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乍得 | |
---|---|
乍得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Chad),简称“乍得”(或译查德,阿拉伯语:تشاد,法语:Tchad),是非洲中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北接利比亚,东邻苏丹,南与中非共和国接壤,西南与喀麦隆、尼日利亚为邻,西与尼日尔交界。首都及最大城市为恩贾梅纳。 乍得国名以境内最大湖泊——乍得湖的名字命名,境内最高峰是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库西山,全国共分为三个主要的地理区域:北部的沙漠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中部干旱的萨赫勒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南部较肥沃的苏丹草原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乍得有超过200个民族,法语和阿拉伯语是官方语言,伊斯兰教是最多人信奉的宗教。
乍得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落后的农牧业国家,2016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位居全球倒数第三。 [1]
2017年8月23日,乍得外交部发布公告,宣布乍得与卡塔尔断绝外交关系。 [2]
2017年9月2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将乍得列入新禁令名单。 [3]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 乍得共和国 | 英文名称 | The Republic of Chad |
简 称 | 乍得 | 所属洲 | 非洲 |
首 都 | 恩贾梅纳 | 主要城市 | 阿提、马塞尼亚等 |
国庆日 | 1960年8月11日 | 国 歌 | 《乍得人民》 |
国家代码 | TCD | 官方语言 | 法语、阿拉伯语 |
货 币 | 中非法郎 | 时 区 | UTC+1 |
政治体制 | 总统制共和制 | 国家领袖 | 总统:伊德里斯·代比·伊特诺(Idriss Deby Itno) |
人口数量 | 1,490万(2017年) [4] | 人口密度 | 11.5人/平方公里(2016年) |
主要民族 | 柏柏尔人、阿拉伯人、黑人 | 主要宗教 | 伊斯兰教、基督教、原始宗教 |
国土面积 | 1,284,000平方公里 | GDP总计 | 113.03亿美元(2018年,国际汇率) |
人均GDP | 730美元(2018年,国际汇率) | 国际电话区号 | +235 |
国际域名缩写 | .td | 道路通行 | 靠右驾驶 |
主要学府 | 恩贾梅纳大学、费萨尔国王大学等 |
历史沿革
从公元前7000年开始已有大量人口在乍得一带聚居,直至公元前第1个千年末期,一连串政权在乍得的撒哈拉地区兴起和消亡,它们都曾控制经过该区的跨撒哈拉贸易路线。乍得在1920年被法国占领,成为法属赤道非洲的一部分。1960年,乍得在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带领下从法国独立,但托姆巴巴耶的政策引起北部穆斯林地区不满,最终在1965年触发长期的内战。1979年,反政府武装攻占恩贾梅纳,结束了南部政权的统治。但是反政府武装指挥官之间发生内讧,结果侯赛因·哈布雷赢得战斗,出任总统,但在1990年被他的将军伊德里斯·代比推翻。苏丹的达尔富尔冲突在乍得边境爆发,使该区局势不稳。
古代时期
公元前7000年,乍得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利人类居住。这使得这一时期该地区的人口强劲增长。乍得其中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主要位于博尔库-恩内迪-提贝斯提区)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而乍得盆地上有农业人口定居的历史也超过了两千年。这个区域长期以来一直是各个文明活动的中心。根据出土的手工艺品和口述历史纪录,这些文明中最早期的是萨奥文明。公元9至10世纪,萨奥人建立乍得撒哈拉地区的第一个、也是国祚最长的帝国──加涅姆帝国,16世纪后,出现与之抗衡的巴吉米尔王国和瓦达伊王国,从此三国混战不休。加涅姆帝国以及随后的政权都建基于对经过该区的跨撒哈拉贸易通道的控制。除了抢夺奴隶,这些政权的控制地都未曾延伸到南部的草原。1883年至1893年间,各王国先后被苏丹人拉巴赫·祖拜尔征服。
法国殖民时期
1900年4月22日,在库塞里之役击败并杀死拉巴赫·祖拜尔后,法国清除了在乍得殖民的主要障碍。 在法国的殖民扩张之下,法国殖民者于1900年建立了“乍得国家和保护国军事领地”(Territoire Militaire des Pays et Protectorats du Tchad)。直至1920年,法国已取得乍得全国的控制权。殖民地时期的乍得并无统一领土的政策,现代化进程缓慢。法国人主要视乍得为低级劳动力和棉花的次要来源地,1929年,法国开始在当地大规模生产棉花。乍得殖民政府人手严重不足,并需要依靠来自法国本土能力最差的一批官员。乍得境内只有南部管理得较好,法国对北部和东部的控制则有名无实。殖民政府的忽视使教育制度也长期得不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把乍得列为海外领地,领地居民有权选举法国国民议会代表和乍得人民议会议员。当时的最大政党是扎根南部地区的乍得进步党。
独立与乍得内战
1960年8月11日,乍得在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带领下从法国独立,托姆巴巴耶任首任总统。 托姆巴巴耶在两年后禁止反对党,实行一党制。他的独裁统治和低效的管理使种族之间的冲突加剧。1965年,穆斯林发动了内战。托姆巴巴耶在1975年一次由费利克斯·马卢姆发动的军事政变中被杀,但暴力浪潮并没有因此而平息。1979年,反政府武装占领恩贾梅纳,马卢姆倒台。之后几个武装组织(主要来自北部的反政府武装)互相争夺权力。 乍得的分裂使法国在其国内的势力崩溃,北部邻国利比亚便乘势填补了法国的位置,并介入乍得内战,支持北部叛军。1983年叛军大举进攻,法国在同年8月派兵到乍得支持乍得政府,在乍得中部建立防线,战局才稳定下来。得到法国支持的总统侯赛因·哈布雷在乍得成功号召国内民众,并在1987年击退利比亚军队。哈布雷后来以贪污和暴力的手法巩固政权,在他统治下估计有约40,000人被杀。哈布雷的政策倾向他自己的种族──达萨人(Daza),并歧视其他以前的札加瓦人盟友。他的将军伊德里斯·代比在1990年把他推翻。
当代时期
代比随后尝试安抚反政府武装,恢复了多党制。乍得通过公投在1996年通过了新宪法。同年,代比赢得了总统选举,五年后连任。2003年,乍得开始开采石油,但后来第二次乍得内战爆发。代比在2005年举行公投决定是否取消总统任期的限制,这引发反对党的强烈反对和整个社会的骚动。2006年,代比在反对党抵制选举的情况下第二次连任为总统。同时,乍得东部的种族冲突情况恶化,联合国难民署警告,乍得可能发生类似达尔富尔的种族屠杀。
自然环境
区域位置
乍得全国面积12840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21大的国家,比秘鲁略小,比南非略大。乍得位于非洲中北部,北纬8和 24度、东经14和24度之间,北接利比亚,东接苏丹,南接中非共和国,西南与喀麦隆、尼日利亚为邻,西与尼日尔交界。首都恩贾梅纳与最邻近的海港相距1600公里,因为乍得远离海洋,且国土大部分属沙漠气候,所以又被称为“非洲死亡之心”。 [5]
地形地貌
全国分为三个主要的地理区域:北部地区属撒哈拉沙漠或半沙漠,占全国面积1/3,东部是高原地区;中部干旱的萨赫勒地区和南部较肥沃的草原地区。西北部提贝斯提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库西山海拔3415米,是全国、中部非洲地区的最高峰。
气候特征
北部属沙漠或半沙漠气候,中部属萨赫勒热带草原气候,南部属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全年高温炎热。除北部高原山地外,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27°C以上,北部可达29°C。 [6]
水系分布
乍得的国名源于乍得湖,该湖泊在7000年前的面积有330000平方公里,但在21世纪缩减至17806平方公里,季节因素对它的面积影响甚大。乍得湖是非洲的第二大湿地。位于提贝斯提高原的火山库西山高3414米,是乍得以至撒哈拉地区的最高山峰。乍得的主要河流有沙里河、洛贡河和它们的支流(从东南部流经南部草原至乍得湖)。
行政区划
区划
根据2018年7月通过的全国行政区划改革方案,全国划分为23个地区、95个省、365个市镇。
首都
恩贾梅纳(N'Djamena),原名拉密堡(Fort-Lamy),1973年9月5日改为现名。人口约110万。最高气温42˚C(4月),最低14˚C(12月)。
国家象征
国名
乍得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had;法语La République du Tchad;阿拉伯语:تشاد )简称乍得。
国旗
乍得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从左至右依次为蓝、黄、红三色。蓝色象征蓝天、希望和生活,还代表该国的南部;黄色象征阳光,以及该国的北部;红色象征进步、团结和愿为祖国献身的精神。乍得国旗与罗马尼亚国旗几乎相同。仅蓝色部分略深。 [7]
国徽
乍得国徽启用于1975年,中心的盾形以黄、蓝两色波纹线构成,代表乍得最主要的自然特征:美丽宁静的乍得湖、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盾徽左侧绘有一头黄色山羊,表明乍得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右侧的狮子代表当地特有的野生动物。一轮红日跃出盾徽,照亮了乍得前进的道路,预示着新生国家一定会蒸蒸日上,繁荣兴旺。盾徽基部的黄色饰带上写着乍得人深爱的箴言:“团结、劳动、进步”。
国歌
《乍得人民》 歌词大意:过去曾征服大地享有权利,乍得人民,把重担挑起!获得自由,要凭你的勇气。睁开眼睛,未来属于你。愿上帝保佑你,我的国家,愿意你的子孙誉满天下。欢欢喜喜唱着歌向前进,要忠于祖先,他们正在看你们。
格言
团结,劳动,进步(法语:Unité, Travail, Progrès)
人口民族
人口
乍得全国总人口1,490万(2017年) 。城市人口25%,农村人口74.8%。47.3%的人口年龄小于15岁,出生率为每1000人42.35,死亡率为16.69,人均预期寿命为47.2岁。乍得人口不平均分布,博尔库-恩内迪-提贝斯提区(位于撒哈拉地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0.1人,而西洛贡区的人口密度则为每平方千米52.4人,恩贾梅纳的人口密度更高。全国约一半人口居于南部五分之一的地区。
民族
乍得全国共有民族256个。北部、中部和东部居民主要是阿拉伯血统的柏柏尔族、瓦达伊族、图布族、巴吉尔米族等,约占全国人口的45%;南部和西南部的居民主要为萨拉族、马萨族、科托科族、蒙当族等,约占全国人口的55%。
文化
语言
乍得官方语言为法语和乍得阿拉伯语。南方居民通用苏丹语系的萨拉语,北方通用乍得化的阿拉伯语。
宗教
乍得全国居民中44%信奉伊斯兰教,33%信奉基督教,23%信奉原始宗教。
节日
独立日(国庆日):8月11日(1960年) 自由民主日(即代比执政日):12月1日
饮食
小米是乍得人的主食,常被做成面团伴以酱汁食用,这种食物在北部被称为“alysh”在南部则被称为“biya”。鱼类也是该国的一种流行食物,通常被做成“salanga”(被晒干后烟熏成的鲑脂鲤或猛鱼)或“banda”(较大型的烟熏鱼)。“Carcaje”是一种以木槿叶制成的味甜的饮品。酒精饮品在南部比较流行,人们饮用“billi-billi”(以红小米酿制)和“coshate”(以白小米酿制)小米啤酒。
礼仪
乍得人接受了不少现代化的东西,在国际交往中他们也习惯行握手礼,称男性客人为先生,称女性朋友为夫人、女士、小姐。外国客人也可用同样的方式称呼乍得的政府官员。乍得居民信仰不同的宗教,他们遵守各自的宗教教规。
民俗
乍得拥有多样化的种族和语言,文化遗产相当丰富。乍得政府也积极推广该国文化和传统,开放乍得国家博物馆和乍得文化中心。乍得全年共有6个公众假期,不定期的假期则包括基督宗教的复活节、伊斯兰教的肉孜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等。 一个贩卖乍得传统服饰的裁缝师乐队沙里爵士乐在1964年组成,开拓了乍得的现代音乐领域。随后,其他的一些乐队试图结合现代和传统音乐。但乍得人通常都蔑视现代的音乐。 一夫多妻制在乍得十分普遍,约39%的女人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配偶在结婚时表明其不接受重婚,乍得的法律允许一夫多妻制。虽然法律禁止对妇女使用暴力,但家庭暴力仍然普遍。约45%的乍得妇女会进行女性割礼,虽然法律亦明文禁止。这种仪式在阿拉伯人、Hadjarai人和瓦达伊人之中比较普遍(超过90%),萨拉人(38%)和图布人(2%)参与这种仪式的比例则较低。乍得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较少,这使她们难以寻找工作。虽然基于法国法律的财产及遗产法并没有歧视女性,但地区领袖在处理遗产个案时,通常会根据传统做法倾向男性。
外交
外交政策
乍得奉行独立自主、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政策,强调维护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保持稳定的周边环境;支持非洲团结,致力于加强同西方大国和国际金融机构关系;重视发展同阿拉伯国家及非洲国家的关系。截至2007年底,乍与世界上8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或领事关系。 [7] [7]
同中国的关系
1962年乍得曾同台湾当局“建交”。1972年11月28日,中国与乍得建交,乍与台“断交”。1980年8月,由于乍内战加剧,中国曾撤回驻乍使馆,1985年6月复馆。1994年初台湾当局对乍得进行诱拉,双方就“复交”进行具有实质性内容的会谈。后经中方严正交涉,乍台会谈未有结果。此后台多次派人赴乍活动。1997年8月12日乍与台“复交”,中国政府即宣布中止同乍的外交关系。两国政府间一切协议也随即停止执行。2006年8月6日,外交部长李肇星与乍得外交和非洲一体化部长艾哈迈德·阿拉米分别代表各自政府,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乍得共和国关于恢复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决定即日起恢复两国大使级外交关系。中乍互利合作始于1987年,中国在乍完成的主要经援项目有:人民宫、水稻垦区恢复、自由医院和坦克修理厂等。两国复交后,中国在乍完成了恩贾梅纳市市政道路整治和农业技术合作等项目。双方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等领域的互利合作继续推进。2010年4月,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率中国政府经贸代表团访乍,并与乍外长法基共同主持召开中乍首届经贸混委会。2011年6月,中乍合资炼油厂落成投产。2011年12月,由中方提供优惠贷款实施的巴阿赫水泥厂投产。2012年双边贸易额3.93亿美元,同比增长9.2%,其中中方出口1.73亿美元,同比增长82.2%,进口2.21亿美元,同比下降16.8%。中方主要进口石油,出口电子器材、茶叶、纺织品等。
相关视频
1、乍得
2、乍得2011年8月11日阅兵(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