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羽暴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羽暴龙属
图片来自reddit

羽暴龙属名:Yutyrannus,意为“带羽暴君”)又名羽王龙,是暴龙超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中国东北。

目前已发现三个标本,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有羽毛恐龙(全身覆羽)[1]

发现与命名

化石是三个接近完整的标本,一个是成年个体,两个是亚成年/未成年个体。化石都发现于中国辽宁省巴图营乡,该挖掘地点属于热河群义县组,地质年代约1亿2500万年前,相当于白垩纪早期的阿普第阶。这些化石被切割成多个石板,以便搬运。

正模标本(编号ZCDM V5000)是一个接近完整的头颅骨与身体骨骼,来自于成年个体,是体型最大的标本。其他两个标本被选为副模标本,编号ZCDM V5001标本是一个身体骨骼,体型较小,与正模标本来自于同一石块。编号ELDM V1001标本是一个未成年个体,被推测年龄小于正模标本约8岁。这些化石分别由山东省诸城恐龙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恐龙博物馆所保存,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化石处理的工作。

在2012年4月,中国古生物学家徐星等人公布这些化石的叙述、命名研究。模式种华丽羽暴龙Yutyrannus huali),也是该属的唯一种。属名由中文的“羽”、暴龙超科的缩写“tyrannos”构成。种加词来源于汉语中“华丽”一词,意指这些化石的羽毛状态。

叙述

羽暴龙是种中型、二足掠食动物。正模标本的头颅骨长 90.5 公分,根据徐星等人的研究,重建的正模标本全长约 9 公尺,体重约 1.4 吨,是热河生物群中体型第二大的兽脚类恐龙(仅次于中国暴龙);而美国古生物学家葛瑞格利·保罗(Gregory S. Paul)则估计羽暴龙全长约 7.5 公尺,重约 1.1 吨[2]。两个副模标本的头颅骨分别长 80 公分、63 公分,体重估计值分别约 596 千克、493 千克。

在羽暴龙的命名研究里,徐星等人列出羽暴龙的鉴定特征。口鼻部中央线有高的脊冠,由鼻骨前上颌骨所形成,脊冠有凹陷处。眶后骨有小型骨突,往眼眶后上侧突入。下颌的外下颌窝孔,位于上隅骨

早在2004年的帝龙研究里,已有推测某些暴龙超科恐龙具有原始、初步型态的羽毛。

华丽羽暴龙的体长可达9公尺、重达约1.4公吨,是己知体型最大的证据的有羽毛恐龙。羽暴龙的羽毛相当长,长约20公分,呈丝状。由于羽毛痕迹的保存状态差,目前无法确定这些羽毛的结构简单、或是复杂,也无法确定羽毛的粗细程度。目前已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发现羽毛痕迹。正模标本的臀部、脚掌已发现羽毛痕迹。编号ZCDM V5000标本的尾巴也有发现羽毛,羽毛与尾巴之间的角度约为30°。编号ELDM V1001标本的颈部、上臂有发现羽毛,颈部羽毛长20公分,上臂羽毛长16公分。

研究人员推测,在生前的丝状长羽毛几乎覆盖全身,可能主要用于调节体温。白垩纪早期的义县组相当寒冷,年均温约仅有摄氏10度。另一种可能是,如果这些羽毛只覆盖特定部位,则可能具有视觉辨识的功能。此外,两具成年、亚成年标本的口鼻部有独特的头冠,可能有视觉辨识的功能[3]。这种大型、原始暴龙超科动物具有羽毛,显示后期暴龙科恐龙可能也具有羽毛<。目前的白垩纪晚期暴龙科化石,已发现鳞片痕迹,没有羽毛痕迹,鳞片位置跟羽暴龙的羽毛位置相同。如果后期暴龙科的表皮主要由鳞片覆盖,它们的羽毛覆盖物可能随者年龄增长、气温、或其他因素而改变。

根据2018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羽暴龙有个像鳄鱼一般简单且固定的舌头构造,羽暴龙的舌头是扁平的。根据现代鸟类与灭绝的恐龙的舌头互相比较之下,除了某些鸟臀目的恐龙与鸟类之外,大部份的恐龙都有固定的舌头。[4]

参考文献

  1. Wilford, John N. Bus-Size Dinosaurs, as Fuzzy as Chicks. The New York Times. 4 April 2012 [2013-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2). 
  2. Paul, G. S.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Second Ed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年11月: 106. ISBN 978-0-691-16766-4. 
  3. (中文)辽宁西部惊现新类型暴龙类恐龙:华丽羽王龙. 光明网. 2012-04-05 [2012-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5). 
  4. Li, Zhiheng; Zhou, Zhonghe; Clarke, Julia A.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a mobile bony tongue in flighted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PLOS ONE. 2018, 13 (6): e0198078. PMC 6010247. PMID 29924798. doi:10.1371/journal.pone.0198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