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9K34便携式防空导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9K34便携式防空导弹原图链接来自 搜狐 的图片

9K34便携式防空导弹(英语:9K34 Strela-3;俄语:9К34 «Стрела-3»;以下简称为“箭-3”)是一款由苏联科洛姆纳机械设计局所研制及生产的便携式地对空导弹(SAM)系统,用以取代性能不佳的9K32“箭-2”(北约代号:SA-7“圣杯”)。9K34是俄罗斯国防部火箭炮兵装备总局(GRAU)的代号;而北约代号为SA-14“小魔怪”(英语:SA-14 Gremlin)。其导弹本身被称为9M36 。

该导弹主要是以早期的9K32“箭-2”为蓝本并且大幅度改良,因此发展迅速。

研发背景

“箭-3”的前型,“箭-2”(SA-7)的前期工作虽然在1967年开始大规模生产和实际部署,但在导弹末端装备的红外制导头有着诸如“无法从目标背后发射”、“误将太阳能和被加热的岩石表面视为目标并追踪它”、“对低空或高速飞行的直升机战斗机的命中率非常差劣”等众多缺失,只可说是不可靠的武器(虽然同期的红外制导导弹也有着类似的缺失)。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1970年开始,科洛姆纳机械设计局研发“箭-3”。1974年1月,该导弹于苏联武装部队接受服役。

1983年起,9K38“针”(北约代号:SA-18“松鸡”)[1]已经取代了苏联的“箭”系列便携式防空导弹,但仍在许多出口国家当中服役。

描述

苏联研发“箭-3”旨在取代“箭-2”,因为他们很早就清楚,“箭-2”的弱点在于它们的制导系统和对反制措施的敏感度。因此,从1970年开始,科洛姆纳机械设计局研制并于1974年向苏联武装部队推出“箭-3”。“箭-3”被地面部队用于迎击直升机和攻击机。它由两名士兵(射手、击发队长)操作,并借由红外寻的制导器追踪目标。

作为便携式防空导弹,“箭-3”由以下三个主要部件组成:

  • 9P58—扳机组件
  • 9P59—玻璃钢强化塑料制发射器和目标寻获系统 (导弹容器兼发射装置)
  • 9P51—热电池和储气罐(用于驱动及冷却火箭制导头以寻获目标)
  • 9M36—导弹弹体

此外还有“箭-3”的配件。配件通常不是由射手使用,而是装在飞行器以上或是由观察手使用:

  • 1RL247—敌友识别系统接收机
  • R-147—用于防空信息的无线电接收机

“箭-3”是一种被动式红外导弹:以导弹的氮气冷却制导头探测热源,如排气管、螺旋桨发动机和涡轮机,并将导弹引导至热源和目标。“箭-3”在“箭-2”以上所作出的重大改进,在于导入了一种全新的红外寻的制导战斗部,这保证了更好的目标寻获和追踪,并将前型的弱点最小化。这款新型的制导器以FM调变(针点扫描,Con-scan)原理操作,与早期的AM(旋转扫描,spin-scan)制导器相比,它较为不容易受到干扰和受热诱饵弹所引诱而影响效果,而后者的制导器则很容易被发焰筒甚至最原始的红外干扰器所迷惑。新型的制导器还导入了制导元件冷却装置,而该装置以连接到发射装置的加压氮气瓶的形式进行冷却。

因此,“箭-3”以及其后继型号9K38“针”(SA-18)的是攻击直升机(如AH-1“眼镜蛇”或米-28“浩劫”)和攻击机(如A-10“雷霆二式”或苏-25“蛙足”[2])的最大威胁之一,因为它可被任何士兵轻松运输并且发射,导致他们的战斗更为困难。

冷却的效果是将制导头的硫化铅(PbS)制导器元件的灵敏度范围扩大至更长的波长(稍大于4微米,相对于非制冷PbS元件的2.8微米)。事实上,这使得在较远距离的范围内追踪较冷的目标也成为可能,而且在有利的环境以下能够实现前半球内对喷气式战斗机的打击。这类制导头亦具有追踪速度更快的好处,使导弹可机动性追踪并且快速逼近目标。

可上述改进带来的缺点是导弹重量增加,导致“箭-3”的运动性能比原型“箭-2”略有下降。但针对相对地较为缓慢的战场上低空的空中威胁时,整体效能已经了大幅的提升了。

“箭-3”已出口到30多个国家

这种导弹的海军版本的北约代号为SA-N-8。

视频

9K34便携式防空导弹 相关视频

女记者体验珠海航展单兵作战武器肩扛便携式防空导弹
便携式防空导弹打击距离,美4800米,苏5200米,我国是多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