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胡焯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胡焯猷

图片来自pixnet

胡焯猷,字攀林,一字瑞铨,号仰堂福建汀州永定忠坑(今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人。台湾知名垦户,原为贡生乾隆年间在台湾府兴直堡淡水厅新庄山脚(今台湾新北市泰山区)开垦,致富后,乐善好施、广结善缘。乾隆十七年(1752年),于新直山西云岩献地建“大士观”(今五股西云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新庄米市(新庄老街)捐建关帝庙。并以毕生多数财产捐建了明志书院,嘉惠士子。《台湾通史》有其传记。[1]

介绍

约生于康熙卅二年(1693年)左右,少时在四书五经之外,私下研究医术,雍正十一年(1733),胡焯猷到台湾台北发展,定居于兴直堡新庄(今新庄区),乾隆十年(1745年),在台北为百姓治疗瘟疫,获得民众肯定。

乾隆十三年(1748年),胡焯猷和林作哲、胡习隆等三人,合组“胡林隆垦号”,向淡水厅申请开垦兴直堡成子寮、水碓、山脚、贵子坑、坡角、营盘一带,原平埔族武劳湾社从事原始农业的地方,即今新北市五股区泰山区新庄区北边,因为属于“天泉水崛”的良田美地,开垦的水田超过324,佃农在110户以上。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他认为淡水厅文风未启,有心向学者需到彰化竹堑读书,于是将努力打拼大半辈子的积蓄,即“胡林隆垦号”名下,位于和平顶山脚的“瓦屋一进五间,旁有厢房12间,前凿池塘,上接山水下落庄田”等资财捐出,设立“义塾”,并以约80甲的水田,岁入租谷609石(年纳番租23石3斗4升,社饷银8两3钱3分4釐),做为维持费,开始延请名师,给予北台湾有志向学的士子受教的机会。捐款设立书院后,留下来做为生活费的水田约28甲,即其捐出的财产几近三分之二。其义举感动了另一位大垦户监生郭宗碬,郭也捐了大量金钱予“义塾”。

淡水同知胡邦翰认同胡焯猷兴学义举,呈请上层同意,闽浙总督杨廷璋核准,并定名为“明志书院”,命名“明志”,是引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典故,期许学子恬静寡欲,志向高远。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闽浙总督杨廷璋立“兴直堡新建明志书院碑”置于书院内之墙上,高四尺五寸(135公分),宽二尺二寸(66公分)。“义学”自此改为“书院”,成为台湾北部地区第一所“书院”。“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传圣道应尊朱夫子”与“舍宅作祠捐资兴学惠乡里当效胡先生”,是明志书院的门联,也是对朱熹治学精神及胡焯猷造福乡里的义举,做了适切的褒扬。

参考文献

  1. 胡焯猷pi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