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坪林茶業博物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簡介

坪林茶業博物館台灣唯一的茶業博物館,館內展出葉栽種的起源、品種、歷史發展, 及茶葉製造、茗茶的方法等。

坪林區全區面積170.83平方公里, 為新北市之第3大區, 是一個地廣人稀、高山森林環繞的山城, 山明水秀、自然資源豐富, 為大臺北的美麗後花園, 距離都會區僅約30分鐘車程, 為登山、健行、旅遊、露營的好去處。

而文山包種茶的產製和銷售, 為坪林區最重要的經濟資源, 當地居民80%以上為茶農,茶園面積近千公頃, 讓坪林具有獨特茶區特色, 是一個充滿豐富資源與觀光潛力的美麗茶鄉。

於民國86年成立的坪林茶業博物館, 坐落於坪林區北勢溪畔,佔地近3公頃, 是一座閩南安溪風格的四合院建築, 以婉約深遂的江南庭園之美, 結合當代建築語彙, 架構這座雅致沉靜的茶文化殿堂。 博物館內含展示館、體驗館、茶藝教室等空間, 並由館方定期辦理各式茶相關主題特展, 帶領國人認識臺灣茶產業與中、外茶文化, 同時舉辦豐富有趣的教育推廣活動, 重新演繹「茶」在當代的無限可能, 述說一心二葉嫩芽下的無數動人故事, 帶領大家在茶中發現自然與人文的美好, 看見茶鄉中最美的文化風景。 [1]

李春生

李春生,福建廈門人, 同治年間才來到台灣從商,稱他為「台灣茶葉之父」,似乎並不合理。同治以前,北台灣的山區,例如文山、 石碇等堡,早已栽種茶樹數十年以上,李春生並非第一人。對照右側的海報,我想較適切的說法, 應稱李春生為「台灣茶葉外銷之父」。

同治以前,台灣的茶葉,都運往福建內銷。同治元年(1862),淡水開放為通商口岸,從此台灣的茶葉才逐漸轉為直接外銷。 同治四年(1865),英商陶德來台,發現台灣北部適合種茶,次年,自福建安溪引進茶苗,委請淡水附近茶農栽種, 並引進現代商業模式的產銷方式,透過洋行貸款給茶農,然後再向茶農蒐購茶葉。李春生自幼失學,受洗成為基督徒, 受教會教育,因而精通英語,後任職於廈門英商怡記洋行。這時,他受陶德之邀,前來台灣擔任買辦,協助陶德發展茶業商務。 同治六年,陶德將台茶試銷澳門,獲得成功。

同治八年(1869),陶德以「烏龍茶」(OOLONG  TEA)為品牌, 成功為台灣茶打開美國市場。

此後,「台灣製」的茶葉名聲大噪,大批外商及閩南茶商紛紛來台設立茶葉洋行,經營茶葉外銷,開啟了台灣茶業外銷的黃金時代。

李春生後來自立門戶,成為茶商,又跨足他業,成為大稻埕的富商。

虎字碑

虎字碑,很多人都知道草嶺古道的埡口附近有一塊虎字碑,是清代同治六年(1867)台灣鎮總兵劉明燈路過該地時所題, 為國家三級古蹟,坪林虎字碑則默默無名,少有人知,曾經寂寥多時。

坪林的虎字碑,立於同治七年,也是劉明燈所題。這塊古碑原立於北宜公路最高點石牌附近的古道上, 民國五十幾年時(1960s),國軍部隊開闢山區戰備道路時,將這塊古碑遷移至今國防部後備司令部博愛園區保存。 因此長期以來,社會大眾都不知道還有另一塊虎字碑保存於軍方的營區裡。

直到民國94年(2005),台北縣文化局基於坪林虎字碑為重要國家文化資產,乃促請國防部將古碑歸還坪林鄉, 存放茶業博物館展示。同時另複製兩座虎字碑,一放置於國防部後備司令部, 一放置於坪林北宜公路石牌原址。 [2]

視頻

【坪林茶業博物館.茶遊記-茶的超時空壯遊 特展】

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 - 形象宣傳CF

【坪林茶業博物館.2015全新開館】

【 坪林茶業博物館.「任意門-坪林.茶.故事」特展 】給山一首歌的時間


【坪林茶業博物館.曉茶塾.茶樹的一生】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1] 新北市坪林荼業博物館網
  2. [2]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