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乾陵“朝圣”记(48)(赵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乾陵“朝圣”记(48)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乾陵“朝圣”记(48)》中国当代作家赵书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乾陵“朝圣”记(48)

继续走着,东西对峙的两座山峰逐渐大起来,山峰上有土阙隔道相望,似女性丰满的双乳,故名为“乳峰”,当地人称其为“奶头山”。越过“奶头山”便算正式进入陵园了。前面又有楼阙站在神道上,一阙在东,一阙在西,两阙敦实清丽,砖块垒成不显浮躁、青石不易画上年岁。两阙前各有一石碑,东为无字碑,则天皇帝而立,高耸威严,上面雕刻九条螭龙精细轻盈,下面虽立时无字无画,功绩难表,但历经各个朝代,平民、显赫,诗人、武将,凡至此者临园感怀留下了心境心迹,因此石碑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具,竟有了天然自然的后世评价。西边为述圣纪碑,歌功颂德了唐高宗的文治武功。听人说,碑上原本5600多字,字字嵌金,远远望去金光闪闪。但由于岁月侵蚀、人为破坏,曾经贵族的金子飞出了帝王阁、落进了百姓家,变成了这般灰头土脸。但尽管这样,这碑依然昂首挺立,胸中有墨水。

楼阙遗迹后面站立着六十一藩臣塑像群,他们来自于唐王朝时期下属的少数民族或邻国,或官员、或使节、或邻国。一众整齐列队、双手前拱、毕恭毕敬,参加着高宗的葬礼。时则天皇帝为了炫扬大唐的国威国势,便将他们的雕像立于陵前。如今,哀乐仪仗走远,藩臣们的脑袋也不知了去向,但砖砾间的尘土、石像身上的斑驳永远记忆印刻着那一段的强盛与澎湃。

走过郭沫若先生题写的“乾陵——唐高宗与则天皇帝合葬之墓”碑与清乾隆毕沅的“唐高宗乾陵”碑,周围的空气一下子闷热起来,毒辣的太阳被乌云拥挤得不知所措。乌云压城雨将至,我们不由地加快了步伐。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请了一位当地的农民讲解员为我们畅谈乾陵的“前世今生”。

讲解员操着一口关中普通话告诉我们乾陵是仿长安城的格局而建,设有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南曰朱雀,西曰白虎,北曰玄武。而今早已化为时间流逝不见。倒是除了主墓外,周围的十七个小型陪葬墓依然健在,讲解员提议我们再去那里走走,大唐的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怀太子十分欢迎我们这些后世去看看祖坟

在一块陡立的石块上我们驻足,背靠梁山主峰,面前的颠簸小路消失在脚下,远处的司马道奔向天际,连接着大唐的光华与而今的祥和秦始皇选择用大量人力物力塑造千军万马为自己守灵,给自己安全感,但那太没有人气了。唐不这样,唐有度量、能包容、喜欢热闹,曾经的守灵人在乾陵尽忠职守,一代代繁衍生息,给陵园添了活力,山下从此又多了一个村庄。也许,正在我们面前侃侃而谈的讲解员的祖先曾经打着灯笼也在这个地方坐下来歇歇脚,继而走向陵园宫门。多么有趣的事情呵,他的魂魄在聆听他后裔所讲的故事,他的烛光永远闪耀无字碑前。

看着山下远处起伏的岭,我思绪万千,无法自己,任由想东想西,甚至有一瞬间,我看到了高宗的遗体被送葬人一步一步送进这座山里,我们坐在高宗、武则天的旁边唏嘘不已。他是那个风度翩翩的少年,她是那个情窦初开的姑娘;他是那个为情眷恋的帝王,她是那个威震八方的女皇,他们有爱情,他们的爱情在脚下的这座山里,他们的爱情又在这座山之外的任何地方。

黑云愈来愈甚,我们告别农民讲解员,赶紧往山下走,唯恐暴雨将至。匆匆走下山路,走过两碑,走过六十一藩臣石像,走过楼阙,走过了述圣纪碑与无字碑,更是走过了一千多年的光阴。

司马道上,暴雨劈头盖脸砸下来,摔在地上如同一锅沸腾的水。周围的游客惊呼地奔跑起来,寻找遮蔽物,我们依旧闲闲地走着,落在身上的雨水清凉,更重要的是,这是来自大唐的雨……

[1]

作者简介

赵书,1972年10月,博山。在生活的渺茫中,想起学生时代的梦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