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楼夕望招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的作品

《江楼夕望招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是作者于823年(唐)夏天,在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作品描绘诗人夏夜登楼远眺时见到的景色。“望”字统领全篇,全篇景致紧扣“夕”字,尾联向友人发出邀请应题中“招客”二字。“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为千古名句,逼真传神的描绘了夏夜清凉优美的景致。

这首诗是823年(唐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长庆三年)夏天,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描绘诗人夏夜登楼远眺时见到的景色。“望”字统领全篇,全篇景致紧扣“夕”字,尾联向友人发出邀请应题中“招客”二字。“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为千古名句,逼真传神的描绘了夏夜清凉优美的景致。苏轼点评道:“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作品原文

《江楼夕望招客》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白话译文

晚上在江楼上向东望去,海天相连,一片茫茫;山川形势,又阔又长。城的四周亮起了万家灯火,一道银河映入水的中央。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能不能到江楼来消消暑气?比起您的茅屋,的确要更加清凉。

词句注释

⑴江楼:杭州城东楼,又叫“望潮楼”或“望海楼”,也叫“东楼”。

⑵四畔:四边。

⑶星河:银河,也叫天河。

⑷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⑸平沙:平地。

⑹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⑺就:近,到。

⑻消暑:消除暑气。

⑼较:又作“校”。

作品鉴赏

全诗一“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灯火阑珊,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清新宜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视线由远及近。而一切景物又都笼罩于“夕”字之中,所以又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联系下文来看,两个意思兼而有之。次句“山势川形阔复长”即是对“茫茫”二字的具体化描绘。杭州浙江,即钱塘江的入海处,有龛、赭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每至涨潮时节,江水由山门涌出,水势凶猛,犹如万马奔腾,是古今中外闻名的胜景。这两句是诗人登楼远眺看到的远景,意境阔大高远。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WwW.SLKj.org道水中央”是近景描写。自中唐以后,东南一带城市经济繁荣,杭州城外,人烟稠密,傍晚时分呈现万家灯火的繁华,加之钱塘江内过往船只众多,灯火闪烁,场面蔚为奇观。这些都是诗人在江楼上俯瞰到的,是紧扣题目中的“望”字所言。

诗的颈联则使人产生凉爽之感。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诗人用“晴天雨”、“夏夜霜”加以修饰,更可谓别致、新颖。风吹古木之声音可比雨声,古木落叶状如雨点。虽然实际并无风雨,而身临其境,已然有暑气顿消之感。同样,铺洒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洁晶莹,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凉爽。因此诗人在诗歌的末句自问自答,请他的朋友来江楼消暑。 诗的颔联和颈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又对仗工整、自然,为全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这首诗是当时招朋友夜饮的即兴之作。这是一首格律工稳的七律,以描写景色和赏景的感受为中心。描写景色的层次极为分明,犹如讲究透视法的水粉画一般。首二句突出了登高夕望的气势,重点写山水,山连水,水接天,延绵雄阔。颔联从俯瞰的角度,写夜色中的光和亮;万家灯火与一道星河交相辉映,装点了钱塘的景色。星河一句,诗人画出了水中倒影,更增添了几分澄澈清新的感觉。颈联两句开始夹杂感官的错觉,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写风月:风吹树叶之声颇似沙沙秋雨,月照平沙疑是洁白如霜。同时,诗人又在字面上提醒读者,此时正值暑“夏”“晴”夜,强调秋凉的感觉不过是一种消暑的手段,于是,很自然地引出末二句主宾夜饮的对话,扣住了“招客”的题意。 如果把此诗比作一幅江楼夕望的画图,那么,诗的构思则是作画的顺序。诗人从远眺起笔,粗线条地勾勒余杭的山水,进而环顾杭城的灯光并由与灯影相辉的星河,自然收到江楼所在的湖水之上,从而慢慢将笔从旷远的天际转向楼阁四围的描写,再从风声月色见出消暑的人物形象,景色由远而近,而感觉则愈来愈细,真可谓“坐驰可以役万景”,既有眼力,又有笔力。

此诗的两联中,“灯火万家”一联对得极美,散落的万家灯火,与一道银河映入水中,恰好是前面“海天”与“山势”从傍晚到夜间的变化,给人一种神奇的梦幻之感,颇得后人的赞赏。宋人黄庭坚《登快阁》诗中的名句“澄江一道月分明”,似乎亦受到白氏此诗的影响。

诗中描写了杭州东面山川的形势和杭州美丽的夜景,气势雄伟,境界开阔。在炎热的夏天的黄昏,诗人登上望海楼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的景象;钱塘江和江两岸的山势“阔复长”。诗人写夜景是从光和声两个角度写的:灯火、银河、月光从光,夏风从声,因此绘声绘色、灿烂夺目,末句以“招客”作结,紧扣题目。[1]

学习指导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1)诗中作者观景的时间顺序经历了哪几个过程?请选取诗中的相关词句填写在答案的空格处。 (2)请根据 “晴天雨”的注释和相关诗句提示,说说“夏夜霜”是什么意思? (3)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什么?(限50字以内) 答案: (1) 夕茫茫 → 灯火万家 → 月照平沙  (2)是月光照在沙滩上明白(银白)如霜的意思。 (3)(主要看对表达技巧的赏析):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二: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2)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2)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答案: (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 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三: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诗中作者观景的时间顺序经历了哪三个过程?(用文中相关词句回答) 4、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3、夕茫茫→灯火万家→月照平沙 4、抒发了诗人对凉风习习,景色宜人的夏夜的喜爱以及盼望与老朋友共同欣赏这美景的心情。

四: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及与之有关的常识,说法有误的两项是( )( )(5分) A.《江楼夕望招客》是一首七言律诗,它属近体诗。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近体诗要严格遵从格律来创作,不像古体诗那么自由随性。绝句也属于近体诗。 B.白居易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大诗人,他的诗以通俗易懂著称,连小孩都能看懂。《长恨歌》和《琵琶行》就是这样的代表性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笔下的一首脍炙人口五言绝句。 C.本诗开篇就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苍茫阔大的夏日暮景图,表现了诗人寂寥孤独的心境,为下文借景招客作铺垫。 D.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诗人邀约的客人是一位为官场俗务所羁绊的人。诗人身居江楼,风凉心静,突发奇想,他邀约朋友也像自己一样,能来江楼得一时之清闲。 E.“望”是这首诗的诗眼。它双关两意,既联系眼前所看到的壮美景物,同时又兼含“希望,盼望”之意,把招客的主题也隐藏其中。 参考答案:BD(选对一项3分,两项5分。B.《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D.“客人是一位为官场俗务所羁绊的人”,说法有误。) 2.这首的颈联精妙传神,试分析其妙处。(5分)

参考答案:(1)颈联采用了比喻的写法,对仗工整,音韵和谐;(1分)(2)将风吹古木的所发出的声响比喻成雨点打在树叶上所发出的声音,将月光照在沙滩上的景象比喻成寒霜落在沙滩上的景象;(2分)(2)“晴天雨”和“夏夜霜”形象生动,富有意趣,此联写尽了江楼夕景的美妙,诗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充溢其中。(2分)

赏析: 这首诗是823年(唐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长庆三年)夏天,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描绘诗人夏夜登楼远眺时见到的景色。“望”字统领全篇,全篇景致紧扣“夕”字,尾联向友人发出邀请应题中“招客”二字。“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为千古名句,逼真传神的描绘了夏夜清凉优美的景致。苏轼点评道:“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诗的前四句描述登楼远眺时见到的景色。“海天东望夕茫茫”点出时间是傍晚。“茫茫”的意思有二,一是说明日暮时分模糊不清,二是形象旷远的样子。联系下文来看,两个意思兼而有之。次句“山势川形阔复长”即是对“茫茫”二字的具体化描绘。杭州浙江,即钱塘江的入海处,有龛、赭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每至涨潮时节,江水由山门涌出,水势凶猛,犹如万马奔腾,是古今中外闻名的胜景。这两句是诗人登楼远眺看到的远景,意境阔大高远。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是近景描写。自中唐以后,东南一带城市经济繁荣,杭州城外,人烟稠密,傍晚时分呈现万家灯火的繁华,加之钱塘江内过往船只众多,灯火闪烁,场面蔚为奇观。这些都是诗人在江楼上俯瞰到的,是紧扣题目中的“望”字所言。    诗的颈联则使人产生凉爽之感。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诗人用“晴天雨”、“ 夏夜霜”加以修饰,更可谓别致、新颖。风吹古木之声音可比雨声,古木落叶状如雨点。虽然实际并无风雨,而身临其境,已然有暑气顿消之感。同样,铺洒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洁晶莹,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凉爽。因此诗人在诗歌的末句自问自答,请他的朋友来江楼消暑。 诗的颔联和颈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又对仗工整、自然,为全诗增添了不少光彩。[2]

名家点评

(北宋)苏轼: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清)乾隆帝《唐宋诗醇》:高瞻远瞩,坐驰可以役万景也。他人有此眼力,无此笔力。

(清)薛雪《一瓢诗话》: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3]

视频

百家讲坛.白居易

江楼夕望招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