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資山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卓資山站,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卓資縣,[1]郵政編碼012300,建於1923年,是唐包鐵路集包段的一個車站。離北京站575公里,離包頭站257公里。距上行車站姑家堡站5公里,距下行車站福生莊站14公里。該站隸屬呼和浩特鐵路局集寧車務段[2]。辦理客運業務(旅客乘降,行李、包裹託運)和貨運業務(辦理整車、零擔貨物發到),為三等車站,本站及相鄰上下行區間均為電氣化區段。車站距離110國道約1.5公里,距離呼包高速公路(京藏高速公路)約2公里。
車站設施
烏蘭察布市
烏蘭察布市(蒙古语:ᠤᠯᠠᠭᠠᠨᠴᠠᠪᠬᠣᠲᠠ,鲍培转写CAT:可能含有拼写错误的蒙文:Ulaγančab qota,西里尔字母:Улаанцав хо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內蒙古中部。市境北鄰錫林郭勒盟,東界河北省張家口市,南接山西省大同市、朔州市,西臨呼和浩特市、包頭市,西北達蒙古國。陰山山脈大青山橫亘市境中部,北麓為內蒙古高原,稱為「後山地區」,南麓為黃土高原丘陵區,稱為「前山地區」,地勢中部高,南北低。境內河流分屬黃河、永定河、內陸河三大水系。全市總面積5.45萬平方公里,人口211.13萬,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6%,蒙古族約占總人口的3%。市政府駐集寧區。「烏蘭察布」是蒙古語音譯,意為「紅色的山崖」。
歷史
戰國時期屬趙國,秦代於今境設立雲中郡、代郡和雁門郡。西漢時被匈奴占據。北魏時為拓跋鮮卑所據。隋代和唐代為突厥和中原王朝交互占有。宋代以後為契丹、女真、蒙古占有。元代設置集寧路,治今集寧區。明代由蒙古族所據,於今境置土默特萬戶。
清康熙年間,蒙古族四部六旗先後歸附清廷,即四子部落、茂明安部、喀爾喀右翼部、烏喇特部前、中、後三公旗,各部首次會盟於今四子王旗境內,因其地有河名「烏蘭察布」,遂置烏蘭察布盟。康熙十四年(1675年)察哈爾部右翼四旗進入今境東部。
民國三年(1914年),烏蘭察布盟六旗屬綏遠特別行政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烏蘭察布盟屬綏遠省,並將原察哈爾特別行政區管轄的豐鎮、涼城、興和、陶林、集寧5縣劃歸綏遠省。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巴彥塔拉盟成立,今境屬之。
1949年9月19日,解放軍進駐綏遠省。1950年4月1日,成立烏蘭察布盟自治政府,駐烏蘭花鎮,轄四子王旗、達爾罕旗、茂明安旗、烏拉特西公旗、中公旗和東公旗;同年8月11日改設烏蘭察布盟自治區。
- 1952年10月,中公旗與東公旗合併為烏拉特中後聯合旗;達爾罕旗與茂明安旗合併為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 1954年3月5日,撤銷綏遠省,烏蘭察布盟自治區劃歸內蒙古自治區,並復稱烏蘭察布盟,駐固陽縣;撤銷集寧專區,改設平地泉行政區;撤銷正黃旗,改設察哈爾右翼前旗;撤銷鑲藍鑲紅聯合旗、陶林縣,改設察哈爾右翼中旗;撤銷中心旗,改設察哈爾右翼後旗。
- 1956年3月,撤銷平地泉鎮,改設縣級集寧市。
- 1958年3月10日,將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後聯合旗劃歸巴彥淖爾盟;同年4月2日,撤銷平地泉行政區,所轄旗縣市劃歸烏蘭察布盟,盟行政公署由固陽縣遷駐集寧市,轄集寧市、四子王旗、達茂旗、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後旗、土默特旗、薩拉齊縣、豐鎮縣、清水河縣、和林格爾縣、托克托縣、涼城縣、興和縣、卓資縣、武川縣、武東縣、固陽縣,共1市、6旗、11縣;同年5月,薩拉齊縣併入土默特旗,武東縣併入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卓資縣,將固陽縣劃歸包頭市。
- 1960年2月1日,將土默特旗劃歸呼和浩特市。1962年3月31日,原屬河北省的商都縣劃歸烏蘭察布盟1952年11月商都縣由察哈爾省察北專區劃歸河北省張家口專區[3]。
- 1963年2月21日,呼和浩特市的土默特旗、包頭市的固陽縣再次劃入。1966年1月1日,撤銷土默特旗,分設土默特左旗和土默特右旗。1969年11月,錫林郭勒盟的蘇尼特右旗、化德縣、二連浩特市劃入。
- 1971年7月,將土默特右旗、固陽縣劃歸包頭市,將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劃歸呼和浩特市。
- 1980年5月,將蘇尼特右旗、二連浩特市劃歸錫林郭勒盟。
- 1990年11月15日,撤銷豐鎮縣,設立豐鎮市。
- 1995年12月,將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劃歸呼和浩特市。
- 1996年1月,將武川縣劃歸呼和浩特市,將達茂旗劃歸包頭市。
- 2003年12月,撤銷烏蘭察布盟,設立烏蘭察布市;原集寧市改設集寧區。
地理
位置
烏蘭察布屬呼包銀經濟區和京津唐經濟帶的結合部,區位優越。東距首都北京320公里,西接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130公里,南倚煤都大同100公里,北與蒙古國接壤,距中國北方最大的陸路口岸二連浩特300公里,國境線104公里。
烏蘭察布是國務院批准的對外開放城市,是自治區東進西出的 「橋頭堡 」、北開南聯的交匯點,是連接東北、華北、西北三大經濟區的交通樞紐,也是中國通往蒙古國、俄羅斯和東歐的重要國際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