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荒漠草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荒漠草原是中國地理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詞解釋

荒漠草原為草原中最旱生的類型,建群種由旱生叢生小禾草組成,常混生大量旱生小半灌木,並在群落中形成穩定的優勢層片。荒漠草原屬於自然帶的一種,主要是受自然環境影響形成的。

荒漠草原是草原向荒漠過渡的一類草原,是草原植被中最乾旱的一類草原。在我國,荒漠草原主要分布於內蒙古的京二線以西地區,如西蘇旗等地。這類草原年降水量一般只有200毫米左右,生產力較低,平均每畝約455公斤。不過在這些地區有許多特殊的植物很有價值,髮菜就是其中一種。荒漠草原地區生態環境嚴酷,放牧牛、綿羊都很困難,只有山羊、駱駝等可以生存。

地理位置處於大陸內部,年降水量≤200毫米。氣候乾燥,少雨,屬於大陸氣候。其次是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不合理的放牧和開墾以及開採礦物,直接導致草原荒漠化的進程。荒漠草原主要分布於亞洲大陸內部。如內蒙古西部和新疆就有荒漠草原分布。在荒漠草原以荒漠為主,生長的植物主要是一些耐旱,葉小而少而且根深的植物。原因是葉小而少可以減少蒸發,根深可以充分吸取底下水分。草原化荒漠是一方面是受自然條件影響,比如說降水,水分蒸發度以及空氣的濕潤程度。更主要的是人類的活動起主導地位。草原化荒漠是在荒漠的自然基礎上進行植樹種草等人工改造,促使荒漠的程度減輕,逐漸轉化為草原。

總的來說荒漠草原是自然條件起主導作用,是自然形成的,人類活動起催化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