Mycological -Society, 43 (2): 177, 1960 - MycoBank. International Mycological Association 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