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红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红团福建莆田地区特色小吃,蒸食,由皮和馅两部分构成,馅一般有糯米馅、绿豆馅、糯米绿豆馅等,也有咸馅的,是以糯米加入葱花、香菇虾皮花生、肉丝等调味食物,红团是莆田最有特色的传统喜庆节日食品,按照莆田民间习俗,春节元宵或者结婚、满月、祝寿、乔迁等喜事都会做红团 。不但是可口的食品,也用于渲染节日气氛,还用于祭祀,而且是寓意深刻的馈赠礼品[1]




历史文化

莆田沿海有"做岁"吃"红团"、"番薯起"的习俗。"红团"是沿海人们传统喜庆节日、过年时不可或缺的小吃,过节特别是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做。在莆田沿海,"红团"不但是方便美味的特色食品,也可以作为过年送礼的佳品或是祀神祀祖先的供品。
红团在莆田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它的起源却很难考证,不过从几本宋代笔记可以略知一二。浦江吴氏《中馈录•甜食》"煮沙团方":"沙团入赤豆绿豆煮成一团,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团,蒸成或滚汤内煮,亦可"。这蒸成的沙团,其原料和作法与红团相同。只不过红团是用木印印成球冠状,表面着上大红色。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里谈到"澄沙团子",归在"饭后饮食"内。现在我国北方仍有澄沙馅心,如北京澄沙包。其馅心"澄沙"的做法:把红小豆或红云豆煮熟烂成泥,加糖。今莆仙红团馅心有绿豆、糯米、地瓜干三种(糯米又有甜咸之分),但主流是绿豆(俗说"红团绿豆馅"),是用绿豆加糖煮成的澄沙,可以捏成球状。与《中馈录》中的沙团一样。
今上海苏州一带,民间在清明节有做青团的风俗。青团也是用糯米粉包豆沙,然后蒸煮成的。制作时在糯米粉中加入了一种可食用的青草汁,表面是青色的。这与莆仙清明节家家户户做的"清明龟"相比,原料做法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清明龟"是龟状的(这也是它同红团的唯一不同) [2]


做法

团皮

红米团制作有两种:
一种是用糯米舂成细末粉,叫"米祭",晒干备用,加水一起揉匀,加点食物红成为粉红色米团皮。
另一种是用面粉匀揉成米团皮刷红蒸熟时,也成红色米团皮。

馅料

馅一般有红薯(实心)糯米馅、红豆馅,绿豆馅、糯米绿豆馅、猪五花肉馅(较少)五种:
糯米馅是把糯米蒸成干饭后,放入糖水中用文火煮,使它成为又粘又软的饭团。
绿豆馅是把绿豆煮烂,放进糖(以文火干),再用勺子把绿豆捣碎,靠糖的黏度黏成团。
糯米绿豆馅是先把糯米炒熟后碾成粉,再把它与煮熟并捣碎的绿豆、糖混和成团状。
红薯的则为把煮熟的红薯捣成薯泥和上等的小麦面揉成团后蒸煮而成。

制作

制作时把馅用手捏成直径5厘米左右的球状,即为"红团馅"。用"皮"把"馅"包起来,放入木质的粿(俗称红团印)内,印成上拱下平球缺状的红团(曲面上花纹,中间一般印有福、禄、寿、喜、财、丁、贵及双孩儿、庆丰收等字样或图样)。印好的红团用洗净的剪成圆形的鸡叶(莆仙人称鸡蕉叶)(姜科类植物艳山姜的叶子)或一种大栲树叶垫底,置入蒸笼内,用大火蒸。约20分钟后,打开蒸笼,红艳艳,香喷喷,亮闪闪的红团便立刻呈现在眼前红米团,是莆田民间习俗食品,人家每逢过年过节祭神祗、祀祖先或结婚等喜庆时,往往制作实心(有馅)的红米团,它的特点是"红"和"米团",象征着一家人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平平安安,荣华富贵[3]


视频

福建特色小吃-红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