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赛山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赛山梅赛山梅,学名Styrax confusus,又名白扣子油炸果猛骨子乌蚊子白山龙,安息香科安息香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原产于我国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区。株高2-8米,叶革质,椭圆形,脉明显。总状花序,有花3-8朵,花白色。果实近球形,直径8-15毫米。

中文名/学 名:赛山梅/Styrax confusus Hemsl

/:植物界/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柿目

/:安息香科/安息香属

赛山梅原图链接图片来源百度网
赛山梅[1]图片来源百度网

形态特征

小乔木,高2-8米,胸径达12厘米;树皮灰褐色,平滑,嫩枝扁圆柱形,密被黄褐色星状短柔毛,成长后脱落,圆柱形,紫红色。叶革质或近革质,椭圆形、长圆状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4-14厘米,宽2.5-7厘米,顶端急尖或钝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细锯齿;初时两面均疏被星状短柔毛,以后脱落,仅叶脉上有毛,侧脉每边5-7条,第三级小脉网状,两面均明显隆起;叶柄长1-3毫米,上面有深槽,密被黄褐色星状柔毛。


总状花序顶生,有花3-8朵,下部常有2-3花聚生叶腋,长4-10厘米;花序梗、花梗和小苞片均密被灰黄色星状柔毛;花白色,有香味,长1.3-2.2厘米;花梗长1-1.5厘米;小苞片线形,生于花梗近基部,长3-5毫米,早落;花萼杯状,高5-8毫米,宽5-6毫米,密被黄色或灰黄色星状绒毛和星状长柔毛,顶端有5齿;萼齿三角形;花冠裂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2厘米,宽3-4毫米,外面密被白色星状短绒毛,内面除近顶端被短柔毛外无毛,边缘稍内褶或有时重叠覆盖,花蕾时作镊合状排列或稍呈内向覆瓦状排列;花冠管长3-4毫米,无毛;花丝扁平,长8-10毫米,下部联合成管,上部分离,分离部分的下部扩大并密被白色长柔毛,其余无毛,花药长圆形,长约7毫米,药隔被星状柔毛。果实近球形或倒卵形,直径8-15毫米,外面密被灰黄色星状绒毛和星状长柔毛,果皮厚1-2毫米,常具皱纹;种子倒卵形,褐色,平滑或具深皱纹。花期4-6月,果期9-11月。

主要变种

小叶赛山梅(Styrax confusus Hemsl. var.microphyllus Perk.)与赛山梅不同点在于叶狭长圆形或倒卵形,两面近无毛;花长1.5厘米,花萼长3毫米。花期9-10月。分布于中国湖北宜昌。


华丽赛山梅(Styrax confususHemsl. var.superbus(Chun) S. M. Hwang)与赛山梅不同点在于叶缘明显具锯齿,花长达22厘米;花萼杯状,长过于宽,高8-10毫米,宽5-6毫米,顶端明显具锯齿。花期5月。分布于中国广东(乳源),生长在山谷林中。[1]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区。生长在海拔100-1700米的丘陵、山地疏林中,以气候温暖、土壤湿润的山坡上生长最好。


繁殖方法

赛山梅传统的繁殖方式为种子繁殖,其繁殖周期过长,增殖系数较低,且受季节限制,种子发芽率低。可采用组培繁殖


繁殖的材料:为赛山梅的无菌试管苗,来自浙江农林大学智能实验楼培养室,赛山梅种子来自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方法:


初代培养:选用MS为赛山梅增殖培养的基本培养基,添加BA浓度为0.3毫克/升,选取长势良好带有2-5个芽的茎段为试验材料。4周后,选取生长良好、健壮的植株进行。


芽增殖培养:选用MS为赛山梅芽增殖培养的基本培养基MS+1毫克/升BA。pH为5.7。选取长度2厘米左右,带有一个顶芽且长势一致的茎段,接种于增殖培养基中,其最高增殖系数为4。


生根培养:选用1/2MS为赛山梅生根培养的基本培养基,添加0.3毫克/升浓度的吲哚乙酸和1毫克/升浓度的NAA培养基中添加30克/升蔗糖以及3克/升固化剂,pH为5.7。选取芽长大于1厘米和长势一致的带芽茎段接种于生根培养基中,生根率为40%,根系较长且健壮。


试管苗移栽:选取高4-5厘米,根系长且粗壮的试管苗于强光下(20000勒克斯)炼苗1周。1周后取出试管苗,在40℃左右温水中洗净残余的培养基后,移栽到混合基质泥炭:蛭石:珍珠岩=1:1:1中,成活率为58%。 [2]


主要价值

工业:赛山梅的种子油供制润滑油肥皂油墨等。[3]


药用:{{#iDisplay:e0395lh9wup | 560 | 全株可入药,有多种医疗功效[4]

视频

参考文献

  1. [中国植物志编委.中国植物志,第60(2)卷[M].科学出版社.1987:113]
  2. | .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3. | .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4. [芦治国, 殷云龙.江苏乡土安息香科观赏树木资源引种保育及开发利用[J]. 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24期 :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