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安顺地戏 |
中文名称:安顺地戏 地理标志:贵州省 批准时间:2006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Ⅳ-90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贵州省安顺市 |
地戏又称安顺地戏,俗称跳神,是中国的地方戏剧曲种之一,流行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地区的屯堡人中。地戏与屯堡人一同出现于十四世纪,但其渊源却可以追溯到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因此,地戏的演出形式与流行于云南地区的傩戏十分相似。
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安顺地戏演出以村寨为演出单位,演员的地道的农民。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员二、三十人,由“神头”负责。演出时间为每年的新春佳节和农历七月稻谷扬花时节。成年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为了祈盼一年的辛劳获得丰收,为了来年风调雨顺村寨平安,以大姓为主体的农民戏班在寨中空地围场跳起了地戏。全村男女老少兴高采烈围场观看。娱神与娱人相得益彰。安顺地戏只演“正史”,不演庞杂剧目:只有武戏,没有文戏。地戏的表演形式比较古朴。演员头顶面具,面罩青纱,背插小旗,手持刀、枪等兵器,在铿锵的锣鼓伴奏种相互唱、和、舞、打,场面热烈。
2006年5月20日,安顺地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源流
地戏至今约有六百余年历史,其出现与明朝初年中国政府以军屯形式开发黔中安顺地区有关。明朝洪武十四年间(1381年),明太祖皇帝朱元璋调集皖(安徽)、苏(江苏)、赣(江西)、浙(浙江)、豫(河南)等地三十万武装力量远征云南,一举击溃元朝势力盘踞在云南的残部。战事既平,朱元璋虑及云南地处边陲,而贵州地区土司势力错综复杂,若无重镇,“虽有云南,亦难守也。”因此命大军随云南至湖广沿驿就地屯守,在贵州设卫二十四,守衙千户所二十六,其中安顺设普定、安庄、平坝三卫及关岭、柔远两守衙千户所。斯镇屯民,史料称“屯堡人”,同时从史料和至今保持于屯堡人间衣饰等民俗都可轻易看出,屯堡人实为明移居边陲汉民[2]。
《续修安顺府志》录:“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当屯堡人沿山险要冲以石为料筑堡屯田之后,由于屯堡人大多出身江南,深受楚文化傩祭传统影响,结合以屯戍民军人之职业习惯,寓教于乐,以“跳神戏”演习屯武之事,娱神娱人,于是便出现了地戏这一地方戏种。
演出
地戏的演出单位一般是村寨,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出成员皆为农民,有约二、三十人,由“神头”带领,组成地戏队。地戏的基本单位是堂,由于戏书一般依古本历史或演义(如《隋唐》、《三国》等)而写,内容博大,所以一般一个地戏队只演一部大书,是为一堂。
《续修安顺府志》录:“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地戏演出时,演员用黑色的布巾遮罩头部,在额头部位向上佩戴木质面具,身穿类似古代战袍的戏服,主要的道具是木质的兵刃。而其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唱,是无乐器伴奏的说唱,由剧中人物边说边唱交代剧情。其唱法不分行当,有男女角,但没有男女腔之分。其舞,以“打”为主,即表现戏中的打斗[3]。
地戏的演出程序一般分为“开箱”、“请神”、“顶神”、“扫开场”、“跳神”、“扫收场”、“封箱”等。顾名思义,“开箱”取在祭祀后开启封装道具和服装的储藏器皿并取出;“请神”是对演出人物(神明)的祭祀,并寄希望于将其灵魂寄托在演员身上。如此类推。其中,“跳神”是正式演出部分,又可细分为“设朝”、“下战表”、“出兵”、“回朝”等程序。
其余部分是带有驱邪纳吉成分的傩戏活动。由于屯堡人的神灵观,更给地戏赋予“傩愿”的性质,村民还会在建房求财、祈福求子的时候请地戏队中的“神灵”(如关羽、佘太君等)去进行“开财门”、“送太子”等活动。
内容
地戏的内容至今流传的大约有三十来部大书,其皆为屯堡人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寨好汉等。内容单一,只有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没有才子佳人戏、清官公案戏、绿林反叛戏、怪诞神话剧,只有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反映的时代上至商周,下至明朝[4]。
分布
地戏分布于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为中心及市属的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开发区,以及邻近的清镇、花溪、长顺等地。其中西秀区为地戏集中分布的区域,在全部300堂地戏中,仅西秀区就有190多堂[5]。
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维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在多元型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地戏在逐渐萎缩,演员年龄偏大且队伍人数逐年减少。很多有地戏队的村寨已停锣息鼓多年没有演出,如此下去,令人担忧,保护这一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戏剧转型活资料的古老剧种,已到刻不容缓之期。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顺地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顺地戏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广受海内外人士关注,曾造访法国、西班牙、韩国、日本、新加坡,多次到香港、台湾、北京、上海演出,深受欢迎,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中国戏剧历史博物馆”,是研究戏剧发生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活材料。
安顺地戏与电影《千里走单骑》官司
在2005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千里走单骑》中,讲述了一个日本父亲高田冈一(由日本演员高仓健饰演)远赴中国云南丽江拍摄傩戏(字幕为“云南面具戏”)。2010年1月25日安顺市文化局新闻发布会称,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千里走单骑》,影片中作为故事主线贯穿始终的“云南面具戏”事实上是安顺市的“安顺 地戏 ”,片中的 地戏 演员、 地戏 面具、 地戏 演出的剧目、音乐、声腔、方言、队形动作等均来自安顺地戏。为此,安顺市文化局在北京对导演张艺谋、制片人张伟平及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提起诉讼,要求上述三方为电影《千里走单骑》侵犯“安顺地戏”署名权一事消除影响。
2010年5月11日上午,“安顺 地戏 案”在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开庭审理。庭审中安顺文化局相关证人诉称,《千里走单骑》拍摄时,安顺市詹家屯的地戏演员应邀前往丽江,表演了“安顺地戏”传统剧目中的《战潼关》和《千里走单骑》,并被剪辑到影片中。但影片所宣传的“云南面具戏”实际上是“安顺 地戏 ”,而安顺地戏”已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被告方的代理律师认为,《千里走单骑》只是一部故事片,是电影作品,是可以虚构的,并指安顺市文化局在影片首映后5年起诉是故意炒作。庭审进行了大约2个小时,双方表示愿意调解,但未达成一致,法官称择日判决[6]。
濒危状态
1、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地戏在安顺周边的娱乐和社区交往圈越来越小,不断呈萎缩甚至消失现象。据上世纪90年代相关资料统计,安顺周边有地戏三百余堂,现已不足一百堂。 2、由于地戏唱本、脸谱的失散和毁坏,也使得地戏的传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老一代艺人老龄化,而年轻一代又赶上找工热潮,地戏已到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时候。 4、现代科技的发展,有娱神功能的地戏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5、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地戏的演出发生变异,面具雕刻越来越被其他工艺品取代。
视频
地戏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安顺地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 屯堡人家过大年之屯俗篇:地戏的盛宴 ,搜狐,安顺屯堡文化汇,2019-02-08 23:01
- ↑ 戏剧“活化石”贵州屯堡地戏(高清组图),人民日报海外网
- ↑ 安顺地戏,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安顺在线
- ↑ 安顺地戏,贵阳网,发布时间:2016-05-11 15:29:25
- ↑ 诉《千里走单骑》侵权 安顺地戏终审败诉,新浪, 2011年09月15日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