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熊口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熊口鎮位於湖北省潛江市中部,東北距潛江市城區16公里,鎮中心地理坐標為東徑112°46′,北緯30°18′。該鎮依南北向的東乾渠而建,與熊口農場隔河相望,南臨襄岳公路,東距東荊河約4公里,北離318國道14公里,鎮域101.78平方千米(2017年)。共轄24個行政村,兩個街道居委會,其中城鎮規劃控制面積12.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6平方公里,總人口46179人(2017年)[1]

2018年9月,熊口鎮入選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

地理位置

熊口鎮位於潛江市中部,東北距潛江市城區16公里,鎮中心地理坐標為東徑112°46′,北緯30°18′。

歷史沿革

明朝以前,熊口鎮以南均屬沼澤地區,大小湖泊星落棋布,唯熊口鎮向北有方圓幾百畝陸地,經水路登陸僅這裡有一港口,民間稱為「湖口」。湖口住一熊姓漁民,並開有一小店,供上湖口的人歇息。時間一長,百姓及過往的人們都習慣地稱這個湖口叫熊家口,後改為熊口,為現熊口鎮的雛形。

明朝中期始,熊口逐漸成為沔陽、潛江等地通往沙市、江陵的必經水道,過往商賈、遊人每天有千人之多,停船多達數十隻。到明末,這裡已有住戶數十家,逐步形成了地域集貿中心。

清朝末年,這裡發展形成三條主幹大街,即熊口街(紅軍街)、步行街、河街,占地面積約13萬多平方米。集鎮上有碼頭、雜貨、花行、雜糧行、當鋪、榨坊、染坊、鐵匠鋪、蔑貨、木條行、藥鋪、私塾學堂、戲樓等工商企業和文化設施。從而發展成為當地經濟、文化中心及水陸交通樞紐。

民國時期,由於這裡地域要道咽喉,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戰事頻繁。因此,集鎮規模發展緩慢。

1930年2月中旬,由孫一中任軍長,周逸群兼政委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全殲龍灣、熊口之敵,進駐熊口,軍部設在熊口街王松和藥店。政委周逸群召開群眾大會,宣布了鄂西特委頒布的「對當鋪實行二十洋以下的無本取當,二十洋以上的無利取當」的政令,取消一切苛捐雜稅,開展減租減息運動,沒收地主豪紳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2月底,又集中兵力,分三路攻占潛江縣城,接着攻克漁洋鎮、新溝咀等地。至此,江陵、石首、潛江、沔陽的割據大體上聯成了一片,擴大了革命根據地。

1930年7月,賀龍率紅二軍團在攻占潛江、天門等地後,進駐熊口,軍團部設在熊口街胡夫先家,並在此建立了潛江縣蘇維埃政府,組織革命武裝,擴大紅軍,建立赤色游擊隊,配合紅軍作戰。形成了一股強大的革命洪流,為創建湘鄂西蘇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31年秋,國民黨對蘇區發動了第三次大「圍剿」,掘堤灌水,水攻蘇區,造成監利、沔陽、潛江、江陵90%蘇區被淹,災民近百萬,賀老總率領紅三軍到熊口,軍部設在原紅二軍團部屋內,指揮生產救災,並親自率領紅九師25、26兩個團和監利、江陵、沔陽、潛江四縣民工,在20天內,築起了田關堤。在東荊河段,以數月的時間,完成了二百多里堤防工程?「紅軍堤」的修築工程任務,掃除了水患。在築堤期間,還粉碎了敵人的八次襲擊。

1932年6月蔣介石調集了55萬大軍向豫皖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賀老總率領部隊又一次進駐熊口,仍住在原紅二軍團部,指揮紅三軍主力從黑流注過河攻占潛江城,隨後全殲范紹增的率部。這次勝利,不僅削弱了圍剿軍的兩翼,也制止了江北敵軍的攻擊,不僅保住了荊南、江陵、潛江蘇區,而且使荊門、當陽一帶的黨組織擴大了部分新區。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1947—1948年潛江縣政府設在熊口鎮;1949年,縣政府方遷往園林鎮,熊口鎮則設區政府;1958年被縣政府確定為縣轄鎮。

傳統建築特點

熊口鎮的傳統建築,大部分建造於清代中晚期,其建築保留了清代長江中遊民宅的典型特點。建築以木構為主,磚、石為輔,設有封火牆,靠門面部位的牆頭上還有龍爪牆垛。從布局上講,有四合院和連體四合院等。四合院均有閣樓,民間稱轉閣樓,且欄杆上雕有花鳥、動物生肖等圖案,廳堂的大門叫格門,格門上雕有「四雲伴月」和門神等圖案,門前有些大戶人家還有石虎、石獅等吉祥動物,天蓋全用清朝布瓦,屋脊用布瓦堆砌而成,且脊頭和脊中都由泥瓦匠畫有較為精美的圖案,有的還在門前檐用鐵板搭有過街棚,這些都具有江南合院式建築風格,同時具有江漢平原古建民居文化遺產的特點。

熊口集鎮的原貌為三條主街,即紅軍街、步行街、河街四條小巷組成,街、巷相連,交錯相通,街面全用青石板鋪築,街道兩旁民宅均屬大小店鋪,一般房屋地面均比街道高出尺余,在高低差中間用磚砌成兩坎坡,民間稱其為「疆台坎」。街面的下水道均用城台磚建成,通往低洼處或河道[2]

視頻

熊口鎮 相關視頻

美麗的熊口鎮-潛江
人文潛江,一村一詩:湖北潛江市熊口鎮李場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