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野氂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野氂牛(拉丁學名:Bos mutus),野氂牛又叫野牛,藏名音譯亞歸。偶蹄目牛科牛亞科氂牛屬。四肢強壯,身被長毛,胸腹部的毛幾乎垂到地上,可遮風擋雨,舌頭上有肉齒,兇猛善戰[1]。是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耐寒,為青藏高原特有種。

棲息於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帶,人跡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間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種環境中,是食草動物,分布於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肅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野氂牛體重可達1000公斤以上,身體呈黑褐色,體側下方和腿部有濃密的長毛,適於嚴寒環境中生活。野牛一年四季住在山坡,喜歡吃柔軟的邦扎草,夏季里用牙啃,冬天就用舌頭舔。野牛多刺的舌頭十分厲害,也是它的武器之一。

氂牛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牛種,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分家氂牛和野氂牛兩種[2]

體型

野氂牛體形笨重、粗壯,成年的野氂牛體長可以達到兩米五左右(雄性,不包括尾巴),體重能夠達到一千二百斤。這在高山地帶絕對是一流的巨獸了。肩部中央有顯著凸起的隆肉,故站立時顯得前高后低。

頭形稍狹長,面平直,唇面小,相對小,頸下無垂肉,四肢粗壯,大而寬圓,雌體有2對乳頭。野氂牛頭臉、上體和四肢下部的被毛短而緻密,體側下部、部、腹部及腿部均被長毛,其長可達400毫米,尤其是部、胸部和腹部的毛,幾乎下垂到地面,形成一個圍簾,如同懸掛在身上的蓑衣一般,可以遮風擋雨,更適於爬冰臥雪,尾部長毛形成簇狀,顯得蓬鬆肥大,下垂到踵部,在類中十分特殊。

野氂牛雌、雄個體均有角,角形相似。但雄體的角明顯比雌性的角大而粗壯。有14對肋骨,較其他牛類多一對;額下沒有肉垂,肩部中央有凸起的隆肉,四肢短矮,腹部寬大;頭上的角為圓錐形,表面光滑,先向頭的兩側伸出,然後向上、向後彎曲,角尖略向後彎曲,如同月牙一般。角的長度通常為40~50厘米,最長的角將近1米,兩角之間的距離較寬。毛色絕大多數呈通體褐黑色,僅吻周、嘴唇、臉面及脊背一帶顯霜狀的灰白色,老年雄體的脊背往往有微紅色。尾色純黑,也有個別褐色的個體[3]

習性

野氂牛通常20~30隻在草原上遊蕩、覓食,有時也會結成200~300頭結成大群活動,據說為了保護牛犢。有人親眼見到十三頭母野牛一律頭朝外圍成圓圈,保護圈內一群小牛,對抗圈外的四頭惡

野氂牛一般不主動進攻人,它碩大的體格、從容不迫的風度,顯示一副端莊、憨厚的模樣。成群的野氂牛會主動逃避敵害,遇到人或汽車也會跑走。

而性情兇狠暴戾的孤牛則恰恰相反,常會主動攻擊在它面前經過的各種對象,能將行駛中的吉普車頂翻,受到傷害的野氂牛不論雌雄,都會拚命攻擊敵害,直到力竭死亡,野氂牛發起攻擊時首先會豎起尾巴示警,因此在野外工作中必須掌握野氂牛這一特點。

年老的野氂牛一旦離開群體,會單身生活終身[4]

分布

據記載,百年前野氂牛分布範圍較廣,占據了喜馬拉雅山北坡,崑崙山及其毗鄰的山脈。近幾十年的野外調查則表明,由於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野氂牛分布範圍已縮小至海拔4000~5000米的雅魯藏布江上游、崑崙山脈阿爾金山脈祁連山兩端環繞的約140萬平方公里的聳山寒漠中。

目前,只有中國才有野氂牛活動的身影。

以往野氂牛在西藏的分布區較為廣泛,但由於無計劃的亂獵,至使分布區日漸縮小[5]。據調查以往在柴達木盆地以南,青藏公路以東的範圍內,野氂牛的活動也是相當普遍,但至今為數已經不多。目前只在青藏公路以西,柴達木盆地南部和北部還較豐富的野氂牛資源。另外在天峻縣西北陽康地區(與烏蘭縣交界一帶)還分布着少量的野氂牛。

視頻

野氂牛相關視頻

野氂牛攝影賞析
看着這些高原氂牛奔跑時有沒有地震的感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