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城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上海古城牆 |
中文名稱;上海古城牆 地理位置;上海黃浦區小北門大境路一帶 長寬;長150餘丈,廣6丈 深度;深1丈7尺 |
上海古城牆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是為防禦倭寇侵犯而建。在上海黃浦區小北門大境路一帶,可看到一座殘廟遺址和城牆頹垣殘跡,這裡就是被保存下來的一段上海古城牆。弔古懷舊,可以知道上海"築城"和"拆城"的一段歷史。環城開掘城壕長150餘丈,廣6丈,深1丈7尺,外與黃浦江、內與大小河浜全線貫通,通接湖汐。自此以後,倭寇多次來犯,直逼城下,卻始終沒能侵入城池。可見,明代的城垣維護了上海的安全,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技藝。
歷史介紹
上海在明代中葉,已是人口稠密、商業發達、船舶往來的貨物集散中心。由於倭寇騷擾、損失慘重。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建築城牆,並建了4座高台瞭望防敵。倭亂平定後,在高台上建起廟宇。箭台上建關帝殿,振武台上供真武大帝;制勝台上造觀音閣;萬軍台上建丹風樓。建城牆上的這四座殿、台、樓、閣。上海古城牆終因不得於城市開拓,阻礙着城市經濟和交通運輸的發展,於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7月間動工拆城,延至1913年6月北半城850丈工竣,在城址上興築起民國路;1914年冬南半城890丈工竣,在城址上興築起中華路,從這兩條馬路便可知道上海古城牆的遺蹟了。
上海南市區的中華路和人民路,圍成都的一條環城圓形路,是在舊上海城牆拆除後修建起來的,它是識別上海舊城廂界線的一個標誌。當時的上海縣在明代嘉嚴懲妨礙了城市經濟和交通,故決定拆除城牆,填平城壕,修築道路。該工程從1912年7月至1914年全部完成,就形成了環城圓形路。在拆除過程中,有一小段被保留了下來,這就是大境閣--大境關帝廟,這裡原是一個箭台,後在上面造了座關帝廟,清代又加築了頤春台,現已成為一處遊覽勝境。上海自元代建縣後,未築城牆,明代時多次遭到倭寇侵略。因此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僅用3個月時間趕築了一座周長9華里,高2.4丈的城牆,城上築有雉堞3600餘個,敵樓2座,沿城牆外面築有闊6丈、深1.7丈、周長1500餘丈的城壕。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又增築敵樓3座、箭台20座。萬曆年間倭患平息,縣城安寧,便在4座箭台上建造了丹鳳樓、觀音閣、真武廟和大境閣。大境閣建在大境箭台上,是一座結構精巧、造型別致的抱廈式三層樓閣。此閣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供關帝像(原稱關帝殿),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改建成三層高閣。道光元年(1821年),總督陶澍登閣觀光後親題"曠觀"匾額懸於"熙春台"上,道光十六年(1836年),兩江總督陳鑾游此,題"大千勝境"四字刻於東首 石坊上。於是此閣名聲大振,被列為滬城八景之一"江皋霽雪"景點,成為申城旅遊熱點之一。現今的大境閣二樓還陳列了《上海老城廂史跡展覽》,分城牆史話,設置沿革、東南重鎮、城廂變遷、步入近代、文昌物華、南市展望等7個部分,以圖片、圖表、實物、模型、燈箱、置景等多種形式集中展現了上海老城廂700多年間在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文化等許多方面的變遷以及南市的發展,顯示着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才能。
基本概況
簡介
在上海黃浦區小北門大境路一帶,可看到一座殘廟遺址和城牆頹垣殘跡,這裡就是被保存下來的一段上海古城牆。弔古懷舊,可以知道上海"築城"和"拆城"的一段歷史。[1]
上海設縣始於元代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1年),明代中葉,上海商肆發達、人口稠密,沿江一帶船舶往來,成為南北貨物的集散中心。江浙沿海地方不斷出現倭寇偷襲騷擾,僅在嘉靖三十二年四至六兩個多月間,連續5次遭到倭寇大洗劫,燒殺擄掠、焚毀民房,縣市幾將半成焦土,損失極其慘重。
事件
上海古城牆大境閣坐落於小北門人民路大境路口。
1990年市九屆三次人 代會代表議案提出"修復開放古城牆大境閣",得到市領導重視。
1993年7月開工,共動遷單位9家,居民31戶,於1995年4月修繕工。投入動遷費和修繕費為862萬元。同年7月成立上海古城牆大境閣管理處。
1995年10月26日區政府在古城牆前隆重舉行開放儀式,龔學平副市長和孫衛國區長為揭幕儀式剪彩。
1995年10月26日舉辦"上海老城廂史跡展",介紹上海老城廂700多年的歷史,展現了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變遷。
1996年4月~2000年7月,先後為浦西中學、市九學校、實驗小學、市十中學舉辦5期愛國主義教育培訓班,培訓學生86名。
1996年6月6日在大境閣舉行老西門街道社區學校揭牌暨古城牆大境閣第一期中學生講解員培訓班開幕儀式。
1996年~1999年底開展"百名畫家畫浦東"、"百名畫家畫岱山"、"百名畫家畫動物"以及"'97香港回歸書畫捐贈等活動"。
1996年8月~1997年9月,先後兩次舉辦"清風頌--南市區反腐倡廉書畫展"。
1997年11月1日,'97上海旅遊節舉辦了"上海民間絕技展"和"馬恩沛蝴蝶標本展"。
1998年與上海老城廂書畫會舉辦了由朱屺瞻、程十髮等名家作品參展的書畫展和向災區人民獻愛心活動。同年4月古城牆大境閣被正式命名為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境閣三樓為上海海上書畫研究所所址。同年12月5日與市大學書法教育學協會舉辦了"上海軟硬件筆優秀書法展"。
1999年5~10月,管理處與老西門街道辦事處聯合舉辦"紀念上海解放50周年--老城廂革命史跡圖片展",並在市十中學等學校和部分社區、居委會進行流動展覽,參觀者達4500人次。該風貌區規劃範圍根據2005年批准的《上海市郊區和浦東新區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範圍劃示》確定,為西抵奉新公路、東至南門港、北起浦南運河、南至川南奉公路,總用地面積為111.7公頃。
歷史文化
奉城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是原奉賢縣縣治所在地,位於上海城區與東海杭州灣之間。作為古奉賢衛的所在地,經歷了由鹽場漁村到海防要塞,進而發展成縣域行政、經濟中心的漫長歷史進程,亦是中共早期地下黨組織活動的秘密據點之一。風貌區較為完好地保存了古奉賢城護城河、十字街等基本格局,保留和恢復了一批歷史古蹟、清朝民國故宅,重修了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佛堂庵閣、主要的日軍侵華暴行與抗戰遺址等,有着較為豐富的物質與非物質歷史遺存。這其中,當屬始建於明代洪武十九年的奉城古城牆,始建於清代同治年間的曙光中學舊址,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萬佛閣,這三處歷史古蹟及建築為此次歷史風貌保護的重中之重,三者均被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對象。
作用介紹
簡介
在此緊急時刻,只有建造城牆防禦,才能保障縣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就在這年九月動工,晝夜不停,到十一月僅3個月時間便修築完成。城周長9里、高2丈4尺,設6處城門,即"朝宗門"(大東門)、"寶帶門"(小東門)、"跨龍門"(大南門)、"朝陽門"(小南門)、"儀鳳門"(西門);"晏海門"(北門)。
水門
另闢三處水門,分別跨在肇嘉浜和方浜之上。城上開有3600多個雉堞,兩座敵樓。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上海老城區僅存的兩段古城牆 , 新浪網 2016-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