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印花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藍印花布指在白色布料上用靛藍染出藍白相間圖案的中國傳統紡織工藝品。 與三大傳統染纈技藝(絞纈、夾纈、蠟纈)相比,藍印花布技藝的特點在於使用獨特的紙板刮漿防染技術[1]。
起源
據明正德年間的蘇州方志記載,嘉定縣城和安亭鎮出產一種藥斑布,初創於南宋嘉泰年間,具體工藝是在布料上塗抹化學品,然後染成藍色,等曬乾後再去掉化學品,就會顯露出樓台、人物、花鳥等圖案。
藍印花布的產生,離不開藍草種植、靛藍製作和印染工業的發展,同時也受到絞纈、夾纈、蠟纈等印染技藝的影響,此外還與其他歷史事件有關。宋代禁止民間使用夾纈,導致夾纈工藝衰落。油紙傘行業興起,為藍印花布技藝帶來了關鍵的原料——桐油紙,使得鏤花紙版代替了鏤花木板,大大降低了製版的成本,也豐富了製版的種類。刮漿防染,相比夾纈,要高效得多。棉紡織業興起,使得民間對印染加工產生了極大的需求。
概述
廣義的藍印花布:包括扎染、蠟染、夾染和灰染。傳統的扎染、蠟染、夾染和灰染大多以藍靛為染料,雖然防染的方法不同,但成品都是藍白相間的花布,所以可以統稱為藍印花布。其共同點是材料為布(或手織布),染料為植物藍靛,製作過程為手工操作。
狹義的藍印花布:人們長期以來習慣於把以植物藍草為染料,用黃豆粉和石灰粉為染漿,刻紙為版,濾漿漏印的灰染藍白花布稱為藍印花布。
工藝操作
具體操作:從蓼藍草中提取藍作染料(靛藍),把鏤空花版鋪在白布上,用刮漿板把防染漿劑刮入花紋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干後放入染缸,布下缸20分鐘後取出氧化、透風30分鐘,一般經過6至8次反覆染色,使其達到所需顏色。再將其拿出在空氣中氧化,晾乾後刮去防染漿粉,即顯現出藍白花紋。因為是全手工印染,干後的漿不免會有裂紋,形成了手工藍印花布特有的魅力----冰裂紋,而現在的機印花布或沒有採用傳統的技藝的藍印花布則藍白分明,毫無手工的痕跡,因此對傳統技藝的保護迫在眉睫! 藍印花布的圖案吉祥喜慶、為近世三百年來平民百姓所喜聞樂見。
工藝分類
藍印花布一般可分為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兩種形式[2]。藍底白花布只需用一塊花版印花,構成紋樣的斑點互不連接,例如:梅、蘭、竹、菊。白底藍花布的製作方法,常用兩塊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蓋版」。蓋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連接點和需留白地之處遮蓋起來,更清楚地襯托出藍色花紋。另一種印製白地藍花的方法,是以一塊單獨的印花版襯以網狀物,花版的紋樣無需每處連接,刻好後用膠和漆將花版粘牢在大面積的網狀物襯底上,然後再刮印漿料。有的藍印花布還是雙面的,這就需要在正面刮漿干透後,利用拷貝桌在反面對準正面紋樣再刮漿一次,這樣染後就可得到雙面的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是一種曾廣泛流行於江南民間的古老手工印花織物。她那樸拙幽雅的文化韻味,在我國民間藝術中堪稱獨樹一幟,千載之下散發着東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歷史演變
藍印花布源於秦漢,興盛於商業發達的唐宋時期,《古今圖書集成》卷中記載:「藥斑布——以布抹灰藥而染青,候干,去灰藥,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詩詞各色,充衾幔之用。」
在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清之際,藥斑布已普遍流行於民間,所以《古今圖書集成》物產考曰:「藥斑布俗名澆花布,今所在皆有之。」《光緒通州志》記載:「種藍成畦,五月刈曰頭藍,七月刈曰二藍,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攪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現代所見藍印花布的樣式,多數為明清一代的作品。這些以藍印花布製成的蚊帳、被面、包袱、頭巾、門帘等生活用品,樸素大方、色調清新明快,圖案淳樸典麗,曾深受歡迎。因此,染坊業一度成為地方上的顯業。史載宋元之際桐鄉藍印花布極為繁榮,形成了:織機遍地,染坊連街、河上布船如織的壯觀景象,其中,石門(古稱玉溪)的「豐同裕」、「泰森」等染坊店一時成為行業中的翹楚。所制「瑞鶴鳴祥」、「歲寒三友」「梅開五富」、「榴開百子」等久負盛名。
視頻
藍印花布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有溫度,有故事的藍印花布 ,搜狐,2018-01-26
- ↑ 望江南:藍印花布 ,搜狐,201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