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越南战争(1955年-1975年),簡稱越戰;簡稱越戰;全稱越南戰爭;简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1] ,是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等共产主义国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协同南越 “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 对抗受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国)的一场战争。其发生在冷战时期的越南(主战场)、老挝、柬埔寨,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的战争,影响极为深远,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遭受严重损失,最终被北越击败南越,统一越南赶走美军收尾,综合国力随之削弱,冷战的优势逐渐为苏联占据。
最先开始援助南越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从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约翰逊将战争扩大。在尼克松执政后期,迫于国内迭起不断的反战运动、前线战事的吃紧以及同苏联长期对抗的需要,遂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不久后越南人民军(北越军)逐渐占据优势,和越共游击队一起,最终于1975年占领南越首都西贡,南越政权垮台,一年后南北越统一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名称
在越南国内,媒体常采用“抵美救国抗战”的名称,并用以区别其他越南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如:对法抗战、对日抗战、对蒙抗战、对华抗战。亦有人认为“对美抗战”的说法有失中立性,因为此次战争亦牵涉到多方国际因素,而不仅仅只是越南的内战。“越南战争”的说法常被西方国家所使用,而居住在越南本土的越南人则相对较少使用。至今,越南人对此次战争的正式名称仍有所争议。然而,由于战争的国际性,当今越南国内外的学者开始逐渐接受“越南战争”这个称呼,这个名称较为中性。另外,“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的称呼也被很多人所使用。
背景
越南在1885年至二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中则被日本帝国占领,维希法国殖民政府仍然运作但其权力被驻越日本将领悬空。1945年二战结束前,日军解散法属印度支那殖民政府改建傀儡政权越南帝国,保大帝为皇帝,以及柬埔寨王国及寮王国等日本傀儡。二战结束后,日本撤出中南半岛,越南顿时群龙无首,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内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世称“北越”。法国则挟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贡立国。
因二战法国被日本人赶出越南,日本投降后,法国为重夺对越南全境的控制权,北越和法国进行长达9年的法越战争(又称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法国军队在美国的支持下,控制西贡、河内等主要城市,但广大农村已经落在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共产党游击队手中。195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援助下,北越在奠边府战役中赢得对法军的决定性胜利,法国撤出越南北部。
战事结束后,双方开始和平谈判,谈判在瑞士日内瓦举行,1954年7月21日美国、苏联、法国、英国、中国、北越、南越、柬埔寨、老挝九国外长,达成协议,称为《日内瓦协定》。根据日内瓦会议的决议,南北越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治,越南北部由胡志明统治,南部由保大皇帝控制。
《日内瓦协定》内容重点是:法国撤出越南,并承认越南、柬埔寨、老挝为独立国;以北纬十七度为界,分割南北越南;南北越为中立国家,不得与任何国家缔结军事同盟,不得进口军火,不得依附任何集团国家;南北越在1956年7月以前实行普选,由普选再统一南北越。
按照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规定,统一国家的选举定于1956年7月举行,但是这场选举却没有举行。同时北方也没有同意进行选举。最后,美国和两越都没有签署协议中的选举条款。这样看来,分裂的越南似乎将成为常态,就像分裂的朝鲜半岛一样。
后来只有法国和北越签署这个协议。法国撤出印支三国之后,美国为了阻止北越的共产党势力向南越扩张,全力支持吴廷琰在南越建立反共政权,打算围堵共产党,1955年,吴廷琰在西贡发动政变推翻保大,建立越南共和国,世称南越,政权更动下选举机会渺茫。面对西方国家再度来越南长期驻军,主张赶走西方势力的北越更获得背后中国与苏联等共产势力的支持,武装冲突升级似乎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