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福利邮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福利邮票,又称附捐邮票,是为福利、健康、赈灾、慈善等事业而发行的邮票。 世界上最早的慈善邮票是1897年新南威尔士(现澳大利亚的一个洲)发行的,以比邮票面值高12倍的价格出售,所得收入除去邮票面值的金额外,全部用于慈善事业.依照万国邮政公约的规定,邮票的面值写在前面,附加金在后,而且它的字体应较前者为小[1]

福利邮票简介

福利邮票又称慈善邮票或附捐邮票,是指在原有面值上另外增加一小部分附捐费,邮政局将附捐费收入交给需要支援的机构使用,有目的地为人民谋福利。但是,附捐部分不能算做邮资。

世界最早的附捐邮票是1897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发行的1便士邮票,其售价比邮票面值高12倍,多余的金额即用于捐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附捐邮票发行国家大为增加,多为赈济难民和伤兵而募集各项基金而发行,后扩展到为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筹集基金,所以又称福利邮票、慈善邮票。个别国家认为附捐邮票售价含捐款金额,属非邮政因素,故以半邮政邮票、准邮政邮票命之。若干国家发行专项附捐邮票形成系列,如新西兰的健康邮票[2]法国的红十字邮票,芬兰的防痨邮票,荷兰、瑞士的儿童福利邮票等。 附捐邮票在征收附加金额时有多种表现方法:1.邮票上未印出附捐的金额,只是出售时要加收附捐,如1897年前英国大洋洲殖民地维多利亚(今属澳大利亚)发行的附捐邮票。2.邮资面值与附加金额同时分别印出,如1897年南威尔士附捐邮票。3.在邮票上加印“附收××(金额)”字样,如我国1920年帆船加盖附收赈捐邮票。4.瑞士1937年开始采用加法符号“+”来处理,如10+5,前面的10为邮政邮资面值,后面的5分为附加的捐款金额。这个一目了然的公式已普遍为世界各国所采用[3]。附捐邮票上的附加捐款数值,起初无明确规定,有为面值十来倍,甚至上千倍的,规定附加金额高于邮票面值50%的被视为滥用。

新中国福利邮票

1984年2月16日,原邮电部发行第一套附捐邮票T92《儿童》特种邮票2枚。全套邮票售出后集资60万元,通过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支援儿童福利事业。邮票左下角都印有图案为双手托起的一株幼苗,表示全社会关心少年儿童成长的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会徽[4]。1985年3月15日,原邮电部又发行T105《中国残疾人》特种附捐邮票一套4枚。这是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筹集资金而发行的,所以全套邮票的正下方统一印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梅花型会徽。1989年6月1日恰逢联合国国际儿童10年和国际儿童节40周年纪念日,原邮电部发行第二套儿童附捐邮票T137《儿童生活》特种邮票4枚,每枚面值各为8分邮资+4分附捐金额。

1985年3月15日发行的T105《中国残疾人》附捐邮票。该套邮票的发行体现了党和政府及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对残疾人福利事业的关怀。该套邮票4枚,面值8分加2分。图一是盲文,图二是哑语,图三是假肢,图四是轮椅;由著名设计家吴建坤设计,发行量3000多万枚,约筹集资金60多万元。该套邮票现市场价格4元,是面值的10倍[5]

1920年黄河决口,为了赈济灾民,中华民国邮票发行了我国邮票史上的第一套慈善邮票——附收赈捐邮票。邮票选用早年发行的《帆船》普通邮票中面值为2分、4分和6分的三枚,加盖了“附收赈捐壹分”的字样,仍按邮票面值出售。这样每枚邮票的真正邮资等于邮票面值减去1分,而这1分则集资用语赈济黄河灾民。

2008年5月20日,为了进一步向汶川地震灾区提供社会援助,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决定于2008年5月20日特别发行《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附捐邮票一套一枚,售价2.20元,其中邮票面值1.20元,附捐金额1元,发行量1300万套[6]

福利邮票 相关视频

邮票发展简史
中国集邮纪念邮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