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谢云 ( 书法家) | |
---|---|
书法家 | |
出生 | 1929年10月 日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谢盛培 |
职业 | 教授 |
知名于 | 艺术成就编辑 |
知名作品 |
《鸟虫篆》 《金文、小篆、楷书》 《现代书法》 《长城稽首》 《笔潮》。 |
谢云,汉族,1929年10月生,浙江苍南县人。原名谢盛培,号裳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换届,被选为秘书长,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幅书记(主持工作),至2000年卸任。
长期从事出版工作,曾任广西新闻出版局局长,广西出版总社社长、中共广西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广西书画院院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创办线装书局,任首任总经理、总编辑
艺术成就
幼遵家教习字习诗,习字始学颜柳,继学篆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广涉魏晋汉碑及印章鸟虫篆等异体字,融隶篆行草于一格。书法象隽形美,恣肆奇崛,草篆、鸟虫篆尤多变化。刘海粟大师评谢云书法:“奇而不奇,不奇而奇,放逸可观。”书法作品最先入选第二届全国书法展,一九八九年一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谢云书法展”,一九八九年、一九九三年先后与日本京都书画院长能村直外、著名书法家近藤摄男先生在京都、大阪举办书法展。
2001年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2007年1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谢云捐赠书法作品68幅,同年,捐赠母校浙江平阳中学书法作品108幅,平阳中学设“谢云书法作品艺术室”。2010年8月获上海世博会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公益主题活动组委会中国国粹文化卓越成就奖。2011年12月29日至2012年2月28日国家博物馆举办《谢云捐赠书法作品展》。201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二次收藏谢云捐赠书画作品81幅,并在2016年1月15日,在国家博物馆举行“谢云书画艺术展”。
作品欣赏
谢云《鸟虫篆》系列
谢云《鸟虫篆》系列(30)
谢云《金文、小篆、楷书》系列 谢云《金文、小篆、楷书》系列(30)
谢云《现代书法》系列 谢云《现代书法》系列(5) 谢云《长城稽首》组画系列 谢云《长城稽首》组画系列(26)
艺术年表
1954年7月—1958年中央文化部幻灯公司编辑部、人民美术出版社幻灯编辑室编辑、编辑副科长; 1980年1月—1990年历任广西人民出版社美编室主任、副社长、党组书记,中共广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广西出版总社社长、广西新闻出版局局长、广西书画院院长,开拓发展广西出版工作从一个人民出版社发展为广西教育出版社、广西科技出版社、广西接力(少儿)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将漓江出版社从副牌转为正牌,从南宁迁桂林办社,建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受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常务理事;
1982年5月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1985年书法作品参加全国二届书法展;参加第一届北京现代书法展
1986年刘海粟大师题字评论谢云书法:“谢云弟此作奇而不奇,不奇而奇,放逸可观”,并赠诗一首;
1987年参加中国出版代表团访问北欧芬兰、瑞典、挪威、丹麦等国出版协会;1987年在北京远望楼、1988年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刘海粟大师,大师作长篇学术谈话,谈话稿摘要刊《人民日报》(1989年2月1日);
1988年7月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荣誉称号;漓江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谢云第一部书法著作《谢云书法作品集》,洪禹平先生作序;
1989年9月于中国美术馆举办“谢云书法展”;作行书《清如瘦竹》,收入中国美术馆编《中国美术年鉴》;8月以广西书画院、广西新闻出版局名义,率广西代表团出席日本《朝日新闻》社于东京举办“名家画桂林”画展;8月在日本京都美术馆与京都书画院理事长田能村直外先生联合举办书画展,日本赞交社出版《谢云书法集》;
1990年于桂林策划主办“桂林新书法大展”;卸任广西新闻出版局局长;
1991—2000年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主持工作兼秘书长、法人代表);
1991年为人民美术出版社主编《当代名家画谱(全14集)》;11月出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代表大会,当选为常务理事,并选为秘书长;
1992年《新华文摘》(第10期)刊载谢云长诗《笔潮》第一章;
1993年9月任中国书协代表团团长出席日本武生市中日书法交流展;在日本大阪与日本著名书法家近藤摄南先生联合举办书法展并讲学,讲学题为《中国书法的现代追求》,载《中国书法》(1994年第1期)、《人民日报》(1994年6月16日);1993年著《线装书的现代需求》一文,刊《人民日报》9月21日;
1994年6月创建线装书局,任总经理、总编辑;11月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代表团副团长赴日本冲绳县书法协会、东京全日本书道联盟交流书艺;
1995年尝试用墨、油彩在油布、油纸上创作书法作品,作品有《凤》、《战》、《羔》、《骑》、《幽》等,载入199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谢云书法》集,后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1996年3月赴香港艺术馆讲学;被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研究会主任;6月任中国刻字代表团团长赴新加坡出席国际刻字展;12月出席中国文联第六届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 作《马拉多纳星》篆书作品,由北京市足协秘书长张衡先生赠于马拉多纳先生收藏;答《瞭望》记者问,题名《若即若离》,刊广西美术出版社《中国“现代派”书法十年》书集;1996年编印线装本《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全850卷,任责任编辑,并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线装书局出版;12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谢云书法》,林散之先生作封面题签,洪禹平先生作序;作《古文字的梦》,刊《光明日报》(1997年2月22日);
1997年7月出席巴西里约热内卢中国书法展;策划主编木牍本老子《道德经》书卷,欧阳中石先生书写,线装书局出版;编辑线装本《毛泽东诗词集》、《毛泽东诗词手迹》,线装书局出版;
1998年编辑线装本《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线装书局出版;11月率中国刻字代表团出席在浙江温州市举办的中、日、新、韩国际刻字展;12月参加中国书法代表团赴法国巴黎出席“巴黎中国现代书法大展”,作《巴黎书路行》刊《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年4月24日);
1999年3月出席中国文联第六届四次全委员,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作《中国书法事业发展与繁荣》的专题发言;5月答《中国书法学报》记者问,题为《先文而后墨》,刊《中国艺术报》(1999年6月4日);7月参加中国文联“三讲”学习,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第一责任人;
2000年11月第四届中国书法家协会换届,卸任秘书长一职,此前卸任党组副书记。换届后,被聘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2001年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1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谢云文集《灯前余墨》,刘海粟先生作序;
2002年9月线装书局出版线装本《谢云篆书》;
2003年为桂林中华金石园碑林作序;
2004年4月参加绍兴兰亭书会,作《兰亭吟》诗12首;
2005年11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届换届,续聘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2006年 6月《十方》杂志专文刊载魏立刚、闻正的访谈《我的书法道路及遐想》,并书画作品23幅;6月,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谢云70岁后书法选集《墨花礼赞》,聂震宁先生作序;10月谢云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线装影印本编辑出版纪实》;
2007 年1月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谢云书法作品68幅;捐赠母校平阳中学书法作品108幅,华夏翰林出版社出版书法集,平阳中学设“谢云书法艺术室”,并印制谢云影像纪念邮票一枚;谢云中国画五幅参加北京当代中国书画研究会于国家画院举办之画展,是为谢云第一次展示画作;
2008年为《苍南历史人物》一书作《我的父亲谢承权》一文;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大典》出版《谢云卷》,内收谢云书法作品33幅,《中国书法》(2009年1月)刊载著名作家、原中国文联秘书长孟伟哉先生《“地角山阿独奏弦”—记诗人、书法家谢云》一文;
2009年 5月为苍南籍美术书法家作品北京展作序《苍南书画,一方胜境》;6月《诗刊》载刘德吾、木马访谈谢云《墨韵天然恰如诗》一文,并刊刘德吾赠谢云诗五首;9月线装书局出版《谢云八十书画》,柯文辉先生作序,书集第一次发表谢云中国画作品35幅;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杨炳延先生书法作品作序,题《炳延的书路人生》;
2010年12期《中国书法》转载;2月线装书局出版苍南诗人刘德吾先生赠谢云诗专集《返回之梦》; 3月中国文联晚霞文库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谢云旧体诗集线装本《笔潮吟》;7月《中国书法》载黄君《诗性的笔墨—谢云八十书画谈》一文;8月获上海世博会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公益主题活动组委会中国国粹文化卓越成就奖;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刘德吾编《谢云新诗》;12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届换届,被续聘为顾问;10月《中国书画》载谢云书画作品多幅,并发表长篇评论;
2011年1月《中国书法》刊载谢云为著名书法家王友谊线装本篆书《四书全集》所作总序;1月中国今日美术馆出版社出版《谢云书法集》,崔自默先生作序;1月北京《21·名家》刊载谢云书画作品20幅并《笔潮》长诗;3月为著名作家莫言题签“莫言书迹”;5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谢云捐赠国家博物馆书法作品集》,并收录《谢云书法断想》、《谢云〈笔潮吟〉》、《谢云新诗》(摘录),线装本印制; 5月15日、16日邀油画大家闻立鹏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史教授王乃壮先生、作家柯文辉先生莅舍鉴评谢云于油画布上创作的中国画《长城稽首》22幅;6月谢云草篆《酒》字一幅参加德国威斯巴登国际当代书法展,为欧洲收藏家购买;7月为河北省霸州市诗人顾国强设置诗书艺术馆提供谢云《笔潮吟》及《兰亭吟》诗书作品刻石留存;《书画世界》(总第146期)载秦金根《香生少年八十书—谢云老的人生和书法艺术摭谈》一文,并刊载多幅书画作品;12月29日至2012年2月28日国家博物馆举办《谢云捐赠书法作品展(全68幅)》;12月30日中国书协、国家博物馆举办谢云书法研讨会,出版专刊;
2012年5月以鸟虫篆书为苍南玉腾庄园题匾并题门联:乾坤盛世当歌对酒,家国庄园益寿丰年;6月书鸟虫篆千字文计78平尺;8月赠与美国大都会图书馆、德国柏林图书馆《谢云书画艺术》各一册;9月应邀参加沈鹏、刘征先生主办之《快哉雅集·诗词自由谈》,宣读我的一章《笔潮》诗稿;9月中国书协《中国书法》杂志刊载《大家风采——谢云》专栏文章四篇,谢云书法作品四幅,并有相关资料;9月西苑出版社出版《谢云鸟虫篆书法艺术》集,阎晓宏作序,秦金根题跋;10月温州市外宣办、温州日报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温州籍传媒人物谱》载文:《谢云与广西新闻出版线装书局》;10月谢云捐献家乡浙江苍南县博物馆书画作品十六幅、自署对联刻制文牌一堆,数学家姜立夫先生为谢云祖母七十寿题匾《春晖长在》复制木匾一件;10月《人民文学》诗书十二家专栏刊载谢云自作诗书法作品七幅;12月2日西苑出版社假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召开《谢云鸟虫篆书法艺术》集首发新闻发布会并谢云签名售书;12月《诗刊》诗画轩专栏刊载谢云纪念刘德吾诗一首、书法和画各一幅;12月广西书画院建院三十周年谢云捐赠书法作品十二幅,谢云曾任广西书画院第二任院长;
2013年第二次向国家博物馆捐赠作品十余幅;“东方红·中国梦”2013美术作品邀请展;“中日代表书法家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2014年“臻·妙”谢云、苏士澍、杨再春书法联展;元月第二次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现代书法作品10幅;
2015年5月谢云书画作品展在浙江省苍南县博物馆开幕,并将50多幅作品捐献给家乡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谢云捐赠书法作品81幅;
2016年1月15日,在国家博物馆举行“谢云书画艺术展
艺术评论
书法创作:思虑通审变为用 谢云少时随父习书,临颜、柳二家,父亲要求孩子写得正而不板,杜绝馆阁媚气。中年后广临隶、篆,在甲骨、金文、汉碑上下过苦功夫,存朴去华,不袭其貌。他说:“殷的文字,远古的梦。多么遥远又那么亲近。”(谢云《笔潮》)“生命微微地睁开眼睛,那眼前是多彩的虹。”(谢云《古文字的梦》)诗的语言背后是沉思、汗雨,点燃起希望的金焰,探幽索隐,挥毫筛选。又回到螺旋上升后新的零点,再迈步苦旅。不断求“变”,在多变中积淀个性的顽强,梦绕当代人风采的新境,流射出中华书艺之新光华。 我留心观看谢云书作,只要比较一下若干字的灵动与即兴效果,跟昔年相对规整之作的差异,一目了然。他写一两个字,在布局运笔上,大都谋篇深虑,达意方罢。很少一挥而就。他从不拘泥古法,只信守方向对头的“变通”。把自己放到书法长河里思量,游心无垠,观往察来,味究微玄。谢云作书多变的核心是“道”——在挥毫中精神状态的自在与忘我。“非道非极,自名自我”(清龚自珍)谢云又善以诗度书。书家可以不是诗人,但生活与作品不可无诗味。悟得此点,动力便源源而生。风格是一条河流,水在更新。河水改道,贵乎天成。变中有不变,是性格加环境,机遇凝成的命运使之然。这“命运”无宿命唯心之意。 谢云向古人书作学习,俯视仰观,是幸福。童心出窍,天真烂漫处,以不经营为经营,脱掉借来的前贤衣冠,向往无态具众美妙境,尽力躲开求态失态的泥坑。
画意的介入是谢云“变通”的又用。书画同源,方块字1500年来无大变,发展到极致。返书为画,返祖实验,少数人为之,是一条险道。群起而趋之便是灾难。把字还原为画是行不通的。但用画的笔法与意境来丰富书法,谢云的求索很有意义。他不是再现物象,在布白、结体、造型上求有画意而不用绘画手段,掌握主动,不走过头(过犹不及),一到危崖即煞车。在干湿、浓淡、粗细、枯润,行气贯通,斜不失正。从读画中得意忘形,为东方审美重要特征之一。谢云对此三致意,去喧嚣,入沉静,风流韵发,写字即写人生修养,青灯映照苦心人。
在法度中洒脱,以行草为主干(或称笔格),打通诸体间的隔墙,篆情隶味渗入点画。如有关篆书和骆公的几首诗——行书之作均可见端倪。
最堪注目的是,谢云在画布上用丙烯颜料写字,平面之挥,笔、力、韵、锋、色浑然变通相融,点画间真气流衍,“众妙攸归,务存骨气”(唐孙过庭),造型不与人同。真是书法创作“变新”之作,也对证了孙过庭书论的“思虑通审”之为用。中国书法的工具材料,除常见书写于宣纸,刻骨、铸铜、书帛、写竹木简,都是书法的造体。谢云独创试油布、油彩材料的新效果,有助于打开视野。(谢云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作品有20幅写于油布、油纸上。)
经过半个世纪的摸索,谢云悟得不断更新和艺外求艺,是东方文化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传统。书家创作过程的劳动喜悦,即艺术对艺术家最丰厚的报答。他从不敢以学者自居,每对中青年论书,必以书家首先是学者相勉。沉思时如痴,挥毫时若狂,逐渐积累筛选出自己的面目。刚刚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谢云书法》,是奉献给读者的新成果——心血凝成的蟠桃,也显示谢云的书法发展是乍入中年(虽然他已将近古稀之年),处于积累力量时期。工作、读书、临池,书内书外的艺术准备、推进,决定下一“象”飞跃的成果。澄怀味象,可塑性显而易见。短文代酒,洒于鞍前:“上马!”
参考文献
- ↑ 书法创作:思虑通审变为用,新浪网,20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