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丁堡广场渡轮码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爱丁堡广场渡轮码头(Edinburgh Place Ferry Pier),简称爱丁堡广场码头,俗称旧中环天星码头或旧天星码头是指香港中环爱丁堡广场一个已拆卸的渡轮码头。它所提供的服务已被中环码头(七号和八号)所取代。
多次搬迁
随著多年以来的填海工程,中环天星码头已多次搬迁。最后在1958年,因为中环填海的关系,天星码头和皇后码头被搬至现时位置。因为这是第二次搬迁,所以码头又可称为“第三代中环天星码头”。[1]
爱丁堡广场码头钟楼
码头主体建筑物的外形设计由当时政府工务局总建筑师邬励德及助理建筑师陈洪业负责。 陈洪业设计外形,其上司则建议加上一个钟楼,令建筑物既简洁又高贵。它设有一个由比利时王子送赠给怡和洋行,再由怡和洋行转赠给天星的大钟,大钟的制造商Thwaites and Reed亦曾设计英国伦敦的大笨钟。爱丁堡广场码头钟楼码头的设计以简朴实用为主,属摩登流线型建筑风格。它是香港最后一个机械钟楼。大钟每15分钟报时一次,是香港所馀无几的旧式钟楼之一。至2006年尾拆卸前,码头及钟楼已沿用49年,曾是中环的著名地标之一。
第三度搬迁
由于2003年开始执行的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中区填海第三期工程影响,码头于2006年11月12日作第三度搬迁至中环码头,并成为该码头的组成部分,被编到位于民光街与民耀街交界的7号及8号码头。根据土木工程拓展署发表的计划,爱丁堡广场码头、钟楼、皇后码头及大会堂码头的位置将会夷平作道路和商厦用途,并于11月新码头启用后拆除。
示威抗议
据《南华早报》报道,2006年11月12日凌晨12时,钟楼在“最后的钟声”12响之后,随即把钟楼关灯,结束48年的服务;香港一些民间团体和自发的香港市民曾尝试阻止政府将之拆毁。而集会人士高喊“保留”,表逹原地保留码头和钟楼的意愿。
12月12日,有十多名示威者走入天星码头地盘企图阻止工人清拆,外面亦有数十名市民声援示威者。现时仍有十多名市民绝食,要求政府立即停止清拆工程,原地保留码头建筑群,并让香港市民共同参与城市规划。其中一名绝食发起人王浩然认为,政府无诚意与市民沟通,漠视公众诉求。他又认为,钟楼是公众财产,政府应该向市民道歉,并且公布钟楼残骸的去向。
12月24日平安夜晚上8时,多个团体在爱丁堡广场发起“盼望天星的圣诞”烛光集会,要求政府复修爱丁堡广场码头,并争取保留即将拆卸的皇后码头。
2006年12月15日,清拆工程的有关部门在仍有部分市民及大学生表示反对,社会广泛关注,以及有人进行绝食抗议之下,即日向环保署申请噪音许可书[2],并获即日批准。工程即通宵拆卸钟楼,至翌晨8时45分,由趸船把钟楼上半部分移走。但有消息指,钟楼可能被当作建筑废料被弃置于堆填区,令部分人士所期待的原个钟楼保留重置的愿望落空。
参考文献
- ↑ RTHK香港故事第19辑01:天船地车
- ↑ 香港独立媒体:极速拆毁钟楼之谜!政府犯法!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