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媽祖信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媽祖信仰是鄭氏攻台後臺灣普遍民間信仰。早期移民多自華南渡海,心驚膽顫,且台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海神媽祖婆成臺灣人重要精神託付。臺灣有媽祖廟510座以上,有廟史可考者40座,建於明代3座,清代37座。媽祖原名林默(暱稱「默娘」),排行家中老么,聰慧過人不多言,終身未婚,後常於海湧顯靈、颱風轉彎、保祐平安航行,世人認為是「護國庇民」的海洋國家守護神。
中國人將媽祖信仰傳到臺灣以後,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甚有學者認為媽祖已發展出與大陸媽祖不同的特性:「『媽祖』在福建的南方原是『出海媽祖』,僅是漁民的守護神。但在臺灣的媽祖已成『過海媽祖』,她在歷史上已成離開中國大陸的移民祈求平安到臺灣的過海守護神。雖每年有大量香客絡繹不絕至湄洲媽祖祖廟進香,但實際上臺灣媽祖可以說已紮根於這塊土地,成了一部獨立於傳統媽祖外,自成體系的臺灣本土神祇。」,這種見解獲得若干學者的附和。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媽祖信仰還包括官方、宗族、姓氏族群移民的崇拜。由於媽祖姓氏為林之緣故,臺灣各地林氏宗親都是喜稱媽祖為姑婆祖、祖姑,藉以拉近媽祖和林姓之間的親密關係,林姓亦常自稱為媽祖的裔孫、族孫,甚至組織有大規模的共祭團體,如:臺北地區以林姓為主的「七角頭正龍社天上聖母神明會」、中部「二十四庄林祖姑天上聖母會」、雲林縣六房天上聖母。
由媽祖信仰所伴隨之祭禮規儀、民間傳說與節慶習俗等人文活動,是臺灣重要的漢民文化代表之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目前授證的國家重要民俗中,與有關媽祖信仰的即佔了五項,分別為:白沙屯媽祖進香、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彰化南瑤宮媽祖徒步笨港進香[1]、北港朝天宮迎媽祖與雲林六房媽過爐。
信仰發展
在略廣義的臺灣地區(臺、澎),最早的媽祖廟為澎湖天后宮,至於臺灣島最早的媽祖廟則欠缺明確的文獻記載。學者石萬壽認為臺灣本島的媽祖廟早於明鄭時期興建者僅有魍港天妃宮,為鄭芝龍招募來臺墾殖者所興建,大約建於明崇禎年間。不過當時荷蘭人統治下的臺南地區也有漢人聚落,應也自中國大陸帶來了媽祖信仰,但或許尚未正式建廟,僅以草寮供奉或是於住宅中供奉。
明鄭時期
顏思齊、鄭芝龍攻臺,有些人便到大龜肉(鹽水舊稱)居住。明天啟三年(1623年)鹽水糖郊「崇興行」自湄洲迎來一尊媽祖(糖郊媽),合祀於福德祠,為現鹽水護庇宮。 臺灣有不少媽祖廟將其源流追溯到鄭成功與其軍隊,例如安平開臺天后宮、本協朝天宮(臺南後壁)、下橋頭朝安宮(臺南後壁)等廟,不過有學者如盧嘉興則認為鄭軍信奉的是玄天上帝,明鄭時期並未建媽祖廟。清朝為了鞏固政權,宣揚媽祖幫助清兵的神蹟,展現清朝統治為順應天意。但也有學者如石萬壽則認為鄭軍子弟多來自媽祖信仰廣布的東南沿海,鄭軍不可能無奉祀媽祖。而學者張耘書則認為即使玄天上帝與媽祖皆具有海神性質,但玄天上帝同時也有國家(明朝)守護神的地位,故明鄭時期官方較為重視玄天上帝。而就近年來的研究,有學者認為臺南大天后宮早在施琅入臺之前便已變成,是為「東寧天妃廟」
參考文獻
- ↑ 鄧富珍. 拜拜/南瑤宮甲午年恢復徒步進香 重振彰化媽風采. 華視 (彰化). 2014-02-05 [2016-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