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如意,别名“握君”,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古代中国人的“爪仗”(即俗称的“不求人”、“痒痒挠”)。
如意大致可分为三种,直柄式如意,造型线条简单,是为天官如意。顶端造型形似灵芝的,即为灵芝如意。而以玉器、翡翠、珊瑚、玛瑙、碧玺、象牙等名贵宝石,镶嵌在珍贵的紫檀红木,或者铜鎏金上的,则称为三镶式如意[1]。
一柄经典的如意,由细长的手柄和云纹头部组成。早在中国东周年间,便已有如意的雏形。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孙权曾发掘出秦始皇使用过的一柄白玉如意。
佛教于汉朝时传入中国后,“爪仗”((梵语名为阿那律)作为佛教徒随身装备之一,在中国流行开来,许多佛像都手持如意,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唐朝以后,如意的使用功能逐渐消失,装饰功能增强,成为工艺品。
起源来源
据故宫博物院资料,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 “ 不求人 ”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如意”于印度梵语中称“阿娜律”,部分用作佛具,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银质鎏金,首为云头,柄为直柄。
据有关资料记载,此物远在东汉时就已有之,在清朝时,已成为宫廷的珍宝之一。它的造型是由云纹、灵芝做成头部衔结一长柄而来。最初的“如意”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当时人们用它来搔手顾不到的痒处,可如人之意,故名“如意”。“如意”,是玉雕件中较为特殊的制品,是我国传统的吉祥之物。
如意的样式
如意样式也是慢慢发展起来的,现在经常见到的经典样式有三种,天官式如意、灵芝式如意和三镶式如意。
天官式如意:天官式如意就是直柄式如意,线条简单,但是高贵而威严。
灵芝式如意:这种如意的造型跟灵芝一样。这九鼎如意都是灵芝式如意。
三镶式如意:就是用玉器、玛瑙、碧玺、珊瑚、象牙、翡翠等名贵宝石镶嵌在珍贵的紫檀红木或者铜鎏金上,我们称为三镶式如意[2]。
视频
如意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文物赏析】三镶玉如意,个人图书馆,2018-12-31
- ↑ 金如意主要有哪些样式,金投网,2015-2-26