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鐵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磁鐵礦(英語:Magnetite)為一種具有亞鐵磁性的礦物,其富含四氧化三鐵(化學式為Fe3O4,分子量為231.54)。
磁鐵礦,為氧化物類礦物磁鐵礦的礦石,屬等軸晶系。晶體呈八面體、十二面體,晶面有條紋,多為粒塊狀集合體。鐵黑色,或具暗藍靛色,條痕黑,半金屬光澤,不透明,無解理,斷口不平坦,硬度5.5~6.5,密度5.16~5.18g/cm3。性脆,無臭,無味。
常產於岩漿岩、變質岩中,海濱沙中也常存在。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山東、河北、河南、遼寧、黑龍江、內蒙古、湖北、雲南、廣東、四川、山西、江蘇、安徽等。磁鐵礦是最重要的含鐵礦物,它的最重要特性是具有很強的磁性,是已知地球上分布最廣,磁性最強的天然礦物[1]。
歷史
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國人民就發10現了磁鐵礦的這種特性,並加以利用。據說,秦始皇建阿房宮時,為了防止刺客潛入宮殿搞刺殺,就命工匠用磁石來砌築外人入宮的必經之路——北闕門,利用磁石的吸鐵特性來暴露身懷利刃的刺客。這當是利用磁石製造的最早的警衛裝置。
約2650年前的《管子·地數篇》書中記載了距今5000多年前中華文明始祖軒轅黃帝與大臣伯高的一段對話:「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上有赭者,下有鐵[2]。」作為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關於礦產資源分布規律的論述,其科學性令人讚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祖先的智慧。
「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講的是造山型金礦往往會有塊狀金,估計是古人最早發現的金礦類型之一,這種金礦往往與砷、汞等共生,丹砂就是硫化汞(HgS)。
「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講的是斑岩銅礦,磁石就是磁鐵礦,斑岩銅礦形成過程中磁鐵礦的結晶起着關鍵的作用,因此斑岩銅金礦床附近往往有磁石產出。
「上有赭者,下有鐵」則是常見的「鐵帽」現象,「赭」是土狀赤鐵礦,往往都是鐵礦被風化後形成的,赤鐵礦與褐鐵礦的集合體呈現暗紅色或者淺紅色,可做顏料。
「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是指矽卡岩型礦床「陵」的意思是大土山、高大的墳墓「陵石」可能指的是大理岩或者石灰岩等碳酸岩。
應用
現如今磁鐵礦的磁性仍是磁鐵礦的利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錄音機、錄像機中使用的磁帶就是用塗覆着超微細粒子的磁鐵礦粉末製成的。人們還發現,磁鐵礦微粒對微波電磁輻射具有很強的吸收能力,因此這使它又成為近代國防工業的「寵兒」。人們將它及其衍生物塗覆在飛機、坦克、艦艇表面,使其對敵方雷達微波不產生反射,從而達到「隱身」的目的。
不過,當今磁鐵礦的最大用途,主要還是用於提煉生鐵和煉製各種鋼材與合金鋼。
視頻
磁鐵礦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磁性最強的天然礦物——磁鐵礦,搜狐,2018-6-2
- ↑ 古人如何發現和尋找礦產礦藏的?古人有什麼找礦的根據和理論嗎?古人找礦有什麼特殊工具嗎?,知乎, 20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