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中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明中都是中国明朝洪武二年至八年(1369-1375年),明廷在今安徽省凤阳县营建的明代第一座都城,是后来洪武八年至十年(1375-1377年)改建南京宫阙和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1417-1420)建造北京宫阙的模式标本。明中都在城市规划、都城建筑和石雕艺术方面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1]。公布文号:[1982] 号,公布批次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概述

1368年明朝建立,同年明军北伐,占领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对南京、关中、洛阳开封和北平建都利弊分析,明太祖认为南京离中原太远,难于控制;中原又民生凋弊,物力和人力均依靠江南。于是在洪武二年九月下诏选择在濠州(临濠府)西二十里山南陂上建中都中立府,“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

中都的营建工程由李善长主持,洪武三年(1370年)动土启造,开始营建皇城。至洪武六年,皇城及禁垣的城墙和基础基本建成,中都外城也已夯土筑成,但未包砖。由于中都营建工程浩大,工匠发起斗争。明太祖被迫在当年四月以“劳费”为由放弃了建都计划。停止营建宫殿。此后从洪武八年十月改建皇陵及附属建筑,洪武二十六年修筑外城城门,至三十年(1397年)中都营建工作完工。

明太祖罢建中都后,中都未用作京师,逐渐荒废。明末农民战争、清代改建和1950-1975年的大规模拆城取砖、毁城耕田,均使中都城破坏严重,目前仅存部分皇城城墙、城门、鼓楼台基和皇陵石雕遗址[2]

名称

明中都所在地古为涂山氏之国,战国时为楚国淮南郡,秦时属九江郡,西汉时先后属淮南国和九江郡。东汉为钟离侯国。晋为淮南郡,南北朝时属刘宋南兖州、北徐州北齐西楚州。隋唐时期先后交替改为濠州和钟离郡。五代时属南唐定远军,北宋为濠州,元朝置濠州安抚司,后升为濠州路、临濠府。

中都城址设于临濠县境内,元朝为钟离县,为濠州州治。明太祖吴元年升为临濠府,置临濠行大都督府。洪武二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定为中都,临濠行大都督府改为中立行大都督府。洪武三年十一月,改中立府为临淮府。洪武七年八月以城在凤凰山之阳,故改名为(中都)凤阳府,并析临淮县之太平、清洛、广德、永丰四乡,置凤阳县。洪武七年九月改中立行大都督府为凤阳行大都督府。

布局

明中都自内向外由皇城(相当于南北京宫城)、禁垣(相当于南北京皇城)、中都城三部分组成。城南为圜丘(天坛)和皇陵,城北为方丘(地坛)。

视频

明中都 相关视频

明中都考古遗址公园
实拍:明中都,明朝三大都朝之一,在朱元璋的老家

参考文献

  1. 明中都遗址:未来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09-25
  2. 明中都皇陵石刻,新浪博客,201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