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古列尔莫·马可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Guglielmo Marconi
古列尔莫·马可尼

古列尔莫·马可尼.jpg.jpg
出生 1874年4月25日
义大利博洛尼亚
逝世 1937年7月20日(1937-07-20)(63岁)
义大利罗马
居住地 义大利英国
国籍 义大利
母校 博洛尼亚大学
知名于 无线电
奖项 诺贝尔物理学奖(1909年)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 电气工程师
机构 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
学术顾问 奥古斯托·里吉

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1874年4月25日-1937年7月20日),意大利工程师,专门从事无线电设备的研制和改进;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马可尼在1895年春季利用电磁波作通信试验,但是向意大利政府请求资助未果。1896年在英国进行了14.4公里的通讯试验成功,并取得专利。1897年起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无线电通信实验,他在伦敦成立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1901年12月12日,马可尼的研究小组,在纽芬兰接收到从英国发送出来的第一个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信号。1924年受封为侯爵,成为贵族。1932年发现高频波。

生平

早期生活

马可尼于1874年4月25日出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1] ,朱塞佩·马可尼(意大利波雷塔泰尔梅贵族)和他的苏格兰妻子安妮·詹姆森(Annie Jameson)的第二个儿子。[2]在他两到六岁时,与他的哥哥阿方索(Alfonso)被带到他母亲位于英格兰贝德福德的小镇上。[3][4] 回到意大利后,他曾在同样出生于博洛尼亚的奥古斯托·里吉位于佛罗里达的实验室接受早期教育,后来来到利沃诺[5]尽管历史学家科拉迪·朱利亚诺(Corradi Giuliano)在他的传记中将他刻画画成一个天才。但根据罗伯特·麦克亨利的描述,马可尼在学校的表现似乎并不突出。[6] [7]后信仰基督教,受洗天主教徒后,他成为了英国圣公会的一员,直到他的妻子玛丽亚·克里斯蒂娜于1927年结婚(尽管这段婚姻后来被废止)。之后,马可尼成为了教会的虔诚信徒。[8]

电报事业

早年,马可尼便对科学尤其是电学感兴趣。在这个时代电学贡献最大的便是海因里希·赫兹,于1887年首先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现在一般称为无线电波,赫兹发现的电磁波引起了马可尼的兴趣。后来他被允许短暂地继承奥古斯托·里吉的研究,博洛尼亚大学的一位物理学教授也曾与马可尼一起进行研究。

早期的实验装置

马可尼开始进行实验,在他的助手米格纳尼(Mignani)的帮助下在他别墅的阁楼上制造了很多设备。他的目标是利用无线电波来打造“无线电报” - 即用电磁波传输而不是电缆。但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创意,在马可尼之前的许多研究者已经探索无线电报技术超过50年,但没有一个已经在技术上和商业上成功。相比前人,马可尼的无线电系统具有以下结构:[9]

  • 一个装有相对简单的振荡器或火花隙发射器的无线电发射机;
  • 电缆或电容面积放置在离地面较适宜的高度;
  • 基于Édouard Branly修改的检波接收器,以增加灵敏度和可靠性;
  • 用电键操作发射器发送短和长脉冲,对应的“·”和“-”(即莫尔斯电码);
  • 另一个装置接收,并将“·”和“-”记录到长条纸卷上。

个人生活

马可尼有个哥哥阿方索,和一个同父异母兄弟,路易吉。并有两任妻子。

墨索里尼掌权意大利政权时期,马可尼曾积极支持法西斯的思想和行动。[10]

纪念

1968年,为纪念马可尼对广播事业的贡献,并且感谢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于1962年协助香港发展超短波广播,香港政府九龙塘广播道其中一条支路——高雅道(Clare Road)命名为马可尼道以作纪念。

另外,其家乡波隆那的国际机场命名为古列尔莫·马可尼国际机场作为纪念。

争议

  • 1893年,尼古拉·特斯拉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首次公开展示了无线电通信。这比马可尼要早。
  • 1895年5月7日,亚历山大·波波夫在彼得堡物理和化学协会物理学部年会上演示了“雷电指示器”-他研制成的一架无线电接收装置。这一天后来被俄罗斯定为“无线电日”。俄罗斯人认为波波夫才是无线电的发明人。

参见

参考文献

  1. Atti della Accademia di scienze, lettere e arti di Palermo: Scienze, Presso l'accademia, 1974, p. 11.
  2. Marconi: the Irish connection, Michael Sexton, Four Courts Press, 2005
  3. Alfonso, not Guglielmo, was a pupil at Bedford School; 'It is not generally known that the Marconi family at one time lived in Bedford, in the house on Bromham Road on the western corner of Ashburnham Road, and that the elder brother of the renowned Marchese Marconi attended this School for four years', The Ousel (June, 1936), p. 78 (Alfonso's obituary)
  4. Bedfordshire Times 23 July, 1937, p. 9 (Guglielmo's obituary)
  5. Guglielmo Marconi and Early System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DF). [15 February 2014]. 
  6. McHenry, Robert (编). Guglielmo Marconi.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93. 
  7. Corradi Giuliano, "Guglielmo Marconi," Guglielmo Marconi. Tracce di un genio nel Tigullio, 2009.
  8. Marconi, Maria Christina, Marconi My Beloved[1]. 2001. p. 19-24.
  9. Marconi delineated his 1895 apparatus in his Nobel Award speech. See: Marconi, "Wireless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Nobel Lecture, 11 December 1909." Nobel Lectures. Physics 1901–1921. Amsterdam: Elsevier Publishing Company, 1967: 196–222. p. 198.
  10. Physicsworld.com, "Guglielmo Marconi: radio star[失效链接]", 2001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