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角遺址
羅家角遺址位於中國浙江省桐鄉市石門鎮顏井橋村羅家角,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家角遺址東起小莊橋,西至陳家村,北臨古運河,南抵羅家角,總面積12萬餘平方米。該遺址於1956被發現,1979年11月至1980年1月進行了局部發掘,表土層約2米[1],文化層厚2~3米,四層文化層均屬馬家浜文化。共出土石、陶、骨、木器794件。第四文化層出土的炭化蘆葦經碳十四測定,最早年代距今約7040±150年,屬馬家浜文化早期,被稱為馬家浜文化羅家角類型。
目錄
發掘
1956年,當地農民在水田中挖出大批獸骨、陶片和鐫刻精美的豬獠牙飾品。省文物部門派員調查,發現這是浙江迄今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總面積12萬平方米。1963年3月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家角遺址位於桐鄉市石門鎮東北2公里處,1979年,為配合農田水利建設,保護性發掘地下文物,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考古隊羅家角遺址進行局部發掘。發掘面積1338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20—350厘米,疊壓着四個文化層,包涵物十分豐富。經碳─14測定,第四文化層距今6905±155年,屬馬家浜文化類型,處我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共發現完整或可復原的石、骨、木、陶器等794件。出土完整或可復原的石、骨、木陶器物有794件。第三、四層中的稻穀,經鑑定屬於迄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秈稻和粳稻。第四層中的建築木構件,多有榫卯和企口等殘跡。(《桐鄉縣誌》p1135)
出土文物
石器有石斧、石錛、石紡輪等,陶器有釜、盆、盤、缽、?、豆、鼎、碗、壺、紡輪等,骨器中有骨耜、骨哨。在陶片中有少量精美白陶,不亞於商代的白陶,有的白陶片上有烏頭紋,還有捏塑男性陶人像。木器中有二件拖泥板狀的木器和殘存木槳,還有一批加工方正的榫鉚建築構件。馬家浜文化陶器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羅家角遺址出土的四片白陶片。白陶是瓷器的先祖,據當今科學分析,製作白陶的原料主要是高嶺土,高嶺土鐵含量低而鋁含量高,較紅、灰陶耐得起高溫,燒成後外型潔白美觀,堅硬耐用,人們對高嶺土的認識和使用,為後來瓷器的發明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馬家浜文化的白陶比大汶口和龍山文化的白陶早了1500多年[2]。
從製作工藝和焙制方法上看,陶器製作一般都由手工捏制,泥條盤築,輪盤旋制逐步發展的,焙制方式的演變則更加漫長,最早是原始的篝火式,把制好的陶坯堆放在一起,四周圍上柴火燒制,但溫度不高,難以焙制大的器皿。後來發展為爐灶式,逐步形成陶窯。羅家角白陶的製作工藝應是輪制,否則不會這樣光滑、均勻。焙制方法可能是用爐灶式,因篝火式達不到1000度以上。可見「馬家浜人」的生產力水平比同時代其他部落要高得多。
視頻
羅家角遺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水稻發源地「羅家谷」——馬家浜文化遺址,文化之源,2019-04-01
- ↑ 話說嘉興之六 馬家浜文化早期的桐鄉羅家角遺址, 浙江在線,2006-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