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阿尔普·阿尔斯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阿尔普·阿尔斯兰

图片来自welt

阿尔普·阿尔斯兰现代土耳其语:Alp Arslan;1029年1月20日-1072年12月15日),本名穆罕默德·本·达伍德·恰格勒穆罕默德·本·贾格里塞尔柱帝国第二任苏丹,首任苏丹图赫里勒·贝格之侄,一族英雄塞尔柱·贝格的曾孙 [1]

阿尔斯兰任内屡次与埃及法蒂玛王朝东罗马帝国交战取胜,使帝国得以扩张版图,代表性战役为1071年在曼齐刻尔特(今土耳其境内)以少胜多击败东罗马帝国远征军,此役奠定大塞尔柱王朝在安纳托利亚的统治。土耳其后人敬佩他的军事才能和非凡武艺,尊称他为“阿尔普·阿尔斯兰”,意为“英勇之”。

在施政上,由于阿尔斯兰自身对行政事务不感兴趣,他将国事悉数交付尼札姆·穆勒克波斯官僚进行管理。

早年经历

青年时的阿尔普·阿尔斯兰随叔叔图赫里勒·贝格苏丹驻扎在帝国西部,协助对抗埃及法蒂玛王朝(绿衣大食)的统治者穆斯坦绥尔;由于教派冲突,逊尼派的塞尔柱帝国与什叶派的法蒂玛哈里发关系恶劣、时有纷争。他的父亲恰格勒·贝格则负责管理帝国东部的呼罗珊地区。

在西部战端稍歇之后,阿尔斯兰回到大呼罗珊,父亲安排他从事管理工作,并为他引荐尼札姆·穆勒克,后者颇受赏识,更在阿尔斯兰即苏丹位时被重用为“维齐尔”(即“宰相”或“首席大臣”),掌管帝国一切行政。

1059年,30岁的阿尔斯兰接替去世的父亲担任呼罗珊总督。

即位与征伐

1063年,苏丹图赫里勒去世,贵族们决定让阿尔斯兰的幼弟苏莱曼·恰格勒继任苏丹。对此不满的阿尔斯兰,与同样觊觎苏丹大位的叔叔库塔尔米什爆发了达姆甘之战。阿尔斯兰一派最终取胜,他将库塔尔米什的儿子们流放到安纳托利亚南边的托鲁斯山区[2]。据在流放中幸存的苏莱曼·库塔尔米什回忆,阿尔斯兰在战后看到叔叔的尸体时难过的落泪。

1064年4月27日,阿尔斯兰即位为大塞尔柱苏丹,靠著尼札姆的辅佐他弭平了塞尔柱统治阶层的派系纠纷,坐拥阿姆河底格里斯河的广大南波斯领土,维持了帝国的稳定与和平。上任当年,阿尔斯兰就觊觎土耳其圣巴西流教堂的大笔财产,自命为土耳其骑兵团长,挥军渡过幼发拉底河,入侵东罗马帝国治下的土耳其地区、卡帕多西亚省的首府开塞利

同年底,他与宰相尼札姆·穆勒克一同进军同属东罗马的亚美尼亚乔治亚省,在25天的围攻后,塞尔柱军攻下亚美尼亚首都阿尼,旋即对市民展开屠杀,当时阿拉伯历史学者西必特·艾本纽·乔西亲眼见证了苏丹军队破城后的惨况:“(赛尔柱)军队屠杀居民,烧杀虏掠,所有幸存者沦为阶下囚,人数至少有5万......听说走到哪都会不小心踩到尸体,街道为之堵塞。我决心进城亲眼看看城中传闻是否为真?然而,当我发现连半条没有尸体的街道都不存在时,不得不承认答案是如此悲惨。”

1066年,阿尔斯兰召集各地领主举办大会,席间宣布他的儿子马利克沙一世为下任苏丹继承人。隔年,塞尔柱帝国占领亚美尼亚全境。

东罗马帝国反击

1068年,东罗马帝国将军罗曼努斯四世强娶先皇遗孀登基。他断然实施军事改革,两度亲征塞尔柱帝国。由于阿尔斯兰不重视小亚细亚地区和连胜带来的骄纵,他放任当地当地驻军任意劫掠,各部族如同一盘散沙。罗曼努斯四世抓住机会将他们分个击破,收复部分失土并夺得了阿勒颇附近的一座城市。同时,塞尔柱帝国已持续一年的对伊康(今科尼亚)攻势也被击退,西方边界一度退至幼发拉底河。由于和埃及法蒂玛王朝的战事仍未歇,在土耳其一系列战事失利后,苏丹决定与东罗马拜占庭方面和谈;1069年两军签下和约,塞尔柱帝国避免了腹背受敌的状况。

1070年东罗马帝国第三度发动远征,此次罗曼努斯并未亲阵。此时阿勒颇的统治者拉希德·马哈茂德为了获取阿尔斯兰的支援,向苏丹宣誓效忠,获得了塞尔柱军队的帮助。东罗马远征军战败、崩溃,指挥官曼努埃尔·科穆宁(已故皇帝伊萨克一世的侄子)亦被俘。

1071年2月,罗曼努斯派遣大使至塞尔柱更新和约,当时阿尔斯兰正在围攻埃德萨城;东罗马大使到达后,他答应续约并立即解除包围,向南移师对抗法蒂玛军。然而,罗曼努斯此次换约乃是希望分散苏丹在北方的注意力,趁塞尔柱人反应之前收复亚美尼亚。

后世影响

由于曼齐刻尔特一役将东罗马帝国赶出安那托利亚半岛,阿尔斯兰常被视作土耳其人独立的象征,广受安那托利亚主义(Anatolianism,即土耳其国家主义)者尊崇。

在2002-2008年的土库曼斯坦历法改革期间,一度以阿尔普·阿尔斯兰之名命名八月份。

参考文献

  1. Gibbon, Edward(爱德华·吉朋). 罗马帝国衰亡史. 席代岳译. 台湾: 联经出版公司. 2004. ISBN 957-08-2771-8. 
  2. Claude Cahen, Pre-Ottoman Turkey: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ulture and history c. 1071-1330, trans. J. Jones-Williams (New York: Taplinger, 1968), pp. 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