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8月11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8月11日) |
黃興(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原名軫,字廑午,改名興,字克強,署名競武、慶午,革命時期曾用化名李有慶、張守正、岡本、今村長藏;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高塘鄉(今長沙縣黃興鎮涼塘)人。辛亥革命元勛,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之一;辛亥革命時期,黃興與孫中山常被以「孫黃」並稱。黃興於1916年10月31日在上海去世,1917年4月15日國葬於長沙嶽麓山雲麓峰下小月亮坪。著作有《黃克強先生全集》、《黃興集》、《黃興未刊電稿》及《黃克強先生書翰墨績》刊行。
早期生涯
- 1874年10月25日,黃興在長沙郊區的一個地主家庭誕生。父親黃筱村是個秀才。年幼受到湖南的明末大儒王夫之的思想影響很深。
- 1894年,黃興中了秀才,時年19歲。
- 1898年,黃興由長沙湘水校經堂新生,被保送到武昌兩湖書院。
- 1902年春,被湖廣總督張之洞選派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科學習,光緒二十九年(1904年),為抗議沙皇俄國侵占中國東北,在日本與同學二百餘人組織拒俄義勇隊。
反清鬥爭
華興會時期
- 1903年,黃興從日本回國,在長沙明德學堂創辦了「東文講習所」的日語學校,並翻印了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等大量革命人士的書籍。後變賣長沙的祖屋和農田籌集革命資金。
- 1903年11月4日,他以三十壽辰(虛歲)為由,邀集章士釗、宋教仁等十二人集會,以興辦礦業為名成立華興公司。
- 1904年2月15日,華興會在長沙龍璋的西園寓所正式成立,他被公推為會長,以「驅逐韃虜,復興中華」為口號。
- 隨後約半年時間,華興會大力發展會員,並在外地成立分會,同時聯絡其他組織,議定於農曆十月十日慈禧太后 70歲生日大宴在長沙起義。
- 1904年10月24日,由於風聲走漏,清朝官府派兵查封了華興會,起義未發動即失敗。黃興從長沙轉移到上海,再逃往日本。
- 1905年黃興再次回國策划起義,再次失敗後又回到日本。
中國同盟會時期
- 1905年7月,他在日本結識剛到日本的孫中山,並力主孫中山籌組中國同盟會。
- 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正式成立。黃興任同盟會庶務,成為同盟會中僅次於孫中山的領袖,之後主要發展革命分子、組織武裝起義。
-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夏,到越南河內,與孫中山一起策劃在南方起義。
- 1907年9月先後發動並指揮了欽州、防州起義。
- 1907年12月發動鎮南關起義。
- 1908年3月由安南再次進入廣西,率領200餘人在欽州、廉州、上思起義,與2萬清軍周旋月余,並激戰數十回,大破清軍。後彈盡糧絕,退回河內。
雲南河口起義,都遭失敗。
- 宣統元年(1909年)秋受孫中山之託,在香港成立同盟會南方支部,策劃於次年春在廣州新軍中發動起義,起義再次失敗。
- 1910年11月3日,與孫中山等在南洋檳榔嶼(馬來西亞)集會,決定在廣州再舉行起義,與清軍決一死戰。
- 宣統三年三月(1911年4月23日),黃興在廣州發動黃花崗起義。他率敢死隊百餘人,攻入兩廣總督衙門,發現總督張鳴歧已逃跑。此次起義多人犧牲,事後收鹼殉難者遺體,有72具,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黃興指揮隊伍殺敵,戰至最終只剩他一人。右手負傷,斷兩指,逃到廣州的河南女同志徐宗漢家,由她護送至香港就醫。
-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黃興在10月28日由上海到達漢口,任中華民國軍政府戰時總司令,指揮民軍同清軍的戰鬥。在漢口、漢陽苦戰20餘日後,民軍退至武昌;此時黃興認為應轉攻南京,遭當地革命黨人反對,乃辭職去上海。
民國時期
-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黃興任陸軍總長。袁世凱竊取政權後,臨時政府北遷,黃興任南京留守,主持整編南方各軍。後因沒有經費,軍隊譁變,乃取消留守,退居上海。1912年8月,同盟會等組織改組為國民黨,黃興任理事。
- 1913年3月,袁世凱派人暗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 7月,孫中山興師討袁,二次革命爆發。7月14日,黃興由上海至南京,次日強迫江蘇都督程德全宣布獨立,並被推為江蘇討袁軍總司令。
- 1913年9月,南京被北洋軍攻陷。不久討袁運動失敗,黃興再次逃往日本。
- 1914年6月,因與孫中山意見不合,於7月乘船離開日本赴美國考察,宣傳反袁思想。
- 1915年12月15日,袁世凱稱帝,黃興曾為蔡鍔率領的雲南討袁護國軍籌措軍餉。
- 1916年6月,袁世凱憂憤而死。7月黃興經日本返回上海。
- 1916年10月31日由於黃興長期為革命事業而奔波奮鬥,積勞成疾,最終因食道/胃靜脈屈張破裂出血(肝門靜脈高壓所致,為肝硬化常見之併發症;根據其死前多次大量吐血以及肝腫大所推測)在上海去世,時年42歲。
- 1917年4月15日國葬長沙嶽麓山。
黃興與孫中山
孫中山與黃興為建立中華民國的兩位最高元勛,常常以「孫黃」並稱。清末的重要革命團體和革命活動,多為兩人所策劃組織。1905年,孫中山所建立的興中會與黃興所建立的華興會等團體,在日本東京合併成立了中國同盟會。
1906年,在討論中華民國國旗時,孫中山主張青天白日旗,而黃興則認為旗的形式不美,並認為與日本太陽旗相近,有日本並華之嫌。雙方爭執不下,章太炎、劉揆一則從中調解,暫時擱置議案。孫中山最終把旗更改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1907年,光復會的章太炎、陶成章等人以潮州起義失敗為由,要求罷免孫中山的總理職務,另舉黃興擔任。黃興表示推辭。最終光復會退出中國同盟會。
兩人在1914年時針對討袁的方式時產生分歧,孫中山認為應該武裝反抗,而黃興認為應該尋求司法,走和平路線。最後黃興並沒有加入孫中山在當年7月所成立的中華革命黨,而離開日本前往美國。在舊金山時他接到一些擁護者的來信,希望他另行組黨。黃興回曰:「領袖惟有孫中山,其他不知也!」 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時他回到中國並且在江蘇起義。
1916年10月31日,黃興積勞成疾而逝世。孫中山聞訊後悲痛欲絕,第二天即發函海內外哀告黃興逝世的消息。過去訃告多由死者親屬發布,而黃興逝世的訃告則由孫中山單獨署名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