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馮玉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一路奔跑吧涛讨论 | 贡献2019年11月11日 (一) 09:51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冯玉祥
出生 1882年11月6日
国籍 中国
别名 冯基善、冯焕章,绰号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
职业 军人
知名作品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我的生活》

冯玉祥

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焕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县 [1] (今安徽巢湖市),生于直隶青县(今属河北沧州市),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有“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之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滦州起义。1921年7月后任陕西督军。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并将所部改称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

1926年在直奉联军进攻下通电辞职。1926年3月赴苏联考察,同年5月加入中国国民党。9月17日在绥远五原誓师,率领西北军出潼关参加北伐战争。1930年3月与阎锡山组成讨蒋联军,中原大战失败后隐居山西汾阳峪,后隐居泰山

1933年5月,在察哈尔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1935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1948年1月1日被选为民革常务委员和政治委员会主席。 [2] 1948年7月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筹备工作,9月1日因轮船失火遇难。 冯玉祥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系国民政府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银质自由勋章、国民政府首批抗战胜利勋章三大抗战勋章获得者。

本 名 冯玉祥 别 称 冯基善、冯焕章,绰号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 字 号 字焕章 所处时代 中华民国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直隶青县兴济镇北街 [3] 出生时间 1882年11月6日 去世时间 1948年9月1日 主要作品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我的生活》
主要成就 五原誓师,参加北伐战争;组成讨蒋联军;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军 衔 北洋陆军上将、国军陆军一级上将 宗教信仰 基督教 原 籍 安徽省巢县西北乡竹柯村 [4] 政 党 中国国民党

人物生平

参加革命

光绪八年(1882年)11月6日,冯玉祥出生于直隶青县兴济镇北街(现为沧县兴济镇),后寄籍河北保定。 原籍安徽巢湖,自幼在直隶保定长大。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冯玉祥刚满15岁,正式入保定五营当兵。

他在父亲冯有茂的指点和管教下,开始“向读书和修养方面努力”。不久,冯有茂因病被裁。冯玉祥为了挣钱养家,愈发刻苦操练、学习,开始阅读《操法》、《阵法》等兵书。他看到淮军暮气沉沉,便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2月20日离开淮军,改投袁世凯的武卫右军第三营左队右哨六棚。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4月,冯玉祥升为四棚正目。12月中旬,又被提升为第二营右哨哨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武卫右军改为第六镇,冯玉祥任司务长,随后又升为本连排长,深得协统陆建章和标统王化东的器重。不久,冯玉祥成为陆建章的内侄女婿,得到了陆的提拔和帮助。宣统二年(1910年),冯玉祥被任命为陆军第20镇(师)第80标第三营管带(营长)。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冯玉祥参与发动滦州起义,失败后被革职法办,递解河北保定。 第79标官兵起义后,于民国元年(1912年)1月3日成立了北方革命军政府,冯玉祥为总参谋长,王金铭为大都督,正式宣布独立。不久,起义军因张建功叛变,损失严重,王金铭、施从云遭通永镇总兵王怀庆伏兵杀害。冯玉祥得陆建章搭救,幸免于死。 袁世凯编练备补军时,陆建章任左路备补军统领,任命冯玉祥为前营营长。

民国二年(1913年)8月,左路备补军改编为“京卫军”,冯玉祥升任第一团团长。 民国三年(1914年)7月,冯玉祥任陆军第7师第14旅旅长,率部在河南、陕西一带参加镇压白朗起义军。9月任陆军第16混成旅旅长。

民国四年(1915年)奉令率部入川与护国军作战,暗中与蔡锷联络,于次年3月议和停战。民国六年(1917年)4月被免去第16混成旅旅长职。7月率旧部参加讨伐张勋辫子军有功,复任第16混成旅旅长。11月,孙中山举起护法大旗,段祺瑞派冯玉祥所部第16混成旅开往福建,与孙中山麾下的护法军作战。冯玉祥深明大义,公开通电全国,主张罢兵息争,南北议和。[4]

民国七年(1918年)3月下旬,冯玉祥率部离开武穴,进驻湘西,平定了湘西曾尚武流寇。6月底,冯玉祥率部进驻湖南常德,被撤销免职处分,11月任湘西镇守使。冯曾于1913年在北京时开始信仰基督教,因此在常德期间,在军中设教堂,请牧师向全体官兵宣讲教义,并为100多名官兵施行洗礼。

率师入陕

民国九年(1920年)6月,直皖战争爆发,驻守沅陵以西的皖系田应诏部及湘军赵恒惕部直逼属于直系的冯部,冯玉祥被迫北撤,移驻河南信阳。直皖战争中直系打败了皖系,皖系的陕西督军陈树藩被撤职,直系的第二十师师长阎相文任陕督。[5]

民国十年(1921年),冯玉祥率部入陕,8月任陆军第11师师长,从属直系军阀,率其部队入陕西,进攻汉中,陈树藩见难以应战,逃往上海。此时,靖国军内部发生矛盾。冯玉祥借机收编靖国军,于右任、杨虎城一再反对亦未能奏效。 在陕西督军阎相文自杀之后,接任陕西督军,并以此地为地盘扩充,受到苏联大力支持壮大,其军队因此被称为“西北军”。民国十年(1921年)10月10日晋加陆军上将衔。进驻陕西是冯部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冯平生第一次取得了一块大地盘。他统一军政,收编了胡景翼等杂牌军,加紧整顿和训练军队;同时为地方选贤任能,筑路办厂,在省政上颇多建树。

民国十一年(1922年)夏,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段祺瑞和孙中山联盟对抗直系曹锟吴佩孚)中,冯玉祥率部出陕援直,击败河南督军赵倜部,民国十一年(1922年)5月调任河南督军。因受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排挤,10月被派为陆军检阅使,率所部驻防北京南苑,抓紧练兵。12月31日授予陆军上将。[6]

民国十二年(1923年),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控制北洋政府后,冯玉祥在孙中山推动下,决心寻机推倒曹、吴军阀统治。民国十二年(1923年)任河南省政府主席; 5月兼任西北边防督办。民国十二年(1923年)11月14日授将军府上将军头衔。

北京政变

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孙中山张作霖卢永祥组成反直三角同盟。孙中山方面的国民党人士徐谦钮永键王法勤丁惟汾李石曾等,时常与冯玉祥联系,劝冯玉祥联合奉、皖,推翻直系军阀。冯玉祥积极训练部队以加强军事力量,并争取同盟者,与北方将领孙岳胡景翼等秘密联盟,决心倒戈。9月18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任命冯玉祥为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在古北口与奉方代表达成协议:约定事成后,请孙中山北来,奉军不得入关。冯军与奉军在热河停战。

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冯玉祥趁直、奉两军在石门寨、山海关等地激战,接受张学良50万银元的贿赂,10月19日,冯玉祥召集部下举行秘密会议,宣布倒戈计划,改部队名称为国民军。20日清晨,冯军部将鹿钟麟指挥部队控制了北京全城。曹锟被监视在中南海延庆搂内,旋即清废帝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此次事件被称为北京政变。并电请孙文北上。导致山海关一路的吴佩孚失败,任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但迫于形势,又同反直系的军阀张作霖段祺瑞妥协,组成以段为临时执政的北洋政府。

民国十三年(1924年)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开始进行国民革命。冯玉祥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积极参与和支持国民革命。

西北军中

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冯玉祥受到段祺瑞、张作霖的排挤。段祺瑞任命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并要他将部队整编为6个师,人数在15万左右,取消国民军番号,称为“中华民国西北边防军”,简称“西北军”。3月,冯玉祥赴张家口就职。到西北之前,冯玉祥经徐谦介绍认识了李大钊,并与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会晤,苏联军事顾问开始进入西北军。 经刘伯坚倡导,在苏联顾问影响下,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春末夏初,冯玉祥做出了向苏联派遣一批年轻的军官留学的决定。在严格的挑选和考试,在军官教导团300多名学员中,录取5人。冯玉祥又从各个部队亲自主持考试挑选出48名学员,其中24名派往苏联 ,另外24名派往日本

民国十四年(1925年)5月,五卅惨案发生,冯玉祥联合西北军各将领致电段祺瑞,要执政府“严重对外,不必顾虑”,表示“为国赴难,愿效前驱”。他几次召开张家口各校学生、各界民众反帝示威大会,亲自带头高唱《国耻歌》。6月13日,冯玉祥令所部一律臂缠黑纱,为上海烈士致哀,并号召西北军官佐捐款援助五卅罢工工人,冯玉祥个人捐大洋1万元。他主张以武力反击帝国主义的屠杀政策。年底,北方形成了直系、奉系、直鲁联军联合进攻西北军的形势。

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冯玉祥在奉、直军联合进攻下被迫通电下野,旋赴苏联考察。8月中旬回国,迅即被广州国民政府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

响应北伐

民国十五年(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不久,国民军在南口败退。危难之时,李大钊先后三次电请冯玉祥回国,希望他收拾残局,整理旧部,配合南方的国民军北伐。冯玉祥慨然接受李大钊的建议,提出:“进军西北,解围西安,出兵潼关,策应北伐”的战略方针。

民国十五年(1926年)9月初,冯玉祥到达绥远五原。国民军的流散部队,听说冯玉祥回国,纷纷携枪归队。冯玉祥在同于右任邓宝珊等人商量过之后,决定成立国民军联军。同年9月17日,国民军在五原(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下辖县)举行了誓师授旗典礼,冯玉祥宣布成立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并就任联军总司令。参加典礼大会的有官兵万余人。誓师会上还举行了易旗仪式,将五色旗更换为青天白日旗。冯玉祥当场宣布:为表明国民军忠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决心出师北伐,国民军全体将士加入中国国民党;并郑重地向全国发出誓师宣言。会后,冯玉祥、于右任扛着红旗,率领全体官兵在五原街上游行。誓师大会后成立了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鹿钟麟任总参谋长,刘伯坚任政治部副部长,聘请苏联顾问乌斯曼诺夫为政治军事顾问。随即率部参加北伐战争,出师甘、陕,11月解西安之围。

五原誓师,冯玉祥在中国的大西北举起了武装讨逆的火炬,对于刚从广东开始的北伐战争,是一个有力的支持与配合。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26日,冯玉祥返抵西安。冯玉祥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在陕甘等地颁布治理条例,改革地方行政机构,扶助工农运动。不久,宁汉对立形成,冯玉祥极为忧虑。武汉国民政府于4月18日决定举行第二期北伐,冯玉祥决定向东进军与武汉北伐军会师中原。他发布讨奉檄文,对鄂、豫、察、绥等地三路出师,自兼中路军总司令。4月,冯玉祥所部被武汉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任总司令,旋率部东出潼关,鏖战中原,与北伐军唐生智部会师郑州。民国十六年(1927年)11月再次击败直鲁联军、取得第二次兰封战役胜利。

民国十七年(1928年),冯玉祥率部参加第二期北伐。10月去南京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部长,次年辞职北上,被南京政府明令通缉。

中原大战

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25日,冯抵太原之后,被阎锡山软禁起来。8月1日,编遣会议在南京重开,阎因对中央编遣会议不满,遂联冯反蒋。冯决定发动反蒋战争。10月10日,冯部将领宋哲元刘郁芬孙良诚等27人通电反蒋,拥戴阎锡山、冯玉祥为总、副司令。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一面对冯用兵,一面拉拢阎锡山。26日,阎锡山突然声明主张以政治手段解决时局,劝冯令西北军各部停战,并将“国民军”的军事秘密向蒋报告。28日,蒋亲赴汉口督师,并任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

12月1日,冯军反蒋战争失败。冯对阎的背约痛心疾首,密召鹿钟麟到建安村(冯被软禁之处),命鹿到潼关主持军事并佯装与蒋方往来,造成欲与蒋联合之假象。另外,蒋打败桂系和冯玉祥后,即腾出力量对付阎,先接收了天津海关和长芦盐运使署等税收机关,拒绝支付阎的平津卫戍司令部所辖军政费用。这时,阎一则深怕蒋、冯联合,二则受蒋钳制日重,因此坚定了反蒋的决心。 1930年3月14日,阎亲自送冯返回潼关。冯抵潼关的当天,即号召二、三、四集团军将领57人,发表请蒋下野的寒电。1930年4月1日,阎锡山在太原就任中华民国军总司令,冯玉祥在潼关、李宗仁在桂林就任副总司令,蒋、冯、阎、桂大战随即爆发。

大战开始后,冯军在陇海路、平汉路连连取胜,8月初,冯组织了大规模的八月攻势,以徐州为目标,兵分7路猛进,蒋军岌岌可危。此时,蒋军从晋军手中夺回济南,晋军退回山西。冯军发动的八月攻势因晋军未予有力配合而未能奏效。阎锡山为了保存实力,密令陇海线晋军全部退回到黄河以北,使冯军陷入孤军作战局面。9月28日,张学良发出吁请罢兵的巧电,派兵进入平津及河北省。这时冯的部下庞炳勋、刘春荣、石友三等被蒋收买。10月初,蒋军直攻开封、郑州。11月4日,阎、冯在太原通电下野。西北军全部瓦解。冯从此失去了与蒋对抗的实力。但这也成为他转向民主派的起点。战败后,隐居汾阳城郊峪道河的冯玉祥埋头读书,阅读了社会、政治、历史及文艺等方面的书籍。此时,冯与中国共产党加强联络。

民国二十年(1931年)7月,冯策动石友三反张学良,被东北军打败。同年下半年冯策动甘肃旧部反蒋,被蒋军打败。中原大战后,冯军土崩瓦解,冯玉祥失去对军队的控制。虽然还有不少旧部掌握军队,但都各自为政。丧失军队和地盘的冯玉祥迫切想东山再起,为此,他四处联络反蒋力量。而尽快与中共恢复关系是其东山再起的重要一环。[7]

奔走抗日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5月,冯玉祥与旧部方振武、吉鸿昌等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一举收复多伦等四县,但最终归于失败。此后他隐居泰山读书,并邀请了一些共产党人和左派民主人士讲学,共同分析世界形势,评论国内政局,同时,加强与各地抗日爱国力量的联系。他在住室墙壁上题有一副对联:“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用以自勉。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李济深等联合第19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冯玉祥派代表前往参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1月,他同宋庆龄、何香凝等13人,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主张。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12月以蒋答应实行抗日为条件,在南京出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当选中常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