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建功神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建功神社
此特殊的鸟居为“三轮鸟居”与
“两部鸟居”的综合体,
图片来自随意窝日志

建功神社设立于昭和3年(西元1928年),是台湾日治时期位于台北州南门町的一座神社,位在今日之台北植物园内。

二战后,建功神社在民国44年(西元1955年)被改建为南海学园内的国立中央图书馆总馆,直到民国75年(西元1986年)国立中央图书馆总馆迁至中山南路的新馆,神社建筑移交给国立教育资料馆,现今改为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南海书院。

神社历史

建功神社是祭祀因公殉职的人员,其设立自官方至民间皆极为重视,故而有台湾的靖国神社之称。在建功神社设立以前,台湾尚无祭祀因公殉职人员的固定场所,最初于明治35年(西元1902年)在台南市 举办招魂祭,第二次则是于明治41年(西元1908年)在台北举辨。之后每年以浊水溪为界,以北在台北圆山公园,后移至新公园,以南在台南举办招魂祭。

台湾神社宫司山口透大正2年(西元1913年)即向台湾总督府提议设立招魂社,但其提议并未被采纳。直到大正14年(西元1925年),蓑和律师再次提议建立神社,又适逢台湾始政三十周年,故台湾总督伊泽多喜男发表了将建立官祭招魂社作为始政三十周年的纪念事业,以设立永久的社殿,并配置神职人员,使遗族和一般民众亦能够随时参拜。为此台湾总督伊泽多喜男亲赴东京日本首相加藤高明国库编列预算,并选定台北州南门町(今日之台北市植物园)约四千坪的土地建设招魂社。

昭和元年(西元1926年)4月30日靖国神社例祭日时,神社举行地镇祭动工,而此招魂社的名称(社号)于昭和3年(西元1928年)1月12日由台湾总督府公布为“建功神社”,并同时公告了可入祀者的资格。昭和3年(西元1928年)3月举行上栋祭,同年7月14日举行镇座祭,15日举行临时例祭

建功神社的社格属无格社,供奉日本自明治28年(西元1895年)领台以来在台湾的战死者、准战死者、殉职者、准殉职者、殉难者,不分台日及地位高低,在经总督府筹组的“建功神社合格者资格审查会”审核通过后才可入祀。

昭和20年(西元1945年)的台北大空袭中,建功神社的神桥南侧遭空袭损毁。

神社现况

建功神社在二战后由教育处接收,许多日本象征物品被移除,建功神社参道大门、鸟居、参道两侧石灯笼等设施皆已不存。

民国43年(西元1954年),教育部在此处筹建的一系列总称为“南海学园”文化设施──博物馆群的建立。今日建功神社原址所见建筑是于民国44年(西元1955年)改建而成。 日治时期的神社建筑外观虽已遭大幅变动,但大致维持原有的格局,而建功神社主建筑神池玉垣亦保留,并于民国102年(西元2013年)以“国立中央图书馆旧址”之名列为台北市历史建筑

神社建筑

建功神社由台湾总督府营缮课技手井手薰设计,本殿及拜殿浦田永太郎承揽施工。建功神社整体皆为钢筋混凝土及砖造建筑,主要设施为本殿、拜殿、鸟居、神桥及神池。社殿外墙使用了北投窑业会社生产的小口四丁挂面砖及洗石子,本殿屋顶为铜板瓦,向拜、侧廊(参集所)及鸟居的屋瓦为莺歌庄生产的中国式青瓦,本殿内部使用了阿里山产的扁柏,瑞垣及神桥至拜殿间的地板使用了士林产的板石做乱石砌。鸟居高约六公尺,顶部铺设屋瓦,外表为洗石子。神桥长约20公尺,外表为洗石子。昭和4年(西元1929年)10月增建瑞垣、西参集所、神职宿舍。昭和5年(西元1930年)增设东参集所、神池南侧的两座灯笼。

神社平面呈南北长轴向,由外至内依序为参道、鸟居、神桥、手水舍、拜殿乃至最深处之本殿,其他附属空间,如休息室与社务所则于拜殿两侧延伸,配置与一般神社并无太大差异。

建功神社[1] 建筑形式极为独特,主体结构为日本式,但外观则采“汉、和、西洋混合”的建筑样式。圆顶设计及中国牌坊式的鸟居,为日本传统神社未有之建筑式样,也多少影响台湾本土建筑样式的变革。

社徽

建功神社的社徽为八咫镜内的对向凤凰,中心上部有一“台字纹”。八咫镜代表日本国体的精神,凤凰为台湾传说中最吉祥的鸟,台字纹则是代表台湾。

历任社掌

  • 丰福长人:任期为昭和16年(西元1941年)-昭和20年(西元1945年)。

参考文献

  1. 象征台湾的五座神社,Yahoo新闻,202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