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采邑主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采邑主教或译王公主教或亲王主教,是指以教会王公的身份治理著一个或是多个公国,同时拥有政教二重权力的主教。这些世俗地位并不是源自于担任主教者在领受圣职前获得的贵族身份,而是附加于这些主教职位上,随着主教职务的传承而跟着继承。当该主教之管辖地为总教区,则被称作采邑总主教,此外相似的神职身份还有采邑修道院长。一般而言,这些主教治理的公国会和他管理的教区部分或完全重叠,但并非全都如此,如科隆因为从科隆选侯国独立成为自由城市,因此科隆总主教的领地就不包含科隆一地。

佛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1],此三种宗教之所以能成为前三大,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三个各自被一部分国家列为国教的宗教,如基督教在欧美的一些国家、伊斯兰教在中东一些国家、佛教在不丹和柬埔寨分别被列为国教[2]

简介

在西欧自4世纪起,罗马帝国因为蛮族的入侵以及自身内乱等原因而衰亡,一些城市州的主教必须挑起或插手罗马指挥官的职责,管理世俗政务,有时还必须带领军队抵御外敌。而在封建社会形成后,主教等高级教士又从高阶的领主那获得封地,进而同时拥有教会上的头衔与世俗领主的地位。现代仅一个相似案例,为同时兼任安道尔大公的乌赫尔教区主教,其以教区主教身份担任安道尔的国家元首;虽然并非采邑主教,但与法国总统同为该国的虚位元首。

神圣罗马帝国

早于法兰克王国的墨洛温王朝和稍后的卡洛林王朝,主教们就经常以神职身份成为各地方政府的官员,不过这大多是以个人的名目担任而非附加于教座。

采邑主教区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分封诸侯中十分常见,其中有些甚至获得了帝国亲王的头衔,并可派遣代表至帝国的议会中。为了抵制日耳曼部族中的握有大权的公爵们,东法兰克国王捕鸟者亨利和其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势必得找出一个方法来抵制公爵们的影响,于是奥托一世引入了教士来和世俗国家的诸侯分庭抗礼,于是将领地分封给有影响力的主教们,采邑主教应运而生;他们的教座也从一般的教区变成了采邑教区或称采邑主教区 (Fürstbischof )。

1806年,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法兰兹二世被拿破仑逼位下台,大多数的采邑主教区解散了。不过在法国影响势力范围外,如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国的采邑主教区有些依然被保留下来,也有一些以不同的名义被重建。

神圣罗马帝国地位最高的诸侯中有三个是采邑总主教,分别为科隆、美因茨、特里尔总主教,且另外给予大书记官长(Arch-Chancellor)这个头衔,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身兼选帝侯;也因此比起采邑总主教区这个称呼,他们的领地更常被称为选侯国(Kurfürstentum)。

视频

采邑主教 相关视频

你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有趣历史吗?趣闻历史讲解
01_建立你的神学

参考文献

  1. [时事热点世界三大宗教的形成与传播],搜狐,2006-08-10
  2. 全球第一个基督教国家,多灾多难至今仍饱受战火,30%人口吃不饱,搜狐,20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