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洛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洛賓
王洛賓1.jpg
歌手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籍貫 浙江紹興
出生 (1913-12-28)1913年12月28日
北京
逝世 1996年3月14日(1996-03-14)(82歲)
職業 民族音樂家
母校 北平師範大學音樂系
配偶 首任妻子:羅姍
第二任妻子:黃玉蘭
兒女 王海燕、王海星、王海成
音樂類型 民族音樂
代表作品 《西北歌聲》《青海歌聲》《哈薩克抒情歌曲集》《沙漠之歌》

王洛賓(1913年-1996年)中國20世紀最負盛名的民族音樂家之一。籍貫北京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

1949年9月在西寧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隨部隊進軍新疆,時任一野一兵團政治部文藝科長。1958年參與創作歌劇《兩代人》和音樂話劇《步步跟着毛主席》;同年被評選為全軍先進文藝工作者。1986年11月新疆軍區政治部、新疆音樂家協會聯合為他舉辦《人民音樂家王洛賓作品音樂會》,首次向社會全面介紹他的音樂作品,並且授予他「人民音樂家」這一光榮稱號。1996年3月14日,王洛賓因患膽囊腺癌,在烏魯木齊軍區總醫院去世,享年83歲。

自從1938年在蘭州改編了第一首新疆民歌《達坂城的姑娘》之後,王洛賓便與西部民歌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從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其間曾先後兩次入獄達十八年之久),將傳奇般的一生都獻給了西部民歌的創作和傳播事業,有「西部歌王」之稱。主要作品有《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達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蓋頭來》、《阿拉木漢》、《在銀色的月光下》等。[1]

盡情揮灑的「西部風格」

西北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在這裡繁衍生息的各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熱情奔放。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和獨特的音樂風格,孕育出王洛賓這位浪漫主義音樂家。聆聽王洛賓的歌曲,才能真正地了解西北地區的風土人情,讓西北地區那種狂野、粗放,濃郁的民族藝術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下面列舉幾篇代表作,來欣賞在歌曲中的西部風情。

  1. 《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作品可謂是家喻戶曉,在世界上也是被廣為流傳的作品之一。這首作品吸收了《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的個別調式與音素,整首作品中既有漢族民歌中鮮見的歐洲七聲音階調式,又有哈薩克民歌的音色和青海藏族民歌的風格,優美抒情的樂句,樸素簡潔的比興歌詞,生動流暢的旋律,倍受歌唱者的喜愛。即折射出多姿多彩的時代精神面貌,又帶給人無限的希望與信念。真切的反映出各民族民間文化中健康積極向上的性情。他所表達的民族文化中,充滿了人情的真、善、美,反映出他質樸、真實的個性。
  2. 《掀起你的蓋頭來》這是王洛賓跟隨「西北抗戰劇團」在甘肅河西走廊宣傳演出時,從來自新疆的維吾爾族商人那裡記錄了一首名叫《亞里亞》的新疆民歌。他將搜集、整理來的民間歌曲加上他自己的創作的歌曲,形成了這首很具有民族民間文化特點的歌曲。王洛賓運用樸實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這首作品表現的淋漓盡致,真實的展現出了藝術來源於生活,在人民群眾中點燃他們類似的情感體驗,引起大家的共鳴,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獄中歌王

王洛賓一生中坐了兩次大牢且長達19年。這個命運的十字架,要是放在「凡夫俗子」身上肯定會被壓垮,王洛賓不但沒有被壓垮,反而更堅強,更浪漫,用他的話說:「即使身陷囹圄,我也胸懷坦蕩,過着我快樂的日子,寫我大我的情歌,譜我美麗的囚犯歌,用我的歌聲迎接一切苦難。」

  • 王洛賓第一次被打入監牢是在1946年。國民黨馬步芳的憲兵認為他早先是抗日的積極分子,懷疑他是共產黨的「探子」,一次一次地毆打他,要他改變紅色思想,脫離與共產黨的關係。面對酷刑,王洛賓死不開口。每次過完「堂」,他都皮開肉綻,渾身是血,然而等他一靜下來,他照樣「提煉他痛苦的純美」,寫他「大我的情歌」。
  • 王洛賓第二次入獄是在1963年,當時的背景是不言而喻的,僅憑捕風捉影就足以定罪,更何況王洛賓當過馬步芳的音樂教官呢。「二進宮」的王洛賓曾經想過自殺,後來因獄中見到一位維族青年的悲慘遭遇而再次崛起。王洛賓在獄中克服重重困難,用血用淚寫出了幾百首囚歌,被譽為「獄中歌王」。 [3]

情歌之王

王洛賓在西北創作出的《達坂城的姑娘》、《草原情歌》、《阿拉木罕》、《半個月亮爬上來》等700多首情歌,處處洋溢着純樸、率直、熱情、奔放的旋律。

  • 王洛賓的愛情不是男女間的小情小愛;而是對祖國、對社會、對世界的廣博之愛,所以王洛賓的情歌足以傳唱500年;
  • 「願透過歌曲帶給人們美好的享受」 便是王洛賓最後的遺言!
  • 「音樂是宗教,愛情是信仰!」
  • 王洛賓一生為信仰而活,為音樂而活;
    • 音樂讓他入獄,讓他深陷坎坷與傷痛;
    • 同時也是音樂讓他度過這些痛苦。
  • 王洛賓一生坎坷,卻寫出了「足以傳唱500年的情歌」,不愧是名副其實的「情歌之王」!

個人生平

演唱中的王洛賓原圖鏈接
  • 1913年12月28日,生於北京東城區藝華胡同一個職員家庭。
  • 1931年,畢業於北京通州潞河中學。
  • 1934年,就讀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在北京鐵路扶輪中學任音樂教員。
  •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後,前往山西參加八路軍「西北戰地服務團」,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創作《老鄉上戰場》、《風陵渡的歌聲》、《洗衣歌》等抗日歌曲。同年與北京藝術專科學校女友羅姍杜明遠)結婚。
  • 1938年,在蘭州參加「西北抗戰劇團」,前往甘肅、青海各地宣傳抗日。改編《達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虹彩妹妹》、《曼麗》等民歌。
  • 1939年,在青海創作、改編《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瑪依拉》等民歌。
  • 1940年,在西寧任音樂教育工作,負責組建「青海兒童抗戰劇團」,創作歌舞劇《沙漠之歌》及《送郎出征》、《穆斯林青年進行曲》等抗戰歌曲。
  • 1941年春天,前往蘭州與妻子羅姍解除婚約。之後被蘭州反動當局以「共產黨嫌疑」罪名逮捕,關押在蘭州城北大沙溝監獄,苦獄三年。在獄中創作《蠶豆謠》、《我愛我的牢房》、《睡在戈壁灘上》等二十餘首囚歌。
  • 1944年5月,經多方營救出獄,回到青海繼續從事音樂教育工作。改編《阿拉木汗》、《可愛的一朵玫瑰花》、《依拉拉》、《曲曼地》等民歌。
  • 1945年,與妻子黃玉蘭在西寧結婚,之後生育三子, 1951年冬天黃玉蘭在北京病逝。
  • 1949年9月,在西寧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隨部隊進軍新疆,時任一野一兵團政治部文藝科長,在張掖王震將軍共同創作合唱歌曲《凱歌進新疆》。12月任新疆軍區文藝科長,編譯《蘇聯最新歌曲集》,改編《哪裡來的駱駝隊》、《我不願擦去鞋上的泥》、《在銀色的月光下》等新疆民歌。
  • 1952年,在南疆喀什二軍文工團任音樂教員、創作員。改編《沙棗兒花香》、《圓圓的》、《美就美在眉毛上》等數十首民歌。
  • 1957年,調任新疆軍區文工團音樂教員、創作員。參與創作歌劇《戰鬥的歷程》、《無人村》。
  • 1958年,參與創作歌劇《兩代人》和音樂話劇《步步跟着毛主席》,同年被評選為全軍先進文藝工作者。
  • 1960年,在新疆因莫須有的罪名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剝奪政治權利20年。關押獄中。
  • 1962年,被假釋出獄,回原單位帶罪服務,任音樂教員、創作員。改編《江巴拉汗》、《草原上的金太陽》、《天上的雲》等數十首民歌。
  • 1965年,被押回獄中繼續服刑10年。先後在獄中搜集改編《哈來龍》、《離別》、《阿頓江》、《高高的白楊》、《薩阿黛》等數十首民歌。
  • 1975年,刑滿出獄。在政治上繼續被管制,在生活極度困難時改編《我願變成一杯香茶》、《西淋江》、《你的熱淚把我的手背燙傷》等數十首民歌。
  • 1978年,為新疆工一師文藝宣傳隊創作歌劇《托木爾的百靈》。
  • 1979年,應蘭州軍區政委肖華將軍邀請前往蘭州為戰鬥歌舞團創作歌劇《帶血的項鍊》進京參加國慶30周年匯演,獲文化部頒發創作二等獎。
  • 1980年,為烏魯木齊市文工團創作歌劇《奴隸的愛情》。新華社為他發表內參「披露老音樂家王洛賓的困境」的文章引起了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視。
  • 1981年,新疆軍區召開平反大會,為他恢復名譽和軍籍,69歲的王洛賓終於重新穿上了軍裝,任新疆軍區文工團藝術顧問。
  • 1983年,甘肅人民出版社為他出版《洛賓歌曲集》。
  • 1986年11月,新疆軍區政治部、新疆音樂家協會聯合為他舉辦《人民音樂家王洛賓作品音樂會》,首次向社會全面介紹他的音樂作品,並且授予他「人民音樂家」這一光榮稱號。新疆人民出版社為他出版英漢對照《在那遙遠的地方》、《絲路情歌》歌曲集。
  • 1988年,75歲的王洛賓光榮離休,享受副師級待遇,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勳章」。
  • 1991年,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 1992年,榮獲文化部、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在那遙遠的地方》「金唱片特別創作獎」。
  • 1993年,《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被評為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11月上海音樂學院授予名譽教授。中國文聯出版社為他出版《純情的夢-王洛賓歌曲集》。
  • 1994年7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東西方文化交流特別貢獻獎」。12月被政府授予新疆達坂城榮譽鎮長。
  • 1996年3月14日,因患膽囊腺癌,在烏魯木齊軍區總醫院去世,享年83歲。20日王洛賓追悼大會在烏魯木齊市舉行,新疆自治區、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及社會各界1500多人參加,國內外社會團體及知名人士發來唁電、唁函500件,送花圈200多個,沉痛哀悼王洛賓先生。
  • 1996年6月王洛賓墓碑落成暨骨灰安放儀式在北京金山陵園舉行,首都各界人士及駐軍代表500多人參加。國內演藝界及海外華僑紛紛舉辦「王洛賓作品音樂會」緬懷這位不朽的音樂家。[4]

家屬情況

王洛賓全家福原圖鏈接

首任妻子:羅姍(杜明遠)

  •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10月,北平大學生合唱團聯歡,經同學介紹,王洛賓結識了在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攻讀西洋畫的杜明遠,不久後的一次賑災義演中,男高音伴唱的王洛賓與展示芭蕾舞的杜明遠珠聯璧合,兩顆年輕的心由此貼近。
  • 1941年(民國三十年),蘭州一家報社登出了一則離婚啟事,宣告二人的婚姻走到了盡頭。

第二任妻子:黃玉蘭(又名黃靜)

  • 1945年,經人介紹,王洛賓在青海與一位名叫黃玉蘭的護士結了婚。
  • 黃玉蘭比王洛賓小16歲,漂亮文靜,聰明賢慧,從不與王洛賓紅臉,把小家庭安排得妥妥噹噹,但這是一次短暫的婚姻,結婚六年後來因為政治原因,導致黃玉蘭含恨過早離開世界,給王洛賓留下了四個兒女,噩耗從北京傳來,遠在新疆的王洛賓悲痛欲絕。

兒子:王海燕、王海星、王海成 [5]

三毛與王洛賓的忘年之戀

王洛賓生前的最後一首情歌

鮮為人知的是,王洛賓生前的最後一首情歌,卻是唱給遠在天國的作家三毛[6]

三毛(英語:Echo,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陳懋平。這個才氣沛然的女子,浪漫灑脫,至情至性。她與荷西的那段生死戀,曾令多少在愛中百轉千回的人唏噓不已。當荷西命殞大海之後,三毛的靈魂便也渺渺不知所蹤。荷西的死,讓她失去了生命中最值得眷顧的理由,其後多年,她一直恍然行走於蒼茫的人世間,如果不是念在尚有年邁的父母,她也許早已追隨荷西而去。每逢有人勸她再覓良人時,她都黯然神傷。荷西是她的今生與來世,是她的所有前因與後果,除了他,她不知道還能情歸何處,心繫何人。

1989年,作家夏婕在新疆訪問王洛賓後,發表了三篇《王洛賓老人的故事》。三毛從小就愛唱王洛賓改編的民歌,尤其是他的那首《在那遙遠的地方》,曾經引發熱愛流浪、一心汲遠的三毛的無限神往。當她看到夏婕的報道後異常振奮,立即向夏婕索要王洛賓在新疆的聯絡方式。

隨即,她瞭解到,王洛賓一生歷盡坎坷,飽經磨難,曾因「莫須有」的罪名,先後入獄兩次,共長達18年,差點將「牢底坐穿」,卻信念猶存。年近不惑,妻子病逝,他孤零零地死守在美麗的新疆,仍然痴迷藝術,不斷輾轉各地,採集民間歌謠。每天黃昏,他都坐在門前看夕陽沈墜;夜幕四垂時,總要對著懸在古舊牆壁上的太太遺像,彈一首曲子給她聽。當朋友將王洛賓的故事還沒講完,三毛就哭紅了雙眼,她說:「這個老人太淒涼太可愛了!我要寫信安慰他,我恨不得立刻飛到新疆去看望他!」

一位老人與她同樣以愛為信仰

一向拿感情來安身立命的三毛,在現實世界中少有同道,那些錙銖必較的取捨,那些進退有據的權衡,在她看來,怎麼會是愛情的真正模樣呢?所以當她無意中獲知,在那遙遠的地方,還有一位老人與她同樣以愛為信仰時,大喜過望,如逢知音。

於是,她不僅真的給王洛賓寫信了,而且病體剛剛痊癒,就欣然前往。

當時三毛通過各種努力,報名參加了大陸旅行團。《明道文藝》主編憲仁先生獲悉後,委託她為王洛賓代送稿酬,這就有了她直接見到王洛賓的一個充分理由。在烏魯木齊只有兩天的逗留時間,其他遊客都興致勃勃地去參觀這座神秘而迷人的異域城市,三毛卻帶著自己的膜拜奔赴她心中的偶像——王洛賓家。

1990年4月16日這一天,烏魯木齊仍春寒料峭。午後,王洛賓獨自一人,正蜷縮在躺椅上小憩,忽而被輕輕的叩門聲喚醒。門扉開啓處,他看到一位秋水剪瞳的女子,披著一頭海藻似的長髮,身穿黑紅格子毛呢外套,淺笑盈盈,彷彿天使一樣出現在他的面前。

簡短地說明來意並寒暄後,他們便彷彿是莫逆已久的故友一般,開始了一場酣暢淋灕的長談。其後,餘興未了,她為他唱了自己的代表作品《橄欖樹》: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為了山間清流的小溪

為了寬闊的草原

流浪遠方......

那一刻,大漠孤煙,哭泣的駱駝,千里奔赴,永失我愛,前塵往事歷歷湧上心頭,而她哀婉淒惻的臉,也在憂傷的旋律中呈現出一種霧鎖愁城之美。他一世為人,苦難相伴,亦見慣世間各種醜惡的嘴臉,但那個餘音繞梁的午後,他還是被她的真誠深深打動了:這個清澈如許的女子,塵世的醃臢與市儈絲毫沒有將其污損和收買。她遺世獨立,悲喜自娛,但平生第一次,她竟會在一個初識的人面前,袒露悲傷,忘情演繹。

投桃報李,他也為她唱了一首獄中的作品《高高的白楊》,並介紹了歌中的故事:一個維吾爾青年在結婚前夜被捕入獄,美麗的未婚妻不久便鬱鬱死去,青年為了紀念愛人蓄起了鬍鬚。當王洛賓唱到「孤墳上鋪滿了丁香,我的鬍鬚鋪滿了胸膛」這句歌詞時,三毛哭了,只有經過愛斷情殤的人,才能領悟這徹骨的孤獨。

唱罷,王洛賓向她誠懇致謝,因為在他看來,她的眼淚便是對他作品最動情的贊美。

一個知己就像一面鏡子,反應出我們天性中最優美的一部分

張愛玲說過一個知己就像一面鏡子,反應出我們天性中最優美的一部分。

回到台北後,三毛激動的心情久久難以平復,她將自己在烏魯木齊對王洛賓的採訪整理成《中國「西北民歌之父」王洛賓一鞭鐘情》一文在台灣發表,繼而在新加坡《聯合早報》上撰寫了《在那遙遠的地方找到了原作者》,一石激起千層浪,王洛賓的大名迅速蜚聲海峽兩岸,連三毛自己也沒有想到,這兩篇文章所產生的巨大社會效應。

而王洛賓則應大陸媒體之邀,寫了兩篇短文《海峽來客》和《回訪》,以詼諧、幽默的口吻,高度評價三毛的文化修養和時髦的藝術形象,引起媒體的廣泛轉載。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文章發表後,許多文學評論家都嘆為觀止:77歲的老人居然寫出了這樣不朽的動情之作:「是誰在敲門,聲音那樣輕,像是怕驚動主人。打開房門頓吃一驚,原來是一位女牛仔。模樣真迷人——鑲金邊的腰帶,大方格的長裙,頭上裹著一塊大花巾,只露著滴溜溜的一雙大眼睛......」在文中,王洛賓還不無驕傲地說,「5月間,我把這首歌詞寄到了台北,她回信向我道謝,並誇贊我眼睛銳利,能把她生活中極小的動作汲取來作了歌詞。」

三毛開始與王洛賓鴻雁傳書,萬里寄情

離開大陸不久,按捺不住興奮之情的三毛便開始與王洛賓鴻雁傳書,萬里寄情。即便關山迢遙,但不到一個月,王洛賓就收到了三毛的第一封來信:公元1990年4月27日

我親愛的朋友,洛賓:

萬里迢迢,為了去認識你,這份情不是偶然,是天命。沒法抗拒的。我不要稱呼你老師,我們是一種沒有年齡的人,一般世俗的觀念,拘束不了你,也拘束不了我。尊敬與愛,並不在一個稱呼上,我也不認為你的心已經老了。

回來早了三天,見過你,以後的路,在成都,走的相當無所謂,後來,不想再走下去,就回來。閉上眼睛,全是你的影子。沒有辦法。照片上,看我們的眼睛,看我們不約而同的帽子,看我們的手,還有現在,我家中蒙著紗巾的燈,跟你,都是一樣的。

你無法要求我不愛你,在這一點上,我是自由的。上海我不去了,給我來信。9月再去看你。

寄上照片四大張一小張,還有很多。每次信中都寄,怕一次寄去要失落。想你,新加坡之行再說,我擔心自己跑去你不好安排。秋天一定見面。 三毛

從1990年5月到8月的短短三個月,三毛就給王洛賓寫信達15封之多。

王洛賓憂傷地自嘲:他就像蕭伯納那把破舊的雨傘

她熾烈的感情無遮無攔,躍然紙上。作為寫過無數情歌的藝術大師,王洛賓絕不是不解風情的木訥之人,面對三毛的率真與熱情,他已經死水一潭的心湖漣漪又起,但橫亙在兩人之間的現實又讓他惴惴不安。於是三思之後,他寫信給三毛,委婉表達自己的徬徨:蕭伯納有一把破舊的雨傘,早已失去了雨傘的作用,但他出門依然帶著它,把它當作拐杖用!

王洛賓在信里不無憂傷地自嘲:「他就像蕭伯納那把破舊的雨傘。」之後,王洛賓漸漸減少了給三毛寫信的次數。為此,三毛匆匆來信,嗔怪王洛賓:「你好殘忍,讓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等待——寄給死者的戀歌》

三毛與王洛賓相差三十歲,相距萬里,別後121天,她在榮總病房的洗手間,自縊身亡! 三毛去世以後,王洛賓曾創作了一首《等待——寄給死者的戀歌》。

視頻鏈接

1,西部歌王「王洛賓」

2,一首歌唱紅了一個村莊, 王洛賓一首《達坂城的姑娘》經久不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