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王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血王龙(属名:Lythronax)是一属暴龙科恐龙,生存于约8060万至799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
唯一的标本于2009年发现于犹他州大升梯国家纪念区的瓦韦普组,包含部分头骨及颅后骨骼。2013年标本成为建立新属新种的根据:西南风血王龙(Lythronax argestes),属名意为“血腥之王”,种名取自诗人荷马的西南风神,意指标本位于美国西南方的地理位置。
血王龙体型估计长6到8公尺及重0.6到2.5吨,是种体格强健的暴龙科。如同该科其他物种,血王龙有著短小两指的前肢、强壮的后肢、以及强健的头颅。头颅后部非常宽阔,使双眼视野向前,类似暴龙。上颌骨只有11个齿槽;而其他暴龙科有更多。最前端的牙齿最大且最长,长达13公分。其他使血王龙与其他暴龙科区分的骨骼细节包含:上颌骨外缘呈S型、踝部距骨的突起(相对于其他暴龙科突起更加向上扩张)。
模式标本出土于瓦韦普组中部层位,年代为白垩纪坎潘阶早期,使血王龙成为已知最古老的暴龙科,并被认为比暴龙更为基础。因为其年代,使血王龙在研究暴龙科演化起源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它们的解剖学特化的发展。朝前的眼睛使血王龙具有深度视觉,可能有助于追击与埋伏掠食。
发现及命名
2009年,美国内政部土地管理局的斯科特·理查德森(Scott Richardson)与同僚在犹他州南部的大升梯国家纪念区的瓦韦普组寻找化石,在乳头山地区发现了兽脚类的一只腿和鼻骨。Richardson联络了犹他大学的古生物学团队,对此他们表示兴奋和怀疑,因为过去不曾在此地区发现兽脚类化石。传送了一张鼻骨照片,经过他们鉴定属于暴龙类,很可能是新物种因为化石来自未有该科物种的年代。土管局和犹他自然史博物馆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仔细挖掘这些化石。该地点为公有地,被编列为UMNH VP 1501。
在恐龙被正式叙述之前,它被昵称为“乳头山暴龙”或“瓦韦普暴龙”。
标本编号UMNH VP 20200由马克·洛温和同僚于2013年叙述为新属种西南风血王龙的正模标本。属名由希腊文的lythron(λύθρον,意为“血块”)与anax(ἄνα,意为“王”)组成,种名argestes(ἀργεστής)是诗人荷马为西南风所使用的希腊名字,来代表标本在美国西南方的地理位置。洛温表示血王龙名字中,使用王当作字尾来对应后期相似的暴龙,而用血作字首则象征著掠食者的生活风格,脸部被动物死尸的血所沾上。
模式标本也是唯一已知的标本由部分头骨和骨骼组成,包含:右上颌骨、成对的鼻骨、右额骨、左颧骨、左方骨、右后蝶骨、右腭骨、左齿骨、左夹骨、左上隅骨、左前关节骨、背肋、尾部人字骨、成对的耻骨、左胫骨和腓骨、以及左第二节和第四节跖骨。在命名血王龙的文献中,作者还描述了年代较年轻的怪猎龙(2011年命名)的一个新标本。后者来自大升梯的凯帕罗维兹组,并以两属来探讨暴龙科的演化和地理起源。根据该论文的结论,犹他自然史博馆在官网上称血王龙是暴龙的“曾叔公”。
2017年,美国政府宣布缩减大升梯国家公园规模(变得比原来的一半还小)及熊耳国家纪念区的计画,以利当地的煤矿开采及能源发展;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家纪念区缩减。血王龙和恶魔角龙是总统公告提到的前纪念区中的两种恐龙。
曾监督过这座纪念区的大部分早期研究的美国古生物学家{斯科特·山普森(血王龙的共同叙述者)表示担心此举将威胁到未来的进一步发现。媒体强调了该地区化石发现的重要性(包括超过25个新物种)—一些则强调血王龙是重要发现之一。<>随后美国政府遭到一群科学家、环保主义者和美国原住民起诉;诉讼仍持续进行中。
叙述
在血王龙刚发表的时候,新闻网站报导宣称体型估计7.3到8公尺长及2.6吨重,根据与更大型暴龙的比较。马克·洛温表示其可能会长得更大。格雷戈里·保罗于2016年提出了较低的估计值:5公尺长及500公斤重。[1]血王龙是种相对健壮的暴龙科。如同该科其他物种,它具有小的两指前肢、大而结实的后肢、宽阔的下颌以及非常坚固的头骨。尽管暴龙超科的早期小型物种具有原始羽毛构造,但是否具有羽毛可能因物种或个体年龄而有差异。
如同其他暴龙科,血王龙具有相对短的吻部和宽阔的头骨(宽度超过长度的40%)。不同于其他暴龙科,吻部顶端的鼻骨前部比中部宽许多。府视图中头骨外缘(由上颌骨和颧骨组成)呈S曲线或S形。加上头顶部的额骨宽度,使其头骨后部非常宽阔,眼眶几乎朝前。这些特征仅发现于特暴龙和暴龙,早期暴龙科眼眶朝前较不明显且头骨后部较窄。
血王龙独特之处在于接触前额骨和眶后骨的额骨表面的前后侧仅由一个狭窄的凹槽隔开。如同所有其他已知的暴龙科,血王龙上颌骨沿外缘坚固并大幅凸出,但在S形边缘有所不同。血王龙每个上颌骨有11个齿槽,除了怪猎龙和虐龙之外没有其他暴龙科(12个以上的上颌骨齿槽)有此特征。上颌齿是异型齿,前五颗比后面大许多。最前端的牙齿长约13公分。牙齿形似香蕉、坚固并有锯齿。[2]齿槽隔板发达,如同暴龙。
颧骨坚固并具有宽的眶后突起(从颧骨朝上接触眶后骨),不像其他暴龙科除了虐龙、暴龙和特暴龙。眶后突前缘有一道大突起,代表血王龙有大的眼下突(突出至眶下),不同于其他暴龙科的小突起。每个牙枝(下颌有牙齿的半部)高度外凹,沿头长向内弯曲;这对应著上颌骨的轮廓以及大幅扩张的头颅后部,类肆虐龙、暴龙、特暴龙,而不像其他暴龙科。齿骨末端深,表示下颌骨以下的部分在宽度上可比拟于暴龙及特暴龙,但不同于其他暴龙科。就像其他暴龙科,齿骨后面的上隅骨在下颌与上颌关节连接处前有个深且发育良好的骨板,血王龙与暴龙一样骨板有凹形上表面。
虽然血王龙的颅后材料十分稀少,已知的耻骨(骨盆的一部分)及后肢显示出典型的暴龙科特征。耻骨下缘扩张的耻靴具有大的向前突起就像所有暴龙科。血王龙的耻靴大且相对较深,类似于特暴龙和暴龙,而不类似怪猎龙、艾伯塔龙、蛇发女怪龙、惧龙。下肢的腓骨末上端具有深的中线凹陷,如同其他暴龙科。血王龙踝部距骨与脚部关节连接处上方有个朝上的突起,与其他亲缘物种相比更进一步向上扩张。
参考文献
- ↑ Paul, G.S.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Secon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108–109, 113. ISBN 978-0-691-16766-4.
- ↑ Mohan, G. King of gore dinosaur was the 'bad grandpa' of tyrannosaurs. Los Angeles Times. November 6, 2013 [November 8,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