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陳桂春住宅,又名穎川小築,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綠地南側陸家嘴東路15號,是一個民國時期住宅建築、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有關記載

《民國上海縣誌》中記載:「陳桂春,爛泥渡人[1]。以駁運起家,性慈善,於地方公益事業盡力資助,孜孜不倦。光復之際,地方警餉無着,幾致譁變,桂春臨時籌墊,得以無事。對教育事業熱心並建警局路小學一所,年捐經費千餘金。縣長沈寶昌,嘉其好義,贈以熱心『見義勇為』額」。

潁川,乃地名也。在今河南省境內。東漢荀淑、韓韶、鍾皓等人,俱潁川人。並以清高有德行,聞名於世。當時營造施工此宅的匠師為取悅房東業主的愛好歡心,把潁川四縣令的德行象徵在業主自己的身上,其含義之深,令人莫測,「穎川小築」就此而來。

院落組成

住宅由天井、花園、主樓、客廳、廂房、備弄等部分組成。房屋為四進三院的中國傳統民宅布局,兩側各有一條備弄,直通後天井。住宅正門朝南,進門是天井。正門樓上下均為五開間,兩面為臥房,兩側為廂房。天井兩旁置偏房,上層為過道,形成走馬樓。天井上搭玻璃天棚。整幢圍牆內原均設備弄,平時經備弄出入各進。備弄旁倚着圍牆,築有平房二十餘間,乃僕人所住以及堆放零星工具雜物之用。正屋後有庭院、花圃、水井、廁所等。

圍牆內每棣房屋均是一字形五開間排列,其中樓上房間、臥室、書房、休息室採用中國傳統式裝修;而樓下餐廳、茶室、衛生間等的裝修、設備均是西式的。前後廳堂的裝修顯示出畫棟雕梁,各處落地長窗、檻窗、木門皆精雕細琢,除雕有鹿駿馬動物外,梁、檁、枋上還鐫刻着整套三國演義故事,享有「浦東雕花樓」之美譽。整幢建築外牆立面則採用青磚、紅磚相間砌築;山牆立面、檐口線條處處呈現出西方色彩。法國固有的傳統百合花鬱金香玫瑰等花紋和中國古老的木刻工藝,在楠木等高級材料構成的屋樑牆架之間到處可見。

宅內的老爺房是主人居住的,隱私性很強,一般不示外的內室。外間一般連着小起居室或書房。在傳統民居中,主臥室即老爺房一般設在正房,不設在廂房等其他地方,房內床、櫥、桌、椅等一併齊全。到了民國時期,西洋時鐘留聲機、電風扇等也進入了臥室。有的主人喜好新潮,追求時尚,連家具也選樣式新的。這也與整幢建築風格中西和諧統一相吻合。

特點

陳桂春住宅為三進兩庭建築,占地面積1103平方米,由南至北依次為前廳、小天井、儀門、門廳、大天井、後廳。使用西式三角形山花牆,並配以中式青磚、紅磚交互砌的平房結構。1925年,陳桂春在修建完成後,該院落作為其住宅。抗日戰爭爆發後,侵華日軍占領,並修建為日本憲兵司令部。抗日戰爭勝利後,此地改為國民黨上海警備司令部特務機關部,先後關押大量中共地下黨。

1996年陸家嘴中心綠地拆遷,這座民宅得以保留。1997年4月,上海浦東新區政府委託陸家嘴開發公司對舊居重新修葺,並於7月1日開發為陸家嘴開放陳列館。後改為吳昌碩紀念館使用。2003年,住宅被認定為浦東新區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4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認定陳桂春住宅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

視頻

陳桂春住宅 相關視頻

穎川小築風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